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秦-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国之人好八卦,若现在的秦国还是秦献公嬴师隰在位时的秦国,只怕这些大事很难在如此短的时日内传遍天下。可现在的秦国是那个在少梁山上大破六国联军的嬴无敌所执掌的秦国,当秦军仅仅只用了三日就攻下函谷关地消息传开时,可谓是天下震惊,一些颇有些卓识远见的人便开始感觉到秦国将要大兴了!
    是以,景监现在很急切的想要知道,国君是不是真的已经开始着手变法。u。cm以及用何人的策略变法。
    哪知,子岸却是摇头答道:“君上没用卫鞅之策,君上要自己变法。”
    “什么?”景监手中刚刚拿起的酒爵“哐当”一声跌落在地,目瞪口呆地喝道:“子岸,你说君上要自己变法?”
    景监这一喝,立时引来了众人侧目,便是正在和赢黎对饮的阿森也是十分惊讶,当即景监急忙以醉酒作为掩饰,致歉之后拽着子岸便走,要子岸将其中详细好好说说。子岸虽然一直跟随嬴虔主理军务。但对无敌地许多事情都是知道的。便将无敌将用卫鞅和申不害分别担任秦国高院和廉政公署主事,而非用两人之中任何一人主政的事情详细说了。
    而景监也果然没有辜负无敌的期望。从子岸的话语中他很快便找到了一种无限接近真相的答案:“如此说来,君上定是从卫鞅和申不害二人地策论之中各自找出有利于大秦的策略,任其一人主政,不如择二人所长用之。***u。cM**好哇,君上此策甚妙也!不过,君上既然已经准备对巴蜀用兵,卫鞅、申不害二人又分治法、吏,这君上的商政又由何人负责执行,莫非是公孙贾?”
    见景监当真如君上交代的那般能看透其中道理,子岸也是高兴,便把直言相告:“景监哥哥,君上当真没看错你,子岸来时君上便交代来,若是你能悟出其中到底,便让子岸实言相告,君上所中意的商政人选,正是你景监!”在就变法之事秉烛夜谈。
    卫鞅以特使身份主理河西半年,至今已经逐步完成了当初制定地清丈、厘定、安置、修法诸项目标。今日,便是卫鞅向无敌述职,并决策最后一件遗留问题的时候。
    烛光摇曳下,无敌发现眼前的卫鞅比起半年,看上去似乎更成熟了一些,原本没有蓄须的他此时已经在唇下留了两撇浓密的八字胡须,看上去竟是几分儒雅,又有几分威严。古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胡须在古代,既是一个男人成年的标准,也是一个成功人士树立形象的重要道具。u。cm就比如说此时的无敌,头上慢慢的蓄起了长发,刚好能够结髻,而颌下地虬髯也被修剪成了半寸来长的短须,但只要他稍稍扬起眉角,这些原本下垂的胡须就会根根立起,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错觉。
    却说此时,无敌和卫鞅对面跪坐,卫鞅面带笑意从案上取过三册简牍作势要呈,当即无敌笑道:“你我之间别来这些虚的,就给我说道说道吧!”
    “好!”卫鞅淡淡一笑,将简牍推开,略为整理之后便开口道:“臣主理河西清丈安置事宜,至今以逾半载,清丈、厘定、安置三项,都以落实到位。唯独修法之事,臣恐怕有心无力!”
    “哦?”无敌明知故问道:“先生之长,本在法治。为何修法之事先生反倒有心无力?”
    卫鞅见无敌明知故问也不生气,只是淡然道:“经臣详查,今夏河西因清丈土地私斗四十三起,死八百六十二人,其中有大秦功卒三百二十七人,另伤残者一千六百五十五人,都已失去劳作能力。而共计涉案五千六百三十三人,其中重犯六百五十八人,依据君上所核新法,私斗主谋、行凶杀人者罪为叛国,当依律斩首,其余从犯依律量刑判处劳役。然死刑核定上呈国府,至今还未批复。”
    无敌听出他话中之意,扣押死刑核定本就是无敌所为,当即无敌笑道:“先生所谓有心无力便是因此?”
    卫鞅见无敌竟然面色无二,当即重言道:“君上,刑赏不举,法令无威。私斗不禁,国无宁日。恕臣直言,君上若不以血祭法,则秦国之变法,必然胎死腹中!”
    无敌当然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也知道大凡变法,天下各国没有不以鲜血作为基色的。但他也明白,以杀止杀只能带来暴政,历史书上都言商鞅变法强秦,至秦亡则“百姓苦秦久已”的说辞。自己限定卫鞅的立法标准,本意是去除肉刑,减轻杀孽,可卫鞅这厮却将老秦世族挑动族民私斗争地的行为,判做是叛国,而无敌对这个罪名还真没有言语能够辩驳。私斗当中的世族老民杀地不是别人,而是大秦地功卒,是那些卸甲地退役老兵,如果杀老兵还不判他是叛国,如何能够服众?
    无敌闻言,只得长叹一声,轻声道:“一点转圜余地都没有?”
