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中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代表团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莱利·格维斯主席率领的古巴共产党和贾孟德兰主席率领的印度泰米尔地区的人民党代表团。这里作一最简要的介绍。
※※※
中古关系新天地
古巴确是国际共运的一个奇迹。它距离美国仅1百公里不到,而且国土上还有一个美国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美国的历届统治集团对古巴革命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封锁、颠覆,甚至暗沙卡斯特罗主席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古巴还遭受了“古巴危机”的屈辱、前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等打击,可是古巴共产党巍然屹立了半个多世纪,在整个拉美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当古巴领导层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进行更替时,以格维斯主席为首的领导集团再次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古巴领导人重革命、轻生产的问题更尖锐了,经济又濒临破产的危险。当时古巴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仅230比索,食物、衣物等基本生活用品都是配给供应,每月以20比索可以购买3公斤大米、2。5公斤糖、0。25公斤食油、0。5公斤盐、半月一次的4盎司咖啡,以及每天的面包。不足的部分依靠价格高昂的集贸市场来调剂,500克猪肉或羊肉25比索,每公斤木瓜6比索、木薯或白薯为4比索,卷心菜每颗5比索…。有外籍家属的可以靠侨汇来改善生活,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然而,格维斯是位不凡的革命者,他没有卡斯特罗的魅力和权威,但他有实干精神。他察觉古巴革命的危机在于经济的发展,自己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放眼世界只有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惊人成就。他取得领导层的全力支持后,二度率领党政代表团访问我国,并前往朝鲜、老挝和南越考察。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他们无比的震惊,中国对兄弟国家的援助效率更是让他们赞叹。格维斯与王刚的会谈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王刚相当敬佩古巴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当离开美国上万公里的不少国人谈“美”色变时,只有1100多万人口的古巴却顶住美国的压力,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古巴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国要抗击美国的封锁和打击,展开自己的全球安全战略时,在美国的眼皮底下有这么一个盟国是极为有利的。
古巴和中国的合作力度极大,双方签订了“中古友好合作条约”、“中古经贸合作协定”、“中古保护和优惠投资协定”、“中古互免签证协定”…可以说是结成了盟国。正因为古巴的经济处于如此低的水平,我国的援助和双方的合作取得的成绩就特别的引人注目。我国给予的4亿元的无偿援助和大笔的低息贷款仅是应急的,还是要靠共同利用古巴的资源来发展生产、提高古巴的综合国力和民众的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项,一项是人员交流,突出的是规模巨大。
古巴的医务人员数量相当大,因企业的大量倒闭,熟练工也有不少失业的,或在企业中效率底下地工作。我国保证聘用50万的古巴员工,不仅到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且到坦桑尼亚,以及拉美不少国家由我国投资的企业和医院里工作。这样一来古巴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侨汇收入。并且至少有近百万古巴人离开了古巴,减轻了物质供应上的压力。而我国则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医学院学生付费请古巴培训。不过数量更大的是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聘请的员工。二年后,中国移民的数量竟然达到了40万之巨。美国人想对古巴下手的话,这是一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力量。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的呢?这就是第二项合作,名字非常平淡“甘蔗的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
