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苍山恩仇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括苍山恩仇记- 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洞前的溪岸旁边,化作巨石,因此名叫青莲石。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个叫做懒仙的高士来仙都访问隐居于此的御史樊献科,曾在这里向一渔人问路,才有缘见到他。后人就在这块青莲石上建起一座飞檐方亭,名叫“问渔享”,可供游客歇息垂钓,也为这如画风光添彩生色。

刘福喜讲完问渔亭掌故,带领众游客越过半步鸿沟,经半壁池循石阶隧道盘旋而登读书洞。这里果然是曲径通幽,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背山面水,美在天然。从洞中远眺,鼎湖峰、大肚岩、小赤壁、龙耕岩历历在目。刘福喜指着洞口李阳冰篆刻的“倪翁洞”三个大字,讲述此洞的掌故:这个连环山洞,由于它面对初旸谷,朝阳初起之时,站在洞口可见旭日于马鞍山巅喷薄而出,有如烈马驮日,所以《仙都山志》上称为“旸谷①洞”,也称“初旸三窟”。唐令李阳冰鉴于此洞曾有古贤人“倪长官”也就是范蠡的老师计倪在此隐居,题名“倪翁洞”,而当地人则因宋朝的朱熹和明朝的李鋕、樊献科都曾在洞中读过书,又称之为“读书洞”,至今洞口石壁上犹有他们的摩崖石刻可寻。朱熹的题字已经被风雨所侵,剥落不清了;李鋕的刻石只是“旭山”两个大字,每字一丈二尺见方,至今依然锋芒毕露,真不知当初用什么笔所写,又是写在什么纸上的。樊献科的题刻是“斗山洞天”四个古篆,字体古朴苍劲而有力。此外,同治十二年,邑人在洞南溪岸边重建独峰书院,如今常有士子在洞中持卷苦读,称之为读书洞,也就更加贴切了。

金太爷等人在洞内摩挲观赏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名人题咏刻石:真草隶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李阳冰的篆迹勒石前面,小讼师和丁拐师爷两个就李阳冰的“冰”字应该读作“冰”还是应该读作“凝”,正在争得面红耳赤,直等到大家都下山去了,他们才匆匆赶上,到了儿还是谁也没有说服了谁。

一行二十多人从读书洞内地面上的一个小洞口钻进螺丝洞的顶端,盘旋而下,从山脚的独角亭出来回到了大路。折而向北再向西,经百步峻拾级而上,就到了读书洞的山后。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山谷,名叫“云英谷”,相传是唐人羊愔(y īn 音)遇仙处。谷中有一口大塘,叫做青玉塘。塘中心有一座古坟,就是著名的风水宝地“老鼠偷油”②。传说选中这处坟地的风水先生于点|穴之后,曾许下坟主后代一连出十八个进士的诺言,后来被江西的风水先生探知,在青玉塘四周的山石上凿了许多小坑,注上油,点上灯,彻夜通明,塘里的十八条红鲤鱼相继跃出,于是风水被破坏了云云。如今山石上到处留下碗口大小的小坑,也成了仙都风景掌故之一了。

……………………

①  旸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也称“汤谷”。

②  这座古坟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现在改建成一座湖心亭。

刘福喜讲完了青玉塘故事,又带领游客顺着田边小路往南去看了响岩石室。这是一个小口穹窿形山洞,能容一二百人,在里面说话顿足,都有嗡嗡的回音震耳。早先洞里供有神像,并有雍正年间一位知县写的石碑,解说神佛虽然没有,但是不妨可用因果报应之说除愕向善,如今已经久无香火,连神座也毁坏了。

由响岩洞顺坡下山,出口处就是问渔亭南边的溪沿,再向南走几十步,就到了新近重建的独峰书院。

独峰书院,原是朱熹在南宋嘉定八年(1215)创建的,咸淳七年(1271)扩建,原址在鼎湖峰附近,后于洪武年间被毁,明代就原址改建为“仙都草堂”,成为樊献科、郑汝璧等人归隐之后的栖息之所。现在读书洞下的这个独峰书院,是同治十二年邑人集资重建的,现任山长姓李,是李阳冰的后裔。此时闻报邑宰驾到,不敢怠慢,急忙整顿衣冠,恭肃于道左。

金太爷带领众客人步入书院,清茶一杯之后,谒过朱子塑像,又对众学子嘉勉了一番。看看已近未正,急忙别过山长,重新下船,顺游而下。恶溪原从鼎湖向西而流,在读书洞北边折而向南。在船上,高公子轻吹凤管,素云自拍檀板,唱起了高公子即景所赋诗句:

洞口停舟上石楼,

更从何处觅瀛洲?

