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铜矿已经大变样了,炼铜废汁浇注的城墙十分高大坚固,炼铜炉子也增加到十几个,主要因为水牛多了,排泄物就多了,沼气也就多了,燃料不成问题了,铜产量也就上去了。
虽然在找到锡矿之前,没有办法冶炼青铜,不过黄铜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柔软,打制容易,可以大量快速制作工具,虽然耐用性远不如铁器,但是不是可以回炉嘛。
这边没有什么好改进的,就是不知道铜矿储量有多少,能维持开采多久,不可能做到计划开采,不过暂时也管不了这么多,杀鸡取卵也是没有办法。
…………………………………………………………………………………………
视察过铜矿后,我们来到太湖边。沿途河中死鱼很多,是炼铜废水所致,没有办法。
现在太湖边也发展起几片城镇,主要是捕鱼、养蚕植桑与麻类管理,现在捕牛已经暂停了,捕鱼速度也放缓,主要是因为天热,鱼不好存放,腌鱼也不好太多。
因为大量族人与奴隶被抽调往新城,所以这边留守的人也少了,不过很快就要收割第二批麻,到时又要调来大队人马,人手实在太紧张了,这还是因为水稻种子不多,所以采用直播稻形式,明年稻谷大量种植,需要的人手还将大大增加。
人手紧张,就要采用替代品,水力与畜力等,可是,水力与畜力的运用也要受到设计人员与运作人员的制约,人才啊,人才,想想后世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这里哪怕给我一个初中生也成啊,不能老是靠我一个人吧?
比较舒心的地方还是丝的养蚕场,按照我的要求做了以后,丝倒是干的不错,现在,第二批茧子也就是夏茧已经上山,唯一的不足就是,当我到达时,发现所有的桑树叶子,包括今年刚刚扦插成活的桑枝的嫩叶都被采得一干二净。
桑树叶子是专为桑树提供养分的,叶子采光,对大桑树影响不大,但是对刚刚扦插的桑树就大有影响了,比杀鸡取卵好不了多少,我不是交代这些桑叶不能采的吗?
一问,才知道原来估计不足,留种的时候多留了一点蚕,结果桑叶不够,只好将这些桑叶全部摘完才勉强将蚕宝宝送上了山。
原来这样,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好险啊,要知道养蚕与种田养猪不同,别的植物动物如果肥料饲料不够,顶多减产,但是,蚕宝宝要是没吃的就不会成熟,上不了山,那就绝收了!所以养蚕的桑叶一定要留有余地,丝没有经验,已经做得很好了,都怪我没有交代清楚。
夏蚕的产量不如春蚕,不过数量增加了,估计这些茧子可以剿纱一百斤左右,这个产量不低了,丝绸与麻还是不能相比。
这天晚上,自然是丝一个人独享了,梅很知趣的回避,两人过了一个**的夜晚。
第二天去了麻类基地。
这麻类与别的植物还是有点不同,就是它的郁闭率极高,也就是说,因为它的植株太旺盛,其它杂草很难生长,所以麻类田间管理相对较轻松,麻只要种一次,就可以收获多年,一年多季,所以麻类的用工主要是在于制麻环节。
现在苎麻已经长到一人多高,郁郁葱葱,稍远处就看不清楚了,看来再有十几二十天,就又可以收割了,这让我彻底放心。
有了大量的麻,龙族人就彻底告别了草衣兽皮的时代,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身上的疹子与皮肤感染少很多,而且再也不用为铜铁,沼气,火药,造纸,水牛,水稻,麻布,蚕桑……对我穿越过来以后龙族发展的速度,我已经很满意了。女性外露耷拉的**而烦恼了,不用提倡文明,原始人自己会习惯穿衣的生活。
接下来,不知道还有什么好消息在等着我。
…………………………………………………………………………………
天热,电压太低,空调不停的亮起红灯,于是需要将插头拔下插上,等几分钟才能再次启动,不可能老这样,最后结果是吹着电扇,在滚烫的惠普笔记本上悬空双手打字(不然会被烫伤,有空调对着笔记本猛吹才没事),这样的生活,换来的是平均五十左右的订阅,相当于每千字五毛钱,郁闷的是,盗版数远远大于订阅,估计这些人以后生孩子都没**。
呼叫订阅,虽然无法增加多少实际收入,但是面子还是要的。
四十四,寻找锡山,以德服人
四十四,寻找锡山,以德服人
四十四,寻找锡山。以德服人
次日,我带领众人横渡太湖。
浩淼太湖,茫无际涯,水天一色,湖中岛屿点点,水鸟翻飞,水里鱼虾成群,菱藕遍布,乃是中国最富庶的膏腴之地,能让我穿越到这块地区,可以说是我的幸运。
只是这时的太湖,远大于后世的太湖,它的疆域囊括浙北与苏南很大一部分,直达海边,当然,这与上海以及邻近部分苏南地区尚未成陆有关,清风徐来,波光粼粼,远处烟气氤氲,似有似无,让人宛入童话之境。我与族人们鼓动着麻布做的风帆,划着桨儿摇着橹,唱着歌横渡太湖,自有一番自得其乐的体验。