    卫鞅沉声道:“法令如山!”
    “可否徐徐图之?”无敌问。
    卫鞅呛声道:“法贵时效!”
    “不能减?”无敌再问。
    卫鞅斩钉截铁:“减刑溃法!”
    无敌又问:“犯事功卒,可否特赦?”
    卫鞅直言道:“法外无恩!”
    当即无敌纳闷了,用手一撑额头,苦恼道:“这可是六百五十八条人命,天下各国可有一次斩首如此多人的先例?”
    “君上,百余年来,秦国几多坎坷劫难,几多沉沦。时至今日,言千难万险,不为过。”卫鞅也是深吸一口,正声道:“君上受命于危难之际,秉国与孤绝之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间种种,臣置身其中犹如亲历,实乃感同身受。”
    无敌点头道:“卫兄言下之意,本公如何不知,只是……”
    “君上差矣!”卫鞅不待无敌说完,便打断道:“臣不难看出,君上虽然出身屠户,少入军旅,虽为有一日研习揣摩治国之道,对天下大势、法家之学虽不只其详,却有无师自通之才。然,骤然变法,纵然君上有任艰任险之准备,却会对突兀而至之变故,一时难以权衡其利害。”   
第一【第180章】 天公地道
    “难以权衡利害?”无敌听卫鞅如此言辞,当即有些火了。别人或许不知卫鞅本意何在,但无敌却是心知肚明这厮就是要杀人立威,虽说杀人立威也算可以接受,但卫鞅却是以私斗叛国这样的罪名一气要杀六百多人,便叫无敌有些难以接受了,当即无敌沉声道:“本公难以权衡利害?好,若是你卫鞅胆敢立下军令状,杀此六百五十一人后秦国将再无私斗,我便让你杀!”
    无敌话语一出,卫鞅当即色变,这个军令状别说卫鞅,任谁都是不敢立的。当然,卫鞅也心知肚明,今日杀了这六百五十人后,秦国的私斗或可遏制一时,但也不能说日后绝无再发可能,只是对于变法而言,确实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杀人立威。
    见卫鞅勃然色变,无敌也知道这话有些重了,当即便缓和道:“以杀止杀,以血立威,或可有一时之功效,却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治民有如治水,只可疏导,岂可强行堵截?法治之本,先生曾言本意正是使民知其何所可为,何所不可为之,不是以善法制善,恶法治恶之道。”
    无敌此说,卫鞅听了也是首肯,确实法治的本意是将善恶刑罚标准订出,让人知道什么事情干了不犯法,什么事情犯法不能干,而不是以法将善良的人和坏人区别开来分别对待。毫无疑问,这些私斗的民众并非是无意识的去跟人拼杀、打斗,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保护天性所驱使。在一个数百年来家法、族规在绝大多数时间占主导地位的国度,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责备,甚至还是为族人争夺利益的英雄行为。可你卫鞅一上来便不明不白的给人家挂上一个叛国的罪名,叫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终生在土里抛食地老民如何理解?
    无敌知道这些道理卫鞅肯定也懂,只不过他身为战国之人,目光必然有着一定的界限,只得措辞开导道:“秦。自穆公以来,皆以仁政为施政之纲领。仁政者,实为人治,国以仁政待民,民必以仁义而效国。人治有其弊,亦有其利。秦自穆公距今已逾四百载。几代昏君误国、几代奸佞乱政,征战连年、烽烟不息,却也未曾国破,实乃仁政之功。而今秦要强国,必然变法,本公自然明白从人治向法治迈进,是这时代的大势所趋,可所谓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法治固然可聚国力,凝民力,确需循序渐进。渐开百姓民智,潜移默化,徐徐图之。你上手就要杀六百多人,所用的刑律却是百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新法,何以服众?”
    法治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伤人,也会伤到自己。要严格执法,前提必须是让百姓全民懂法,百姓若不懂法。那么一旦犯法,便会以不懂法自居,这个时候你的法便可能受到质疑,甚至会被人挂上苛法、恶法地名义。况且,自打无敌那日在宗山上给卫鞅定下了新秦法的基调之后卫鞅便在修订律法,至今都还没有拿出一套完整的大秦律法出来进行核定,因此无敌当然知道卫鞅打得算盘就是想用杀人立威方式对这套由他编撰的大秦新律进行推行,实是想要搞出一招:“未见其法,先惧其威!”
    这一招。在原本的时空里拿来唬唬二哥嬴渠梁或许管用,可对无敌来说不就等于是班门弄斧么?
    无敌话中之意,卫鞅怎会听不明白:“君上之意是?”
    见卫鞅果然开窍,当即无敌点破题意道:“私斗伤人,罪无可恕。杀是定然要杀,却不可以新法杀之!”
    “不以新法刑杀?”卫鞅听的一怔,旋即聪明过人的他便知其意,当即失声道:“君上,如此良机……”
    “先生差矣!”无敌也不当他说完。起身笑道:“天下之事。岂可尽算?便如世人亦常言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