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经营了一千年的要塞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先看一下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0000人,但坦克仅40辆。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然而由于克里米亚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
激战!最强要塞 VS 最强火炮
德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 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6月17日,德军总攻。
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
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
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
SIEGE!看不见天空的城市
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
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
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
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