看着太湖中星星点点的小山,我忽然想起,这太湖边不是有个无锡吗?这无锡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无锡有个锡山,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采,到秦始皇时期,锡矿已经接近枯竭,所以汉高祖时期正式定名为无锡县,但是到了王莽时代,又改为有锡县,直到隋朝以后,才改为无锡至今。
当然,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既然是无锡,那古代一定有锡,只要我找到锡山,那青铜器……
现在铁的产量太低,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其他的,就只有用铜器代替了。
就是不知道,这个我命名的太湖是不是真正的太湖,或者我穿越的这个年代,是否还属于原来的时空……
现在的锡山,恐怕还浸在水里吧?包括无锡地区。也曾经是古太湖的一部分,想到此,我毫不犹豫十几个族人分乘三只竹筏,去太湖各岛探险,主要是东北方向小岛,任务是收集各种石头,并且标注找到地点,只要找到锡,龙族就发了。
送走探矿的族人,我与其余人转道东南,向煮盐队方向前进。
进入伏季后,因为天气炎热,蒸发量旺盛,所以是晒盐的黄金季节,虽然现在我们的食盐储备不少,但因为除了自用,每个月要供应狼族五百斤盐,捕鱼与狩猎队都要用去大量的盐腌制鱼跟肉,梅雨前后又停止制盐两个月,所以,雨季一结束。晒盐工作就又恢复了,现在这里有数百人,都在忙忙碌碌。
现在晒盐规模今非昔比了,长长的海涂上,盐田几乎望不到边,其实这盐田开辟很容易的,这里都是沙滩或者海涂,没有石头,不过如果是海涂,改造盐田容易,沙滩的话,这防渗漏工作就有点重了,比较常规的是铺上一层淤泥,但是,淤泥铺的少了没多大用处,太多了,这运输工作有点吃不消。
这运送淤泥的物件,就与我们后世看到的差不多,就是一块四周稍稍翘起的大木板,在淤泥中滑动,两个人就可以轻易拉动数百斤淤泥,但饶是这样,改造一块盐田的的用工也是极大数字,对一些远的地块就只有三合土了。
三合土所需的石灰除了少部分从驻地远程运来外,其余都是用这里的贝壳资源烧的,海边贝壳虽多,但要烧窑还是少了点,燃料也匮缺,所以。用三合土建造盐田也是代价巨大,动用了大量奴隶,好在三合土盐田晒出来的盐比较干净,将上面的卤水放掉,就是白花花的盐了,不像淤泥盐田,必须煮过才行,当然,现在的卤水含盐量接近饱和,煮盐倒也不费事,煮盐队采用二次晒盐技术,也就是先在淤泥盐田中将海水晒至饱和,再引入三合土盐田暴晒,这样,可以提高食盐产量与质量。
不愧为机谋,对煮盐队的运作井井有条,极为合理,我也想不出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煮盐队这边没有什么问题,按照我当初制定的程序,都是流水作业了,族人空下来就拾海,所以也不用什么建设性建议,在这儿呆了一个晚上后。就往智慧的海族城赶。
……………………………………………………………………………
这海族城在我们龙族地位比较特殊,它等于被我们降服的,因为实力悬殊,所以也没有花多大力气,只是首领换上了龙族的人,里面掺杂了一些龙族人而已,名义上还是海族,这是为了吞并其它海边部族方便而已,主要还是因为我无暇顾及这里。
还好,从前段日子传来的消息,智慧还是有点手腕的。现在收集的海边部族零散族人已经达到三千人之多,另外加上两千狼族与其它部族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海族人已经轮流到龙族驻地或者其他部门培训过,现在还有五百人在各个地方,所以,已经不用担心这些海族人会对我有什么异心了,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要去巡视一下,接下来,就是应对狼族与虎族那边的局势,准备秋收了。
没有想到啊,智慧这小子,还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他将原来海族的驻地发展成了一个微型城市!
这城墙并不十分高大,大概也就两米的样子,长宽都是三百米左右,外面是三合土砖,只有一个城门,但是还是让我震撼了一把。
无他,虽然海边有的是盐碱土,但是,缺乏燃料啊,贝壳也不是太多,要烧制这么多石灰,耗费的劳动力一定不少,毕竟我派来的族人与奴隶不算太多,海族人又有一部分出来培训,还需要大量人手拾海保证食物供应与满足龙族的需求,他哪来的这么多劳动力呢?
不过,这小子不是出城来迎接了吗?问问他就知道了。
几个月不见,智慧变得更加黑瘦了,海味没有养胖他,海风与烈日倒把他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