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贪腐受贿的罪名办了寇宰相,那好啊,辽军铁骑南下,满朝无人敢于言战,我大宋迁都避祸,北方万里疆土沦于敌手,千万百姓蒙难于契丹铁蹄之下……包大人,你又做了一回千古罪人,这一次是我大宋的千古罪人!!!”
包拯惊得脸都抽了:“你……的这人,是寇莱公(寇准封了莱国公)!?”
“包大人不相信?”四哥冷笑,“那大人可以去寇宰相旧日的府邸打听打听,或者找当年地老臣问一问,他们有没有给寇宰相送过厚礼,有没有见识过寇宰相家中的万烛灯火!‘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前听艳歌!’寇宰相这首‘及行乐’迄今仍是我风月场中传遍的欢歌!!!”
包拯气得浑身乱抖,黑脸都快憋红了,偏是又无以对。
“照包大人一贯地断案原则,汉朝霍去病出征前,跟汉武帝要宫中御厨带在身边随军做他专用庖厨,那也是违制的了,违制抓起来,重判,还打什么仗啊,是吧,那历史上从此就再没有河西受降,没有漠北大捷,没有封狼居胥,没有了汉武帝辉映万世的文治武功,更加没有我们汉人挺立千秋的自信!”
“啊对了,莫非大捷之后,霍去病还杀了李广地儿子李敢,杀人是要偿命的呀,照你包大人的手腕,一定抓来明正典刑,杀头,斩了,那大汉就再没有了威震天下的战神,北方匈奴又要入寇,边关百姓又要遭殃!”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强词夺理!!!”四哥梦中的一幕快要出现了,包拯眼看就要被气得吐血。
“包大人!”四哥重重喝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缺陷的官吏是不存在地。寇宰相虽然铁面无私、正直刚毅,不过也有奢侈狂乱的一面,但所谓‘瑕不掩玉’,他地大才大义,成就了先帝与辽国签署檀渊之盟的丰功伟业,也掩盖了他地奢豪之瑕,使其留名青史,永为后世仰慕。霍去病也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就算这样,他仍然还是打得匈奴望风而逃,功绩彪炳千秋的大汉第一战神!”
“清官中地‘清’字,在包大人眼里是清廉、正派的意思,而在下则以为‘清’指的是清正,也就是不糊涂、有正气。人性都是自私的,理想中“高、大、全”式的人物是没有的,我们不能把官员当作圣人要求,更不能用苦行僧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权力在手、为民办事的高官。历代明君用人,首选标准当然是要德才兼备,但事实上真正够得了这标准的,放眼当今大宋,恐怕除了包大人您没有第二个,那么试问国家如何运转,朝廷如何选官?昔日唐太宗用人,乃将臣下分为三等——贤人、能人、庸人,贤人就是品质好,有政治远见,有操控全局、把握方向的能力,可以造福于民的人;能人就是能开拓局面,工作能力强,能为老百姓办事,但品行不一定好,有小毛病,爱贪小便宜的人;庸人,则可理解为庸和之人,虽没有开疆扩土之才,但也能持家守业,保一方平安,不会做出害民之举。
“包大人或许觉得,如此用人,国家必乱,殊不知此乃历代明君用人之道,作为一个上位者,应当容忍部属的一些不足和缺点,用其长、抑其短,只要他的政绩上去了,老百姓们享受到了政绩带来的好处,用人的主要目的就达到了。”
“圣君者,不以一事成败论英雄,包大人曾肩负督查天下百官之职,更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人才之过,不以一事的成败来判定一个人的能力,不以一时的失误来抹杀其功绩,而要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观察;要看主流、看一贯、看本质、看发展、不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否则,如果是一败就弃,不管是什么样的过失都不宽容,就会埋没人才,世间也就没有什么人才可用了。”
这是一副多么震撼的场面啊,十八岁还不到的庞昱,竟然在开封府大牢里对着大宋朝第一公正无私的铁面判官包拯,告诉他做官、选材、用人、容人的道理,而且还说的头头是道!!!
“包大人若是还不信,还要坚持自己的一贯的办案方针,那好,我再举一例。我朝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辅佐太祖皇帝一手建立了大宋,堪称是开国第一功臣。太祖和赵普的私交极好,经常微服到他家讨论治国大事。
一次赵普正在家里验看吴越国送来的金瓜子,忽报皇上驾到,便急忙出迎。太祖见赵普神情紧张和室内的十个坛子,已知其中之事,便问赵普坛中何物,赵普说是南国送来的海产,太祖命打开,顿时金光闪闪,坛子里装的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包大人,若是当时你在朝为官,一定会依律严办,重判赵普吧,私通敌国并收受贿赂,这可不是杀头掉脑袋就完事了,是要诛三族、杀全家的大罪过!”
