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帝-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响。 
  “大皇子殿下如今尚在襁褓之中,此时就立太子,是不是早了 些?”韩爌斟酌了许久,才道出了一句。 
  立朱慈烺为太子,绝对不是韩爌想要看到的,这样一来外戚在朝中的实力暴涨,而且雄氏父子俱是领兵在外的大将,手握十几万大军,在他们看来,这绝对是对皇权的一大威胁,只是碍于现在的形式,他不能明说而已。 
  “孙老院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朱影龙点了点头,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能看出什么来,朱影龙内心很倾向于秘密立储,自己妃子众多,绝对不可能就生出一个儿子,即便自己这些妃子可以和睦相处但不见的自己生出来的儿子们个个父慈子孝,防范与未然,自己原来那个时空,清朝康熙皇帝晚年诸王夺嫡的历史教训已经深刻的印在他的脑海里,残酷而血腥,想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自己可不想到了晚年也遇到这样的打击。 
  “老臣认为韩老大人说的有理,先帝爷就是过早的册立太子,致使几任太子在襁褓之中就夭折了,这是前车之鉴,皇上不可不防。”孙承宗也学会了和稀泥了。 
  理由倒也牵强,说的到还真是有点像那么一回事,在这个迷信的国家里,牵强的理由也能变成颠簸不破的真理,孙承宗在朱影龙身边这么久,焉能看不出皇上现在根本不想立太子,一旦立了太子,那太子的母妃不管亲生的还是领养的必然就是皇后,不然这算什么? 
  剩下徐光启和黄尊素两人沉默不语,好像是皇上不点名问道他们,他们绝对是闭口不言,保持沉默。 
  不过朱影龙已经没有必要再问这两个人了,徐光启虽然睁只眼光不那么敏锐,但是也绝对不笨,不然也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家,他虽然归韩爌领导,但绝对是站在孙承宗这一边上的,黄尊素就不用说了,这位工作一丝不芶的吏部尚书,目前尚在自我深造之中,避重就轻绝对是眼下最好的选择,皮球总归还是被踢到朱影龙自给儿身上的。 
  “既然内阁和军机阁诸位大学士都认为暂时不可立太子,朕自然是从善如流,暂时就不立太子了。”做皇帝也不能总把责任往自给身上 揽,总要让臣下们有点事做做,背背黑锅也是正常的。 
  朱影龙话一出,四个人顿时叫苦不迭,现在明明是皇上自己心里不愿意立太子,反倒是说成是自己几人的劝谏他不立太子,这才明白,皇上根本就是找他们来背黑锅的,底下那些官员还不把皇上驳了他们奏请立太子的奏折的帐都算到他们的头上,尤其是韩爌和孙承宗嘴角间不禁露出丝丝苦笑,被皇上算计了,早知道是这样,刚才自己就不说了,但就算自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恐怕皇上理解起来还是一个意思。 
  熊瑚在宫中也已经听到些风言风语,此刻她也担心的不得了,皇上召集韩爌等四位大臣商议,她就把心提到嗓子口了,说心里话,她根本就没想过让儿子做太子,自己做皇后的念头,她比谁都清楚,皇上很宠她,但不等于惯着她,尤其是父兄手握兵权,出于平衡的考虑,皇上绝对不可能立朱慈烺为太子,虽然自己知道父兄绝对不会弄权,但谁会相信呢? 
  当听到皇上留四位大人用午膳,并且频频劝酒,而自己却一滴未饮之时,熊瑚这才放下心来,皇上暂时不会立什么太子了,因为她知道,若是四位大臣同意立太子,恐怕早就本皇上轰出养心殿了,哪会留下一起用午膳,皇上的心思,她这个枕边人岂能不明白? 