古巴的甘蔗生产是非常有名的,它们的国旗上就有一把甘蔗刀。古巴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产量高,而榨糖的质量也相当不错。高峰时,古巴有200万公顷蔗田、155家糖厂,为了加速把甘蔗送到糖厂,竟然修筑了11000公里的田间小铁路,可以想见制糖业的规模,有200万人依靠制糖和种植甘蔗为生。蔗糖的年产量曾经达到过700万吨到1千万吨,要知道那时古巴的人口也不过800多万啊。人民的生活当然也不错。不过美国的经济封锁对这样的单一作物经济的打击很大,以前靠前苏联包销全部的古巴糖,还勉强能维持。那时候我国曾经帮助古巴搞过水稻的种植,以解决部分的粮食问题,由于产值无法与种植甘蔗相比,并未获得推广。由于古巴不重视品种的改良、灾害的预防,糖的产量也不断下降。一旦前苏联解体,蔗糖的销路也成了大问题,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到本世纪初,古巴不得不决定关闭71糖厂,另有14家只能生产甘蔗的副产品,124万公顷蔗田改为种植粮食等经济作物。
我国的专家组决心把“甘蔗精细加工”技术推广到古巴,以提高甘蔗种植业的收益。这一技术可以说是渊源久长的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一位发明家开发了这项技术,当时对它的评价很高,说它是甘蔗种植业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原先甘蔗-蔗糖的生产流程极为简单,甘蔗成熟后必须快速收割,然后尽快地送往糖厂加工。糖厂的加工更为简捷,甘蔗略加清洗后,一股脑儿往榨糖机中塞,糖汁经多道过滤和脱色处理,再去除水分就得到了蔗糖。如果不进行脱色处理就是“原糖”。我国的红糖则不去尽“杂质”,也不脱色,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至于榨去了糖汁的甘蔗渣,大致上只能做肥料了,据说秘鲁曾经开发蔗渣生产纸张的技术,大概因为技术太复杂导致成本过高也未获推广。
“精细加工”则不然,它要求将甘蔗一根根地送入一台特殊的机器,机器将叶子弄下来,单独处理,把甘蔗表皮的一层果蜡刮下来,再把坚硬的表皮与果肉分离。这些分离后的部分就可以被分别处理:叶子经处理后可以添加到牛的饲料中去;果蜡可以用于食品工业;蔗皮的纤维强度较高可以得到利用;而纯粹的蔗心榨出的糖汁过滤和脱色都会简单得多,而且蔗渣没有果蜡和外皮的掺杂,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可以经过发酵制作酒精,或者彻底去除糖份后作造纸原料。
然而这项发明并未得到实用,它难以适应甘蔗的突击性的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甘蔗的榨季是相当短的,收获的甘蔗根本无法存储,必须突击制成蔗糖,像古巴、拉美的不少产糖国家,甚至只能制成原糖出口到各国,再加工成白糖、方糖等。榨季一过这些设备就闲置起来进行保养,以待下一年的榨季。榨季里收割甘蔗的工人都缺乏,那里能找到那么多人向机器喂一根根的甘蔗呢?这项专利直到过了保护期也未找到一家大企业愿意投资实施。
然而中国的一位年青农艺师左国成注意到了这项发明,详细地进行了研究,还找到了发明家制造的样品的资料。分析了这项发明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并与自己的伙伴制订了一个在我国应用的方案。他认为我国的蔗田规模不如拉美那些国家的大,人力资源丰富,只要仿制出机器的样品,由人工往机器填甘蔗,再分别利用各部分,能够带动那些相关的行业。可惜狂暴的文化大革命中止了他的研究。但是他仍百折不挠地在不断完善带动蔗农致富的这个梦想。直到本世纪初,在他退休之际才得到了一个机会。
在我国云南边陲,老挝、缅甸和泰北“金三角”是鸦片的重要产地,我国政府和国际禁毒机构为了杜绝毒品,资助当地农民种植甘蔗,由我国的糖厂收购生产的甘蔗。一开始效果很好,农民种植甘蔗并不比种鸦片收入少,因为鸦片的绝大部分利润是由黑帮得到的。可是后来就难以提高蔗农的收入了,关键是糖厂的收益难以提高。左国成的方案受到了重视,当地的劳动力是不成问题的,这种甘蔗的分离机几经改进结构已经相当简单,而且已经不存在专利保护的问题了。造纸厂以改进后的蔗心渣造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蔗叶经发酵糖化以10%的比例加入菜牛的饲料也获得了好的效果;蔗皮经处理后可以制作纸板箱,或作为人造纤维的原料也初步获得了成功。销路最好的是蔗皮上分离出来的果蜡,涂蜡的包装纸和纸杯代替塑料是受欢迎的环保产品。一旦找到了应用,这项技术就不断地得到完善。
到木牛工程局接手这项技术,并得到指令将其进一步完善后,由我国的投资企业到古巴去应用。马兴中少将极为重视,于去年中组织了一个项目组,并聘请了不少古巴的农艺师参与,将这项技术发挥到了极致。首先选育了两个生长期不同的优良蔗种,它们分别在古巴的暴风雨季的前后成熟,既避开了导致甘蔗糖份减少的暴雨,又延长了榨季。又研制了高效低成本的气调式冷藏库,找到了储存甘蔗的最佳条件,以进一步地延长榨季,由于冷轧瓷钢板和半导体空调机的帮助,这一条件也得到了满足。最惊人的是燃料电池研制组的发明,以纯净的糖液作为燃料来发电。
实际上糖也是一种很好的燃料,你不能点燃一小堆糖,但是只要在糖堆中加入香烟灰作催化剂,糖堆就能稳定地燃烧了。研制组找到了一种稳定的催化剂,可以让饱和的糖液中的糖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在电极上产生稳定的电流。发电的效率相当高,装置也不复杂。当然这还不能在国际上同重油或煤的发电竞争,但是在糖厂内部作为电源则完全可以。2001年5月时古巴出口的每吨糖换汇200美元,到2002年9月仅能换汇155美元。而进口1吨原油就要160多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以糖液发电就是合算的了。
当然以瓷钢制造的小型甘蔗收割机也为项目组看中。古巴政府保证保护我国的这一系列专利技术。我国企业收购了12家古巴业已关闭的糖厂,投资建设新的甘蔗处理生产线。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