“可是太祖皇帝当时竟赦免了赵普,不但没有追究他通敌之罪,反而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因为太祖知道,是时我大宋国祚初定,边疆未稳,还需要像赵普这样的官员来扶助社稷,赵普虽贪财,但不贪国,也不谋权,更加没有政治野心,是可以赋予大任的重臣!历史证明了太祖的睿智,从我大宋立国,到日后南征北战,平吴越、收荆南、定南汉,灭南唐、降北汉,天下鼎定,四海归一,赵普功不可没,‘雪夜决策先南后北’‘强干弱枝分化职权’还有永载史册、保我大宋万世安定的‘杯酒释兵权’可都是出于赵普、一个大贪官的决断!”(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两百九十六章 官复原职
更新时间:2009…10…29 1:53:47 本章字数:3708
庞昱慷慨激昂的陈述面前,包拯再一次无言以对。
四哥却远远没有说完。
“由此可见,选官、任官、用官、惩官,首要标准乃是为民,勤政次之,庸和再次之,廉洁自律须放在最后,不然若是单纯的追求官吏清廉守法,到头来却是庸才一个,做不了点有益于百姓的事情,这样的官员再清、再廉,能用么?”
“你……”包拯气噎不休:“本府就不信了,我泱泱大宋,就找不出来几个既廉洁奉公又卓有政绩的官僚?”他气话一出,不等庞昱讥讽,自己先被自己哽住了,几个?大宋四百军州,单单靠几个廉洁奉公又卓有政绩的官僚,治得来么?
四哥笑着又问:“包大人,在你眼中,我家太师爷也不是好官吧。”
包拯重重地一:“阴险狠毒,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一手遮天,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太师爷做的这些好事,桩桩件件国发不容!”
“是么?”四哥挑挑眉,耸肩满在乎的道,“我家太师的确权倾朝野,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少了各官宦集团之间诡谲难测的政治斗争,避免了官员互相攻击造成的国家内耗,于国于民于社稷,利远大于弊;而所谓结党营私,任人为亲云云,我家太师爷提拔的官吏,自然是以太师马首是瞻,那难道吕相爷提拔的官吏门生就不跟着吕相了?同样的行为,放在我家太师这里是结党营私,任人为亲,到了吕相那里就是门生遍朝野、桃李满天下的美谈,包大人,你可真能说呀。”
“至于贪赃法,收受贿赂……哼,赵普收不收,寇准收不收,我大宋两大功臣贤相都收钱,我家太师就收不得?”
包拯第N次被问得哑口无言。
“包大人,做官,收钱不是问题,关键是钱的同时,为不为国家、为不为老百姓做事。钱,收了没什么,只要多做对江山社稷有力的事情,功,就可以抵过——这可不是我说的,是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和睿智贤明的真宗先皇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滴!包大人,我说的,你明白?”
拯真地要被气晕了。庞昱一会儿搬太祖出来。一会儿又是先皇。逼得他连反驳地机会都没有。也不敢反驳!
他开不了口。四哥继续:“史不会忘记。我家太师爷对大宋朝做出地贡献。后人编《宋史》。会明明白白地记载:庞籍。晓律令。长于吏事。持法深峭。治民颇有惠爱。善于用人。政绩卓著。颇有贤名!”
这可不是四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后世贺惟一、张起、欧阳玄等人著《宋史》。其中地庞籍传。就是这么记录滴!!!
包拯生平。最见不得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之事。四哥今日探监。非当着他地面把是非颠倒、把黑白混淆。彻彻底底地打垮了包拯一直以来恪守地断案信念。
看着一脸铁青、无言以对地包拯。四哥笑了:“包大人。刚才我说地这些。绝不是要你纵容贪腐。而是希望包大人从今往后。为人、做官、断案不要一味地以圣人地标准来要求每个人。对国家有大功绩、为老百姓造福地官吏们。偶尔犯一点小错或者是瑕疵。能容忍地就让他过去吧。不要为了所谓地‘清正廉洁’除掉了一大批有能力地官吏。败坏了整个国家地吏治!”
“当然。对于不做实事。而大肆贪腐地官吏。或者是贪得太多、作风太差。超过了他功绩地赃官。该查地照查。该抓地照抓。依律法办、明正典刑!朝廷地某些官吏是好、是坏。有功亦或有过。放一马还是严办重处。这其中地‘度’……包大人。皇上让我带口谕给你。这个‘度’一定要你掌握好!”
包拯愣在原地,虽然没有办法做任何辩驳,但心底仍是接受不了庞昱所说的这种审案查官的逻辑,动了动嘴想说什么,四哥忽然从袖中抽出一物,金光灿灿。
“跪下!”
包拯愣了一愣,铁骨铮铮,岿动。
“接旨!”
四哥冷哼,包拯这看清金灿灿的东西是什么,扑地跪下,跪在四哥面前。
“皇上有命,即日起包拯官复原职,加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统揽汴梁一应大小事务。
包大人,京畿重地的安,这一刻起就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