清溪日透千山晓,

绝壑风回万籁秋。

策策修篁皆我侣,

琅琅题刻尽名流。

因思人世如过客,

且喜韶光未白头。

素云的歌喉,方才在山巅唱,其声高亢激越,响遏行云,声振林木;如今在舟中唱,其声婉转轻柔,响彻流水,声回山谷。众游客听得如醉如痴,只觉得胜境中仙音缭绕,却不知自身置于何处。姽婳夫人技痒难搔,一个劲儿地撺掇金太爷也即景赋诗一首,好让她也一展歌喉,大显身手。金太爷方才在妙庭观前受到了一通揶揄,诗兴大减,这会儿被姽婳夫人催得紧了,只好拼拼凑凑,勉强完篇,借来纸笔就在膝上写出,自己看看也觉得缺欠情趣,搜索枯肠,却又别无佳句,只得将就着递给了夫人。写的是:

为访仙都驾艓①行,

登临古洞探幽明。

云英日短青芝老,

绀沐秋长赤叶生。

学士曾题珠玉句,

阳冰不记长官名。

霞蒸玉甑泉如沸,

响答灵岩数里声。

……………………

①  艓(dié碟)──小船。

金太爷借过竹笛来,抚弄了一曲,姽婳夫人手举诗笺,按谱唱出。但是一个弄笛如同法师吹筚篥,一个唱曲好像寡妇哭夫君;要是没有素云比着,也许还勉强听得,只是众人刚刚听过仙乐妙曲,接着又听这种凡音俗唱,二者之间相去就不能以道里计了。当然,邑尊夫妇当众献艺,属官们除了说几句拜年话捧场之外,谁又敢说一声不好呢!

从读书洞到小赤壁,不过三里之遥,溪水却又折而向西。姽婳夫人一曲歌罢,船己进入小蓬莱。恶溪北岸,是一个颇大的村子,名叫周村,南岸山壁直立,峻峭如削,长达二里有奇,石色微红,所以称为“小赤壁”,俗称“仙榜岩”或“板壁岩”。其中有一处岩石峭出如檐,檐下岩石呈白色,刻有宋朝咸淳年间缙云县令王埴( zh í直)的《小蓬莱歌》和清代诗人袁枚的《仙都游记》等许多名人题咏。就在这石檐下面、石壁上面,凹进去一条一人多高五六尺宽的水平走廊,俗名“白蛇路”,也叫“龙耕岩”,比起昆明龙门的石廊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听刘福喜说,从西头的磴道拾级而上,穿过石廊,可以到达尽东头一个丈许见方比较空阔的石窟,名为“丹室”①。这个地方,不论是多么炎热的盛夏酷暑,总是凉风习习,寒气逼人,来到这里,恍如置身于琼楼玉宇高处,大有不胜其寒之慨。课读之余,劳作之暇,凭栏远眺,极目云天,仙都胜景尽收眼底,确实是消夏的洞天,避暑的福地。

……………………

①  这个丹室,已经在1941年的一次山崩中坍塌,如今只留下一个深渊,连也遗迹也没有了。

刘福喜讲说丹室的来厉:明代著名“权相”张居正②死后被籍没抄家,他的儿子张懋修乔装成道士葛炼师①,逃到缙云来投靠郑汝璧。万历十二年(1584),当时正在家赋闲的郑汝璧替他在小赤壁上凿出磴道,上通龙耕岩,在这水平长廊的最宽阔处筑一丹室②,名为“超妙”,从此在这里避祸著书,隐居二十载,写成了《五经旁训》等多部著作。当时的丹室有门有窗,室外设有辘轳,可以直接从溪中汲水。如今事隔二百多年,一切设施全已朽蚀,连栏杆也是近年来新换的了。

……………………

②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二十年后,到隆庆元年(1567)入阁,和高拱同时为相。隆庆皇帝死后,他与宦官冯保合谋,取代高拱为首辅,死于万历十年,终年五十七岁。万历初年,皇帝年幼,军政腐败,财政枯竭,“匪患”遍地,危机严重。在他主政的十年中,锐意革新,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奋发图强,提出“治乱世必用重刑”的主张,采用“得盗即斩”的高压政策;万历六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隐瞒不纳赋税的庄田,使全国纳税土地从四百万顷提高到七百万顷以上;三年后又推行“一条鞭”法,把各种税役合并为一,按亩征银,改善了国库的收入;在人事方面,任戚继光为将,巩固了边防,用潘季驯治黄、淮,缓解了水患。应该说,在那个历史时期,他也算是个忠于皇室、功在国家的“贤相”。但是死后被太监张诚及反对革新的守旧朝臣们攻击陷害,却遭到了抄家籍没的处分。

①  炼师──也作练师,指德上思精的道士,用作对道士的尊称。

②  这个丹室,已经在1941年的一次山崩中完全坍塌,现在水平走廊的尽东头,是一个深渊。

故事讲完,船在虎迹岩下傍岸,众人依次下船。在溪岸上仰观小赤壁,只见悬崖陡削,其险甚于刚才船上所见。袁枚等人的题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苔藓所封,斑驳碖硱,难于辨认了。在虎迹岩的旁边,有一隐蔽曲折的石级直接开凿在陡壁上,这就是郑汝璧开凿的磴道。刘福喜带领众游客沿着磴道攀藤附葛而上,直达张懋修隐居著书的“超妙”丹宝。

石廊高度不等,高处可以直立而走,矮处则需躬身而过,边缘险处有齐腰高的木栏杆保护。

金太爷探身栏杆外往下看了看,只见峭壁直立,下临深渊,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肉跳,赶紧缩了回来,连连咋舌说:

“好险!好险!从底下住上看,并不觉着太高,怎么从上往下看,就变得这么高了?瞧这绝壁,跟泰山的舍身岩倒有几分相似呢!”

金太爷出京南下,路过泰安,顺便到泰山去逛了逛,对那里的景色倒还记忆犹新。姽婳夫人生长南国,一辈子没过过长江,不知道舍身岩到底有多高,只是一听这名儿,先就叫人毛骨悚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