  倒是李  听到皇上自己滴酒未沾之时,略显苍白的脸无意间红了一下,一种难言的滋味涌上了心头。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2。,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十四卷:风卷残云之第八章:湘西长城(二)
     更新时间:2008…10…23 1:24:39 本章字数:4460
    一场可能掀起的风波让朱影龙无声无息的给平息了下 四位大臣给背了黑锅,事后皇上还赐宴一同进膳,给予抚慰,这背黑锅也要让人心甘情愿才是,打一棒子,接着就要给个甜枣,这是上位者必须学会的一种用人策略。 
  黄宗羲这一走,京城内关于儒、法、杂家学说的争论算是暂时平息了下来,顽固保守派以为他们取得了胜利,顿觉扬眉吐气了不少,而黄尊素被派往湘西那个穷山恶水,更是令那些被黄尊素狠狠的骂过人心里大大的舒畅,认为皇上还是圣明的,更加加强了他们维护礼法纲常的决心,而魏学廉等人也相继被遣往外地为官,凡是站在黄宗羲这边的读书人,有功名的够得上做官的都被吏部遣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全都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顽固保守派了,这些呆子中能有几个眼光长远的,朱影龙有心挑起他们之间的争斗,其实就是为了看清楚这人的面目,然后再把符合自己要求的种子散出去,一来是让他们在地方上建功立业,而来也是为了保护这些人,虽然把这些保守顽固派留在京城老是跟自己唱反调不是一件好事,但最起码这些人在眼皮子底下好看管,还有他们多聒噪一下,也能提醒自己,不能步子迈的太快,大跃进的后果不仅仅是葬送了自己,也又可能葬送了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 
  不过朱影龙已经命令田淑兰悄悄的运作一件事,那就是这个时代没有出现的新鲜事物——报纸,有了报纸,就有了一个让顽固、求变两派打仗的场所,至少让他们分出一半的精力在报纸上打口水仗,省的都集中在自己耳边聒噪。通过培养一只“喉舌”替自己呐喊,替自己即将发动地风雨助威,士人一项瞧不起商人,这件事要是由商人去运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黄宗羲取道江西拜会了江西学政倪元潞之后由武胜关进入湖广,快马疾驰了五天才到达汉口,然后渡江进入了武昌,这才见到了愁容满面的湖广总督熊廷弼。 
  半个多月的赶路,尤其是在马背之上颠簸,马术不怎么样的黄宗羲颠的五脏六腑都快要倒出来了。他不过一介文弱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若不是仗着身体年轻,还不等到走马上任,恐怕就要累倒在途中了。 
  全歼了李琪、李朝钦率领的九万大军后,熊廷弼故意的放走了李琪和李朝钦,李琪是上次兵变地主角,而李朝钦除了拍马匹之外就是一个草包,若是抓住两人的话。估计都难逃一死,倒不是他慈悲心肠或有什么异心,主要是他看得出李朝钦和李琪之间有矛盾,此次兵败之后。李琪必然要推卸责任,那么最好的人选就是李琪了,杀李琪而放李朝钦,不得于帮了李朝钦吗。杀李朝钦,放李琪,魏忠贤定然饶不了李琪。说不定李琪一到南京就下大牢了。两个都杀了。就看不到南京自己内斗了,虽然熊廷弼不愿意涉及政治。但不得已,他要从全盘考虑,权衡利益得失,最后做出了故意放开了一个口子让李琪带着一干庸将和李朝钦逃出生天,有的时候放几个人回去比全歼的效果更好,李朝钦孤身一人,李琪再不济身边还有些亲信将领,李朝钦如果目光长远一点,就应该与李琪同舟共济,把战败的责任一起抗下来,如果他推卸责任的话,那阉党必然与李琪这些军中将领离心离德,李琪投靠魏忠贤是为了富贵荣华,可连性命都快没了,要富贵荣华又有何用,李琪能坐上京营提督这个为止,这一点若是看不出,那他就算倒霉了,魏忠贤杀他,对己方亦有好处,必将加重了原来江南几省迫于魏忠贤淫威下的文臣武将们认清楚事实,魏忠贤的儿朝廷不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战争不过是政治地延续,还是皇上说的好,对内对外应该用不同的策略,逼得他一个统兵的大将也不得不钻研起阴谋阳谋起来。 
  熊廷弼当然时候就给朱影龙上道折子,细细地解释一下自己的想 法,防小人不防君子,眼下他们父子都手握大军,女儿还是贵妃的身 份,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自己这个外戚呢,熊廷弼没有弄权之心,他与朱影龙早有约定,打下湖广之后就回京,主持京营的训练工作。但那些御史言官们呢,还有那些妒忌地文臣武将呢?那些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儒官们会放过他一星半点的错误吗? 
  李琪、李朝钦谁死谁活,或者都死都对于现在地熊廷弼没有任何地影响,但左良玉地一份战报却让坐镇武昌的熊廷弼眉毛全都揪了起来。
  左良玉奇袭岳州后,论功后被熊廷弼提拔为参将,这样一来,他与那郑南生合兵一处,就有资格做主将了,不然他一个游击怎么可以去指挥一个参将? 
  他接到熊廷弼地命令后,一路向南,施州卫不战而降,后又接到熊廷弼的军令让他绕过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攻打辰州府,但不许对境内的苗人城镇动用武力,一切等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前往辰州处理对湘西苗疆的收服工作,左良玉虽然对熊廷弼的军令不以为然,倒是郑南生熟悉苗人情况,极力劝他不要乱动刀兵,苗人向来团结,不然早就被朝廷剿灭了,虽然手中有数万大军,也不一定是愤怒起来苗人的对手,左良玉自然不信,若是郑南生不去劝他,有熊廷弼的军令在,他自然不会傻到无违抗军令,可郑南生把苗人说的那么厉害,左良玉心高气傲,当然不相信,正好一件事撞了上来,左良玉派出的一队大约三十多人的斥候兵,是去处探查地形的,去了一天一夜都没有回来,偏偏这队斥候兵去的是苗疆边墙一带苗人居住区域。 
  明朝在镇压湖湘  边苗民大起义之后,特设三藩总督,开府  州 (今怀化市芷江县)。由张岳任总督镇 
         。                     清溪、五寨、永安、石羊、铜信、小坡、冰塘拗、水田营及镇溪所,几十有三哨。每哨以士兵  蛮及募打手等数百人成之。”同时,设参将两员,一驻麻阳,一驻铜仁。两年后,麻阳参将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