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绾老泪纵横,欲待拜下谢恩,却被嬴政一把扶住了。这时,嬴政才郑重地
  问到了一件大事:“老丞相去官,何人当为丞相?”“丞相之职,非李斯莫属。”王绾没有丝毫犹豫,显然是早有成算。嬴政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头泛起
  了一阵淡淡的暖意。他想知道,也必须知道,王绾举荐二十余名博士就任郡守县
  令,究竟是蓄意为封建制张目而侵蚀郡县制,抑或是全然基于安抚人心?而这一
  答案,只能隐伏在王绾举荐丞相人选之中。所幸的是,王绾终归有大道之心,这
  使嬴政心头在处置王绾辞官事件上的阴霾大大地淡薄了。嬴政不想更多地勾起王
  绾的既往话题,于是再没有多说,留下了两车王酒,便回皇城去了。
  旬日之后,李斯顺利地接掌了丞相府。
  为确保郡县制快速实施,始皇帝召回了将军中最具政才的冯去疾、冯劫两人。在李斯筹划官制期间,以推行郡县制为轴心的丞相府政事,都由二冯联袂处置。李斯则一力会同相关各署,谋划新朝官制并拟定各署首任主官人选。此时新政
  初开,举国官署热气蒸腾生机勃发,李斯与一班大员同心协力反复会商论争,历
  时一月又一旬,新官制方略摆上了皇帝案头。嬴政身着一领吸汗的麻布大衫,大
  开书房门窗通着风,散披长发,铜网香炉燃着驱蚊的艾蒿,悉心揣摩了一夜,提
  起粗大的朱笔批下了十七个大字:“郡县统治,官制提纲,集权中央,施治四方。可。”
  始皇帝诏书颁行朝野,广袤的帝国再一次轰动了震惊了。
  短短两三月之内,这个皇帝新朝便接连推出三大创制,件件都是震古烁今的
  创新之举,天下臣民目不暇接,一次又一次地震惊着议论着。无论都市城邑,无
  论亭里村畴,无论边陲山野,无论商旅百工,举凡有人聚汇处,人们无不兴奋万
  分地惊叹着争论着。惊叹着新朝新皇帝超迈古今的胆魄,宏阔无比的新政,争论
  着如此背离传统根基究竟能否长远立足?
  列位看官留意,此时帝国尚未爆发“禁议”事件,战国议政之风犹存,言论
  之自由奔放依旧。连番大事激荡不绝,天下公议自然风起云涌。如今新官制颁行
  ,可谓最切近士人利害的大政。士人历来是天下公议之主导阶层,辄遇关乎人仕
  生计的大政颁行,种种议论自然更是激切。然则,公议风行天下,毕竟还是有主
  流的。无论是士人,还是百业庶民,细细品味新官制之后,还是对新朝的气度与
  胸襟不得不由衷地敬服。即或是六国世族,除了狠狠骂几句背弃王道必遭天谴之
  类的大话,也实在无法找到一处可资攻讦的实际弊端。至少,新官制以及其后颁
  行的任官诏书中,多少煌煌大位,却没有一个皇族子弟!仅此一点,庶民们已经
  对老世族的任何攻讦都足以嗤之以鼻了。
  列位看官且品味一番帝国这一绝世创制的全貌。
  帝国新官制的总体风貌,完全体现了李斯对始皇帝阐述的总纲:以郡县一治
  为根基,以集权求治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在此
  明白无误的总纲之下,帝国新官制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施政体系。这一施
  政体系分为四级系统,层层辖制,从皇帝宫殿直到村畴乡野,一体纳入治道。
  其一,中央决策系统:皇帝系统。
  在帝国开创的官制中,所谓皇帝最高权力,不是仅仅由皇帝一个人来实施,
  而是由围绕皇帝建立起来的一个政务系统来完成。帝国新官制中的皇帝系统包括
  :皇帝本人,郎中令(九卿之一,总领宫殿、谏官、谒者各署,掌一应宫殿并皇
  帝护卫事,几类后世之元首办公厅),尚书丞(直接为皇帝执掌图书典籍及秘记
  奏章事,几类后世之秘书处),奉常(九卿之一,总领太庙、太祝、太史、太宰
  、太卜等署,总掌意识形态事),卫尉(九卿之一,设卫令、公车司马等署,总
  掌皇城屯兵),太仆(九卿之一,以原中车府令为基础扩大,设两丞,总掌皇室
  车马交通事),宗正(九卿之一,以原驷车庶长署扩大而设,总掌皇族事务),
  将作少府(掌皇室工程,设左右前后中五校令,管辖工徒),大内(掌皇室府库
  并地方朝贡),太子太傅(以原太子傅扩大而设,掌太子并皇族子弟教习)。也
  就是说,皇帝总领九大机构,行使国家最高决策权力。在这九大机构中,主要的
  辅助决策机构是郎中令、尚书丞、奉常、宗正、太子太傅五大机构,其余四大机
  构为皇室事务机构。
  其二,中央政务系统:以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系统。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称谓,来自周室官制,为太师、太傅
  、太保,为远古官制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三人。春秋战国之世,三公之实不在,三
