《官场教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场教父-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人介绍才知道,这黄山松就是我们那里的油松,在高山石隙扎根,渐渐变异为黄山松。在它的根部能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可以把岩石融解,所以它的树根就能死死地扎进石头中。加之在绝壁危崖上,经受着风霜雨雪的洗礼和雕琢,黄山松就更显得刚毅挺拔,苍劲古朴。游人至此,无不惊叹:“始信黄山天下奇”!故名之曰始信峰。

从始信峰到光明顶,不时地穿过一些松林和高山杜鹃林,清脆的鸟鸣声不绝于耳,身上的困倦一扫而光。来到光明顶,雨过天晴,云海翻腾,飘飘欲仙。这个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山峰,登上去并不费力,但站在上面,还是有一种登峰造极的感觉。远方的梦笔生花、十八罗汉、猴子观海等奇峰异石尽收眼底。想起著名画家石涛那句“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的名言,感到恰到好处。

过百步云梯,穿鳌鱼洞,我们一行人胆颤心惊地向主峰莲花峰爬去。真是惊险之极,天梯、天桥、栈道、鱼脊、石槽,一处比一处险绝。我们的队伍中还有一位患有恐高症的女同志,硬是手脚并用,匍匐前进,爬上了莲花峰。峰顶用一方巨石雕成了一艘船,上面是一把硕大的石锁。四周的铁链,被游人们的情人锁挂满,累累铁锁,可是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见证?

下莲花峰,我们来到了迎客松下,这棵古松已有千年以上的寿龄,位居黄山名松之冠。它伸开了长长的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大家纷纷与它合影留念,期盼那“黄山松”的精神能渗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在一旁的巨石上,有不少摩崖石刻引人注目,“一览众山小”、“道不得”、“观止”等话语,说到了人的心坎上。

在长长的山道上,我们无不为黄山环卫工人的敬业精神所打动。他们身穿黄马甲,手持铁钳和扫帚,背着一只纺织袋,秋扫落叶,冬扫积雪,四季捡拾游客随手扔弃的垃圾。他们每人一天都要奔走几十里的山路,背下来数百斤的垃圾。全年700多吨的生活垃圾都是靠他们一一捡拾送下山的。他们说:一双再结实的登山鞋,在他们脚下从来也没有坚持过一个月的。还有放绳工人,他们要把*的绳索一端捆在崖顶的树干上,一端系在腰间,然后在悬崖绝壁间攀援,为的是清除游人扔下悬崖而降落在崖壁或树枝上的废弃物。他们默默无语,身在黄山不为游,用自己无声的语言,提醒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黄书记讲,这里的人文明,你扔下的烟头,人家并不罚你,甚至也不给你脸色看,而是无声地捡起来,可比那武汉的老太太强。

从迎客松往下,我们又走了18里的山路,4点半下得山来。趁等人的功夫,我们几个人坐到了温泉大酒店的大厅里,一边品着清香的“黄山毛峰”,一边观看着电视机里播放的黄山宣传片。我就想,这次的黄山之旅,是走马观花,领略的只是大山的皮毛,要想真正体味它的神韵,那是需要在山上小住几天的。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歙县古城。

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留存的牌坊、民居和祠堂,被古建筑家们称之为“歙县三绝”。第二天,我们在此稍做逗留。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处气势壮观的牌坊群,7个高大的石牌坊依次排列在路旁,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这个山区小县,果然是风景绝佳之地,练江如长长的飘带穿城而过,江岸上矗立着长庆寺塔和新洲石塔。宋代名桥――太平桥横跨在练江之上,在桥的两边,当地人把歙县历代名人的画像展示在游人面前,有教育家陶行之、音乐家张曙、国画家黄宾虹等等,透露出浓重的文化氛围。在古桥下、练江边,卖枇杷的人很多,我买了一把枇杷边走边吃,枇杷果酸甜可口,有荔枝般的滋味。一打听,原来这歙县就是全国著名的枇杷之乡。

在县城中心,我们无不为“许国石坊”的超大规模所打动。这一石坊是歙县现存的100多座牌坊中最大的一个。许国乃明嘉庆进士,曾为万历皇帝的老师,这一石坊就是万历皇帝为自己的老师所立。在这座古城里徜徉,总是被这里的徽州民居那古朴而又精巧的建筑所打动。这里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砖木石雕工艺,特别是砖雕,在影壁、屋檐、墙角、顶脊、旌表、牌坊上触目皆是。神话传说、戏曲故事、风俗人情、花鸟虫鱼,无不反映,真的是一部反映明清民俗风情的百科全书。

这里还有著名的文房三宝――徽墨、歙砚和澄心纸。徽墨,质地坚结细腻,色泽乌黑发亮,着于纸上,墨色历经千百年不会褪色。歙砚,石质坚润,色泽青灰,研如磨玉,润而不滑,贮水存墨不易干涸,虽处盛暑,石冷如寒泉。澄心纸,乃宣纸中的极品,被誉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可惜我们对书画都是外行,我在一家雕砚世家的作坊里看到一方大砚,形如卧牛,作工细腻,心中甚爱,问其价格,店家答道:“27万”。我在另一家铺子里,用20元钱买了一尊用竹根雕成的寿星老头,蛮可爱的。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23章 庐山之恋

