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戰國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戰國做皇帝-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事,怪不得吕不韦震惊。大将军赵括奇袭注人,不过刚刚归来,赵国邯郸城中得知赵括御林军大胜归来的,不过是赵王丹、赵太后、平原君、御林军几位心腹干将而已。
    这不韦一路风尘仆仆,从河套赶来直奔马服君府,哪有机会听闻注人大捷之事,他自然也不会得知,大将军赵括已经抢来了两万余注人百姓。
    不韦明白大将军赵括每每论及军国大事,乃十分严谨有序,既然大将军已经发话,说有两万余注人百姓于他垦荒,那绝不是戏言。
    想到此处,不韦忙对赵括深深一揖,身子几乎要趴伏在长案上。郑重地言道,“不韦,谢过大将军,有此两万余劳力,开垦大军如同虎生双翼,垦荒河套,不韦当弹精竭虑,早日为建起大将军一座富甲天下的大粮仓。”
    “呵呵些许小事而已,不韦不必如此客套!”赵括伸手托起了吕不韦,随后惬意地举爵小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举重若轻的神色来,“不韦,目下已整饬好的耕地,明春可以下种了,不韦打算种植何种主粮。”
    “大将军明鉴,不韦正在四下里购置粮种,打算在这河套耕地,以粟、麦为主,兼种梁、麻。”吕不韦神色一凛。沉声答道。既然已经入了赵括的赌局,吕不韦想抽身已是没有了机会,但但这些粮食的种子,耗费了他小半的家资,说不心疼,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粟、麦为主粮”赵括沉吟着,赞许地朝吕不韦点了点头。吕不韦所说的这些农作物,对赵括来说并不陌生。重生前,自幼在黄河岸边一乡村长大的他,那黄橙橙的小米,正是他的最爱。
    “大将军,河套之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汰接着,吕不韦又将粮食种植的大致计划”概略地做了一番禀报,把赵括听得微微颌首,望向吕不韦的眼光,温暖了许多。
    从垦荒、到种粮,这史上的窃国大盗,不知不觉间,已被赵括改造成了这战国之世的边疆农场主。赵括心头的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就在昌不韦条理分明的叙述声中,赵括又一次领略了华夏的农业文明。
    在华夏大地,人文初祖黄帝“治五气、艺五谷”先民们的主食自古有“五谷”之称,这“五谷”乃秦、稷、麦、麻、蔽,以五谷引申出的成语、佳句数不胜数,例如五谷丰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
    西周以前,乃华夏农业文化初启阶段,粮食种植以秦、稷为主。自平王东迁,华夏进入东周春秋、战国之世,先民们的农作物渐渐转变为以粟、麦为主。
    昌不韦所言之粟,实乃梁与粟的统称,所谓细梁为粟,俗称为谷子。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初看苗如茅草。粟米粥、粟米团子、粟米蒸饼为战国时期人们的重要主食,文武官吏的俸禄,列国多以粟米充抵。以石为单位计算。平常年景,每亩可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
    昌不韦所言之麦,实为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在河套地区,多是种植春小麦,四个月内可成熟。小麦的籽实概圆形,磨成面粉后战国已经发明石转磨,可做成蒸饼、烙饼、汤饼等多种面食。
    这二人边喝边聊,时间过得飞快,不觉间天色已黑。吕不韦聊兴甚浓,关键是他看到赵括双眼中放出异样的神采,显然对自己提到的农耕稼稿之事,甚感兴趣。痴心笃行的垦荒事业,能被大将军赵括如此看重,加之劳力之缺暂时无忧,吕不韦心怀大慰。
    听完吕不韦对种粮的谋划,赵括又纵览大局,高屋建佤地给了他几条指示。一者,河套之地现属云中郡管辖,赵括明示吕不韦就垦荒之事,和云中郡守妥善协调;二者,大将军李牧常驻云中边地,吕不韦应和李牧多加联络,以备紧急之事;三者,林胡虽已臣服大赵,但不得不防。
    吕不韦神色肃然,细细地品味着赵括的几条指示,愈发觉得垦荒河套牵涉甚多,干系重大,他身上的担子更是重了起来。
    “不韦呀待到明年秋季,本将军要亲临河套,包揽丰收的景色,来尝尝河套那香甜的粟米粥了!”赵括爽朗地一笑,举起酒爵,和吕不韦继续品尝齐国葡萄酒。
    一爵饮下,赵括还不忘叮嘱一句:“河套所产之粮,禁止酿酒。若有违者,本将军严惩不贷!”