  公之说犹存,多为对地位尊崇的权臣的一种敬意说法。帝国官制明确以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便是确立了这三个机构的政务轴心地位,与周代三公的“
  协理阴阳”之类的虚事有本质的不同。帝国三公,各为一个系统——
  丞相综合系统:开府总领国政,设左右丞相,亦称相国,多有下属事务官署。
  太尉兵政系统:开府总领涉军政务,以老秦国尉府扩大而设。
  御史大夫监察系统:开府,监察百官并天下郡县,以原御史署及原国正监扩
  大而设。
  三公之下为九卿。九卿者,分别执掌九大领域之施政系统也。之所以将九卿
  置于三公之下,其实际作用在于明确层级权力:九卿在三公(主要在丞相)领导
  之下施政,以保不政出多门。九卿之中,五卿隶属皇帝系统,四卿隶属三公系统。三公之四卿为:廷尉(执法机构,设左监、右监、狱正三署,侧重受命于御史
  大夫府),治粟内史(以原大田令府扩大而设,掌经济民生诸事,隶属丞相系统),典客(以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邦交并边陲部族事务,隶属丞相府),少府(以原关市、邦司空等署合并扩大而设,掌国家赋税,设六丞,隶属丞
  相府)。
  九卿之外,帝国尚有若干散官机构,或归皇帝系统,或归三公系统。中央主
  要散官机构是:客卿(才士之虚职,可与闻国事,多为试用,皇帝系统任命,任
  事归丞相系统),博士学宫(以博士仆射为主官,设博士七十余人,掌典教礼仪
  博通古今,备咨询国政,皇帝系统任命,任事亦主要隶属皇帝系统),中尉(掌
  京师治安,设两丞,辖斥候、司马、千人三署,隶属太尉系统),内史(掌京师
  政务,列中央官吏,隶属丞相系统)。
  其三,郡县施政系统:郡守县令为轴心的地方系统。
  郡官主要是:郡守(一郡主官,总掌政事,后世称太守),郡丞(辅助郡守
  掌事,郡守之副),郡尉(一郡武官,掌守军并治安事),监御史(中央之御史
  大夫派进各郡的监察郡政之官员,后世改称刺史),郡法官(掌律法典籍并律法
  答问,备官员民众咨询),郡卒史(掌郡文书事,辖书吏十人),主簿(掌一郡
  财政赋税,或兼领文书事),断狱都尉(掌一郡司法,受中央廷尉府与郡守双重
  管辖),牧师令(边疆郡设置,掌畜牧,属吏六人),长史(边疆郡设置,爵同
  郡丞,掌兵马)。
  县官主要是:县令(一县主官,总掌政事)、县丞、县尉、县法官、狱椽等
  ,职司与郡同名官一致。除此之外,县府有若干办事吏:道啬夫(掌官道修筑及
  维护),仓啬夫(掌禾仓,并按民户收粮),田啬夫(掌督导耕耘),苑啬夫(
  掌监护山林水面),厩啬夫(掌督导牛马牲畜之繁殖养育)。
  其四,乡官系统:最基层的三级民治——乡、亭、里。
  这个最基层的治民系统,当从最下说起。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
  时一县,土地大体在方百里上下,人口众多的县地面稍小,人口稀少者则地广。
  但总体说来,都比后世的县要大得多。为此,县以下分三级治理:
  最下施治单元为里,大体相当于后世的村。里设里正一人,统掌行法施政。
  里正之下,设里宰一人(掌均平分肉),里监门一人(护卫里正),伍老(掌五
  家行法连坐事,多少以里辖民户数目而定)。
  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统管全亭施政到民;亭有吏员四人:亭父(掌亭
  所开闭扫除杂务,亦称亭卒),求盗(掌亭内治安,亦为亭卒之一,若后世捕快),田典(掌督察民户耕耘),牛长(掌每年四次督察耕牛,并赛牛赏功事)。
  不久之后,列位看官将遇到掀起天下大波澜的一个著名亭长——刘邦。
  十亭组成一乡。乡官,以三老为最尊。所谓三老,本指上寿(百二十岁)、
  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三种老人。作为帝国施治的乡三老,大体是八十
  岁上下的三位老人,执掌民风民俗教化,以利法令推行,是以列位乡官之首。乡
  政的真正施治官吏,是有秩(总掌乡政)、啬夫(掌听讼、赋税)、游徼(掌捕
  盗)。
  如上四大系统,非但在战国末世堪称宏大奇迹,即或在今日看去,也渗透着
  浓郁的系统管理思维。帝国对施政系统的四层级分割——国、郡、县、乡,两千
  余年后仍被看作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则,以至在整个人类世界都成为国家治理
  的通行划分。那时候,已经开始衰落的西方的古希腊还是城邦制,不知大国系统
  为何物;罗马帝国还在萌发阶段,更不知千里万里的大国为何物;世界其他地区
  的族群,也没有涌现任何一个具有如此规模的国家,当然更谈不上有宏大的国家
  治理思维。也就是说,秦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宏大的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