12月5日清晨告别黄山,我们向庐山奔去。

来到祁门,已是吃午餐的时候,大家说出来几天了,吃的尽是大米,这次吃顿面条吧。就给店家交待下面条。店家却不会做,面条倒是有的,是干的。同行的大石桥乡的党委书记胡小云就指点着店家来做,店家对她的普通话却听不明白。他们的做法是,先把干面条煮熟,再丢进青菜,一旁的碗里边早已放入了盐和油,把面条捞入碗内后,再倒入开水冲泡。大伙端起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使平时最爱吃面条的人此时也无法下咽。

离开祁门不久,我们就进入到了江西境内。首先就感到了两省在民居上的不同,徽式民居是典型的黑瓦白墙,左邻右舍又大多以风火墙相隔。江西这边的民居则多是黑瓦红墙,檐下镶着白边。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景德镇。

我要特意去找一找这里的陶瓷市场,来了一趟“瓷都”,总要让同志们捎些纪念品才是。

这里的制瓷业已经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唐代,这里的白釉瓷就有“假美玉”之称。到北宋景德年间,其制瓷规模与水平达到*。如今,全市30万人,从事瓷业的就有15万人。

市区周围那最适于制瓷用的高岭土,仍可继续开采300年。正宗景德镇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显著特点。目前,这里除了传统的制瓷工业外,景德镇的现代工业也发展很快,像我们那里满大街跑着的“昌河”面包车,就是这里生产的,另外,“华意”电冰箱也出自这里。看来,这景德镇还是很有实力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果真在郊外的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大型的陶瓷批发市场。

驱车到此,同志们的购物欲望充分展现出来,货比三家,精挑细选,均弄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我也购得酒具两套、茶具一套,并买了一个大号的汤盆。

晚上,我们在湖口县城吃了一顿全鱼宴,一桌150块钱,地点就鄱阳湖边、石钟山的山脚下。八菜一汤,吃到了青、草、鲤、鲫等家常鱼,也品到了这里的特有品种,鲥鱼和银鱼。吃罢饭,在这个湖口小县城里转了转,发现这里的竹制品很多,有人就买了一些麻将席、笔筒之类。

第二天早晨,有些同志还不有起床,我就独自登上了石钟山顶的小公园,这小小的公园,门票竟也要了30元。里面塑有一尊曾国藩的像,让人在感情上有些难以接受。如果岳父大人来到这里,他是会喜欢的,因为他可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站在这里,俯瞰鄱阳湖,云气蒸腾,果然是气象万千。

鄱阳湖可谓浩瀚,在这里,湖、江、天相接相连,烟波浩淼,云蒸霞蔚。把车开到驳船上,连人带车送过鄱阳湖,我们便来到了湖口县。来到湖口码头,弃车登船,我们一行人便兴高采烈地在这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上畅游了。

在湖口的石钟山,果然像苏东坡当年描绘的那样,山岩多缝隙与洞|穴,湖水激之,响声如钟鼓不绝。

游船逾向前行,湖面就逾开阔,天是灰蓝色,水是翡翠色,水天相连,湖风劲吹,白鹭点点,此时此刻,非长啸不足以抒胸怀。这湖面是3583平方公里,把我们整个东阳县放进湖内,还远不能填满。对一些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来说,在此纵目,也可以体会出一点大海的风韵。

船老大今年63岁,他在这大湖里行船已经42年,原先是自己撑船打鱼,如今是给旅游公司开船。在水面开阔处,团县委的王一鸣书记请求老船长让让掌一会舵,船老大爽快地答应了。水面大,游船少,又有老船长的指点,王一鸣倒也显得从容。直到快接近鞋山时,才把方向盘交还。

这鞋山,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孤岛,在水上打量它,真像是古装戏上的一只鞋子。登上去,发现这里也被开发过了,要门票20元。上面建有城墙和炮台,原来这鄱阳湖本是一处古战场。想当年,朱元璋曾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最终被射死在了九江口。石达开也曾在这里大败湘军水师,并夺了曾国藩的座船,*得曾大帅投水自杀而未遂。

我们在此稍作停留,便向庐山驶去。

来到九江市的长江大堤,我在一处1998年江堤决口的地方驻足了很久。对当时电视上那惊涛骇浪的镜头仍记忆犹新。我不禁感慨,我们那里虽说区位偏僻,但一年里四季分明,无洪涝灾害之虞,也是一处好地方呀。

九江襟江带湖、依山就势,风光奇美,是中国的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陶渊明、黄庭坚就是九江人。另外,这里还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5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有联系。

出九江,行程约30公里,“跃上葱岭四百旋”,左转右折,起伏盘旋,这才来到了庐山的山门。这里的门票是80元,进山门约5公里,就来到了有名的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