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寒资料集- 第8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来录了很多唱片,有一大部分是在天主教堂,各种教堂里面录的。音响效果很好,有一些回声很有意思。
听了那些以后,才会知道当时的音乐是怎样一种音乐。我们现在所将的中世纪教会音乐是从七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1960年代的圣咏情况。圣咏的保留曲目及其所从属的礼拜仪式均系经过许多世纪的发展而得。即使有些仪式正臻稳定,圣咏仍不断的扩充和变化。大部分圣咏源自中世纪,自那以后不断咏唱,留存至今,往往讹误百出,所以说素歌圣咏是一种历史制度,是早期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也是现在仍在咏唱的仪典音乐。因此比较审慎的做法是通过近代所遵守的仪典常规来琢磨圣咏曲目,即使这样会模糊风格和实践的时间顺序。下面我们只好不顾古今之间的时间落差,按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恢复的模样,也是直到不久前还在广泛采用的模样。钻研这些曲目,至少可以领略中世纪僧侣俄人等的感受。
基督教音乐起源于犹太教音乐。后者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希伯来人的宗教音乐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组成。它很少沉思默想的意味,具有强烈的甚至粗暴的气息尤其显得响亮热烈,它完全适用于赞美诗篇中洋溢的漏*点。
最初的基督教徒很少唱歌或者根本不唱,由于遭受迫害,他们躲藏起来,而歌声会暴露他们,如果有时他们敢于哼几句旋律,那也总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此外他们的教义摈弃异教音乐中的情意主义,至少把半音阶和四分音阶看做过于颓废而加以否定。然而在东方则不总是这样,当地传统势力胜过任何对宗教的考虑。在基督教教堂歌曲中,后来彻底永久地取消了一切非自然音阶的调式,这应归功于圭多。达莱佐的影响(11世纪)
关于弥撒:埃赫里亚亲睹耶路撒冷第一次早祷的报道。‘随着第一声金鸡报晓,主教立刻下来,走进阿纳斯塔西斯窑洞(据说阿纳斯塔西斯是公元十世纪发现耶稣曾葬于其中并从中复活的基窑,后围绕基窑而建的圆形建筑——译注)。四门洞开,人群进入阿纳斯塔西斯,里面灯火通明。
当人们全部进入后,一位神父吟唱诗篇。全体会众应和,然后是祈祷。接着助祭中的一人唱诗篇,然后又是祈祷。有一神职人员唱第三首诗篇,继而以第三次祈祷和全体祝祷。三首诗篇唱毕,三次祈祷做毕,香炉拿近阿纳斯塔西斯窑洞,整个大堂内香气弥漫。此时主教站到栏杆后面,手捧福音书向大门走去,亲自诵读主的话。诵读一开始,人群中呻吟欷嘘,呼天抢地在铁石心肠也会因主耶稣为世人如此受苦而感动的潜然泪下。福音经文读毕主教离去,在赞美诗声中被引向十字架,由全体会众伴随,在那里又唱一首诗篇,做一次祈祷,然后主教为人们祝福,会众解散。主教出去时,人人走上前去吻他的手。‘——摘自《早期基督教文献中的音乐》中的《埃赫里亚游记》。
为死者而做的弥撒即‘安魂弥撒‘是特殊的弥撒,亦常配以复调音乐(但只在15世纪中叶以后)。‘安魂‘一词(Requiem)来自《进台经》唱词的第一句Requiemacternamdonaeisdomone(‘主,赐彼永恩‘)。安魂弥撒有其专用弥撒,不随节期而变化。
弥撒音乐(包括常规弥撒与专用弥撒)发表于礼仪曲集《升阶经歌集》中。另一曲集《通用本》则包含选自《日课交替合唱集》和《升阶经歌集》二书中的最常用的圣咏选粹。弥撒和日课的经文收在《弥撒书》和《每日祈祷书》中。
关于素歌:(圣咏)圣咏旋律保留在9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手抄本中》这些手稿抄写的时间不一,地域十分辽阔,同一旋律每每见于许多不同手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抄本所记录的同一旋律几乎一模一样。这一事实该如何解释?当然,一种可能是这些旋律抄自同一来源,是非常精确翔实地保留下来的,或是完全通过口授言传,或是通过某种现以无例可循的早期记谱。8至9世纪的一些作家所提出的解释基本属于这一类,同时他们还提出这‘同一来源‘即圣格里高里本人。
有一源自9世纪的传统,叙述教皇格里高里如何编篡全套素歌。鸽子在他耳边口授,他把这些圣咏唱出来,文士在屏风后记录。文士注意到乐句之间总是有着规律性的停顿(这就是鸽子口授的时候),决定要看个究竟。此处鸽子当然是象征圣灵,但有一个具体细节从历史观点来看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尚无恰当的记谱法可让文士采用。何况,把一整套圣叹归于一位作曲家笔下显然言过其实。格里高里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作曲家。很难说他有何具体贡献。人们相信他至少负责编订过一本圣事书,即主教或神父在弥撒中所用的祷词书。