    酒虽味美,但酿酒最是耗要粮食。此时,大战在即,来日大粮仓河套所产之粮,赵括早已排好了用场,每一粒粮食都不允许浪费。这句话,赵括说得声色俱厉,听得吕不韦连连顿首称是。
    当夜,醉意朦胧的吕不韦,被留宿在马服君府厢房中。
    赵括一夜美梦连连,只觉自己的睡房仿佛变成了粟米大仓,那黄橙橙的粟米,害得赵括流了一夜口水。第二日,赵括早早起来,一番晨练过后,神清气爽的他,跨上枣红色的战马,拍马直奔邯郸郊外御林军大营而去。奇袭注人大胜而归,赵括要听陈不群、苗邦详尽的回报,将这足以传世的经典战例写进《赵括兵法》。
    而吕不韦,则在赵括的幕僚毛遂的引领下,匆匆赶往大河北岸,欣喜地接手了两万余注人百姓。随后,豪情万丈的吕不韦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迤逦往河套的方向赶去。   
第一百六十三章 飞雪深情
    二阜成圭示年初冬。邯郸城下了第一场雪。众场大雪洋什洲地下了两天。方才止住。
    鹅毛般大片的雪花,在呼啸的北风中翻卷着,前赴后继地飘向邯郸这座古老、庄严的城池,古城的天地间,一篇洁白的肃杀。邯郸城寒冷的季节来临了。
    俗诸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随着冬天的来临。终日忙于血腥大争的列国诸侯们,在老天爷冷酷无情的威慑下,渐渐地消停了下来。
    列国大军休整,使者归国。明处的锋利刀枪。暗处的阴冷之箭,收敛了起来,同时,争心正盛的列国诸侯们。还不忘总结一年大争的得失,为来年的国运的绵延昌盛小蓄力、谋划。
    入冬以来,邯郸城平原君府、平阳君府。却是夜夜笙歌不绝。流云彩袖飞舞,天簌红颜次第登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在这两位赵国高爵实权者的带动下,赵国王室权贵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这一年,开年之初的大朝会,赵国定下长策大谋争霸列国诸侯。赵军大破燕国来犯之敌扩张国土。歃血结盟强邻魏国、奇兵教韩国、施行大有为邦交。赵国回光返照一般,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振兴的势头。王室权贵们额手称庆,在他们看来,赵国的盛世就要来了,在这寒冷的冬季,是该好好地热闹享受一番、庆贺尽兴了。
    与这些王氏宗亲子弟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大将军赵括。这刚一入冬。别人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却是忙得整天一头大汗。连呆在马服君府的时间,都少了很多。
    窝冬享福,赵括纵然有这个念头,却没有这等福分,头脑清醒的他。已经嗅到了血腥的味道,他睿智的目光,早已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秦国的蠢蠢欲动,看到了数年后那冷兵器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仗。看到了战后赵国的一蹶不振。
    身为穿越者的赵括。哪有他人那和安然享乐的心情。正所谓有备无患,若想推逆历史,别人窝冬时,他就要把这一冬充分地利用起来,就要把赵国的战备做得更详尽。否则一切真的成了纸上谈兵,虚幻如空中楼阁而已。
    赵括对邯郸城的奢靡之风很是不屑,甚至说是痛恨也毫不过分。赵括觉得,原本的历史上,正是这种奢靡之风大盛,才让秦国的奸细有机可乘,才让赵国胡服骑射的尚武精神一点点沦丧。
    赵括曾幻想着去阻止这一切,试图用赵国王室的秋狩围猎唤醒尚武精神,但事实证明,这奢靡之风如同瘦瘦一般愈演愈烈,若是不经过一番深彻的变革,是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
    为了自己的长策大谋顺利施展,赵括不得不稍稍做些妥协,他心想:“尔等奢靡享受。本将军不干预,但若是妨碍了长策大谋,妨碍了赵国振兴,那本将军可就不客气了!”
    金色的朝阳,徐徐钻出厚重的云层,刹那间,万道金光自东方的天际洒向邯郸城郊外的山谷中。四野间,只见一座座凸起的山包,被白茫茫的积雪包裹,远看起来。如同苍天播下的一颗颗大号白蘑菇。
    若是再走近些,自山脚往山顶谢谢望去,雪光映衬着朝阳,积雪又如同镶上了一道金边,纯洁的、无污染的雪花,晶莹剔透、金光闪闪,煞是夺人眼球。
    那日清晨,一抹朝阳现出时,气势破礴的暴雪终于停了下来,原本只闻呼啸寒风、呢吼落雪声的邯郸城郊外御林军大营,随着一声清亮的号令声。将士们穿好衣衫,纷纷拿起铲雪的工具,从营帐中冲向那厚厚的积雪,寂静的大营瞬间沸腾起来。
    万余御林军将士们,在大将军赵括的带领下。兴奋地挥舞着铁锹、木表,群情激昂地铲除着营地的积雪,远远望去,只见大营中雪沫飞舞,木表翻飞,不大一会儿功夫,大营中的积雪已被铲除了大半。
    “咔哧”赵括用力地铲起一块白雪,拍到一旁,随即呼出一团白气,赵括望着眼前渐渐消失的白气,感受着全身加速循环的血液带来的温暖。这冬日劳动的感觉,很是舒坦。
    “将士们,本将军命尔等。每十人一组。铲除的积雪堆成雪人!”赵括昂声高呼着,以此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稍后,本将军将一一点看,哪个组的雪人堆得最大,最相像,本将军奖此组将士肥羊一头!”
    “彩!”将士们齐声高呼起来,直震得山谷中回响不绝。听到他们敬服的大将军赵括一声令下,将士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地开足马力,只在几个闪念间的功夫,大营中残存的积雪已经清扫干净,放眼望去,只见营帐旁边堆砌
    ;:颍大的雪人。如同站岗的哨兵般六大将军赵括言出必行,带领着一班心腹爱将巡视众雪人后,终于现出一个极品雪人,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