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妞妞满月时,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想和妞妞照张全家福,可是妞妞却睡得很香叫不醒来。中午吃完饭,丽文用平常的声音喊妞妞醒来,又轻摸她的脸蛋,结果妞妞丝毫没反应。丽文又一边拉妞妞的小手,一边用稍大的声音叫她,可妞妞还是不理睬。丽文老公在旁边说抱起来应该就醒了。丽文把孩子妞妞抱起来,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别人身上,妞妞睡得更香了。大家看着妞妞熟睡的样子,觉得又奇怪又好笑,这么多人说说笑笑的也吵不醒她。姥姥拿来妞妞的玩具,摇铃,边摇着边叫着妞妞的||乳名,可小家伙仅仅是鼻子微微地皱了一下,然后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着,就是不醒来。这样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把妞妞弄醒,没办法,大家也就说算了,让孩子好好睡吧。
    丽文说,这件事让家里人发现,孩子的睡眠根本不需要大人担心,岂止是“不怕打扰”,简直是“特别地不怕打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把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叫醒,所以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家里人就更不担心有什么声音能吵着她了。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睡觉时稍微有动静,孩子就醒了,要是没有睡好就开始哭闹。这种情况,除了个别特殊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被家人惯出坏毛病了。有的医生认为,一些婴儿在前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绞痛,会导致他们突然惊醒啼哭,而家长们经常误以为孩子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也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一位读博士的朋友对我说,和她一个寝室的是一位上海的女孩子,睡觉特别怕吵。宿舍就她们两个人,上海女孩总是抱怨朋友早上起床的声音太大,要么就是朋友的鞋子发出的声音太大,她总是说自己睡不好;而朋友不在寝室时,那位上海女孩开始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说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音,连树叶掉下来的声音她都听得到。可见,她的睡眠问题确实很严重。
 第47节:“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我的朋友说她每次都很害怕回寝室,想办法搬离。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多少麻烦,而最痛苦的就是她自己了。据说这个上海女孩的妈妈睡觉就特别怕吵。在睡眠问题上,家里人全方位的呵护着女儿。可这呵护不是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孩子惹麻烦。
    “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寻求“安静”,也都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安静”,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环境上,更是追求着极度的“安静”。
    我去过市里的几所小学做相关的研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看着孩子们,发现哪个孩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安静”。
    妞妞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自习课,老师们多数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上“自习”做作业、看书,由班干部轮流维护纪律,保持安静。妞妞是学习委员,周二轮到她来管理。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班干部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管了这个,那个同学又开始说话,有时候是男生故意气妞妞,有时候是女同学说话,自己不好意思说。尤其妞妞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妞妞说自习课上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静一小会儿。
    一两周后,妞妞居然给老师写了个意见书,说自己不喜欢管纪律,建议班上的男同学来管理,还要求辞去学习委员的职务,不想当班干部。丽文问她为什么,妞妞说班干部要管人说话,不当班干部自己不说话还可以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当了。
    学校是儿童的活动场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嘈杂到底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孩子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女儿所在的学校要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专门的项目是搞“无噪音走廊”,也是最难搞的项目。就是下课后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班里选出来的班干部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者。有时候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同学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这个班级的分。结果各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后把学生都关在教室,不允许学生到走廊,想上厕所的学生都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才可以出去。听说这个学校的这种“安静”经验还被推广到别的学校……
    在这种“无噪音”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感受的其实是教育的野蛮;而这样一种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又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学校应该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场所,而不是去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上级领导”而破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境如果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惊人的生长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著名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描写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的景象:


    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有的孩子在朗诵,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高
    声唱歌,有的孩子在描绘着自己的梦。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学校的老师也从不去制止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互不打扰,各得所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能够克服周围嘈杂的环境,无论多么喧闹,自己都能
    够立刻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们在这里感到了快乐,享受着这里的一切。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离开,第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它招收的学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体有残疾或被别的学校开除的,但学生们经历过这样的小学教育后,最后都各个成才……
 第48节:城市的“天簌之音”
    城市的“天簌之音”
    我楼下邻居的儿子要参加高考,不巧的是,隔壁家的女儿每天都在学习拉二胡。这个邻居为了高考的儿子,很是注意周围的环境。只要小女孩的二胡声一响,这个家长就会开始敲隔壁家的门。楼上正好也有孩子在学习拉小提琴,他们就开始楼上楼下的跑着去敲邻居家的门说自己家孩子要高考,保持一下安静。每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功课,也都体谅他们家高考孩子父母的心情,也只好让自己家的孩子在周末上午,他们家的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才开始练习。
    这样楼上楼下的家长们都和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一家的高考生忍耐了两个月,邻居们碰在一起也都是各有怨言,也没有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家长的都能理解。其实这个家长每天去别人家里敲门或者告诉邻居们自己的孩子要高考,也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压力和不断地提醒孩子这里有噪音那里有噪音。整天竖起耳朵搜索噪音,又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
    后来,我听说这个男孩没有考上任何一所大学。
    家长们要知道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感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噪音”,它们就不再是噪音——邻居家里传来的电视声、弹琴声、路上的汽车行驶声和喇叭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它们是城市天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被这些声音困扰。
    妞妞高考前几个月,在距离丽文家只有二三十米处,要建一个新商场。大型车辆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四点左右。和丽文同一个社区有好几个孩子高考,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负责人,但没什么结果。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居民们谅解。
    丽文和先生心里也有些着急,但想想施工单位有他们的难处,觉得去找他们也没什么效果。家里人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这种噪音,而不是去抱怨。丽文在妞妞面前从没提到一句关于工地噪音的话。丽文观察妞妞每天心态平和,猜测妞妞可能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家里人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噪音的焦虑。
    出乎意料的是,那一阶段妞妞的睡眠也很好,这可能也得益于她从小养成的睡觉不怕吵的习惯。高考结束后,丽文才问妞妞这段时间睡觉是否受到外面工地噪音的打扰。妞妞这才知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