是有人把圣咏旋律系统的记录下来也好,还是把它们归诸圣灵(通过格里高里)启示也好,却于几代法兰克君主决心统一他们语言杂多的王国而进行的运动吻合。为达此目的,必须拥有一套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统一的教会礼仪和音乐。在中世纪人心目中十分神圣的罗马是当然的典范。自8世纪末至9世纪,大量教仪和音乐‘使者‘奔波于罗马和北方诸邦之间,他们的一个有利的宣传武器就是关于格里高里的传说以及那得之于神示的圣咏。当然他们的努力遇到阻力,造成极大的混乱,虽然最终取得统一。要保证各地都唱同样的圣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旋律记录下来。此时,对统一性的迫切要求仍然存在。音乐记谱法只是在即兴演唱的框架内以有很大程度统一性的条件下才出现的——起先属于‘提示‘性质,后来才记下精确的音程。简而言之,记谱法是那种统一性的结果,也是使以有的统一保持不变的手段。
每一首圣咏旋律都划分成一些乐句和手段,相应于歌词的片语和句子。在现代圣咏集中这些段落都以线谱中的纵线加以划分,纵线可长可短,视细分部分的重要性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旋律线呈拱形;开始时较低,然后上行到较高的音,停留一些时间,至乐句结束处又下降。这一朴素自然的设计可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巧妙结合,例如,旋律的弧线可能跨越两个或更多乐句,在它下面还可能包含一些小弧线。当乐句以一个特别重要的字开始时,往往也会采用一种不常见的旋律设计,即从高音开始,然后逐渐下降到结束。
每一种形式的音乐都包含着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哲学的意味,也许中世纪的音乐给我们现在的人类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宗教的依附感和对神秘,对未知时代的向往。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北京御膳饭店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并冠以不同的名字,现将其简介如下:
●满汉全席(一)蒙古亲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
茶台茗叙: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茶食刀切杏仁佛手香酥苹果合意饼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虎皮花生怪味大扁奶白葡萄雪山梅
四甜蜜饯蜜饯苹果蜜饯桂圆蜜饯鲜桃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龙凤呈祥洪字鸡丝黄瓜福字瓜烧里脊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御膳豆黄芝麻卷金糕枣泥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黄瓜酱黑菜糖蒜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凤尾鱼翅红梅珠香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豆面饽饽奶汁角
御菜三品:祥龙双飞爆炒田鸡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八宝野鸭佛手金卷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金丝酥雀如意卷
御菜三品:绣球乾贝炒珍珠鸡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干连福海参花菇鸭掌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肉未烧饼龙须面
烧烤二品:挂炉山鸡生烤狍肉随上荷叶卷葱段甜面酱
御菜三品:山珍刺龙芽莲蓬豆腐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信阳毛尖
●满汉全席(二)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怪味腰果核桃粘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蜜饯樱桃蜜饯瓜条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栗子糕双色豆糕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五香熟芥甜酸乳瓜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蝴蝶暇卷姜汁鱼片五香仔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