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公强烈的怀恋情感为主导,但这种情感赖以形成的基础,则是慢透光玻璃这种玄妙的技术。也许,最具天才的科幻作家是英国的乔治&;#183;奥威尔,他的小说《1984》在处理两种建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平衡。
       无疑,优秀的科幻文学家需要两种不同的建构技能的协调发展。但是,这些技能的发展和在创作中的真实发挥程度,却不是作家意识与主观控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常常,处理两种建构的能力来源于作家本人的知识基础与直接经验。换句话说,并不是主观性的强烈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科学技术基础缺乏的作家,即便多年致力于小说的技术建构,但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儒勒&;#183;凡尔纳就是这类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记录了两万张卡片,以求获得优良的科学技术建构基础,但他的作品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全部没有脱离常识化、表面化和新闻化的水平。在正统文学领域,主观努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明显。在斯大林时代,许多作家尽管千方百计地寻求一种获得当局认可的创作形式,但最终他们的作品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虽然这些作家受到被解职、处分、判刑、甚至死亡的威胁,但这些威胁造成的主观控制的强烈欲望却不足以使他们的作品符合当局的要求,原因是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认知结构,潜意识地造成了作品主人公命运必须以某种方式建构起来,这样才能****作家内在的美学图式。
       笔者以为,在意识的层面上,郑文光的创作是寻找如何作到个性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而在潜意识的层面上,郑文光的创作则为实现两种建构的平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郑文光是我们时代科幻文学的伟大探索者。他在开创中国的科幻事业、在探索科幻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上作出了突出成就。他的众多尝试中成功与失败并存,但正是这些成功和失败给后继者许多教训和启示。郑文光是典型的科幻作家。他对科学技术和大自然的那种深刻的爱,融入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笔下的辽阔宇宙太空和变换万千面孔的富饶的海洋将永恒地存留在科幻读者的心间。郑文光相信科学技术能给人带去无限明朗的未来,既使这种未来是充满艰辛和牺牲,人类也将永不停止对它的探索。郑文光还是一个大胆的闯入者,他多次闯入自己不熟悉的复杂政治禁区,用不但改进着的作品证明政治题材在科幻文学中如果处理不当,完全可能失去其本身应有的价值,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完全可以拥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小说具有丰富的表象和内含,他是一个能用有限的文字建构无限的表象的建筑师,由他建筑的时间通道、海底大厦和通天之梯将联系起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更联系起过去、现在和遥远的未来。
       郑文光不属于我们这个政治化的、动荡的时代,他应该属于那种稳定、平和、科学技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能产生伟大作用的时代。但唯其这样,我们才看到他的伟大之处: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以不倦的探索精神、以无畏的自信和力量,在一个不属于自己星球和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并可以承载他人的广阔坚实的科幻大厦。从这个意义上讲,郑文光是我们时代的科幻伟人!
外篇 韩松研究手记
           作者:frankfire  
       韩松研究手记(一)
       2003。03。22 
       网上搜集到的韩松作品基本上都读完了,收获很大,毕业论文的“点”已经想得差不多了。但既然希望论文能够全面论述韩松的科幻创作,则掌握的资料越多越好。韩松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贴到上面的作品整理得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已经发表的作品没有注明出处,写作时间也没有,需要认真的整理。韩松是新生代科幻作家中最早出道的,上承八十年代活跃的叶永烈、刘兴诗、魏雅华等老一辈作家,这种资历只有年纪很大的绿杨可以一比。于是我想,八十年代后期的《科学文艺》上应该有韩松的作品。 
       早上在自习室读了一会儿《2066年之西行漫记》,越读越觉得有味。然后看了点法语。按照原计划,到图书馆的过刊阅览室查阅《科学文艺》。过刊阅览室的书库里面光线比较暗,所有的刊物上都积着厚厚的灰尘。找到《科学文艺》,我就翻看起来。上学期在师大听课时,同学们曾经讨论以后可以做的课题,当时提出《科幻世界》的发展历程很值得研究。我这次因为做韩松研究才去翻《科学文艺》,看得津津有味,八十年代的科幻跟现在很不一样,读起来也挺有趣;而上面大量的文章都是中国科幻文学史的重要史料,日后定要好好研究。翻到87年第一期,“韩松”两个字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韩松走上中国科幻文坛的作品。非常有趣的是,这篇微型科幻的题目是《第一句话》——韩松那诡异而曼妙、海妖一般的歌唱开始了。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继续翻找。在87年第六期上,有韩松的《青春的跌宕》——原来这竟是他八十年代的作品。88年第一期有《超越现实》,第三期有《天道》,这两篇都是
       网上没有的作品。 
       韩松获得过90年的银河奖,而《科学文艺》在89年更名为《奇谈》,91年才又更名为《科幻世界》,所以在那两年的《奇谈》上一定有韩松的作品。我复印了找到的几篇韩松作品后,就兴冲冲地到期刊阅览室找《奇谈》。89年以后的刊物,应该是放在这个地方。 
       但我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上明明查到收藏了《奇谈》,序列号是53410,在架子上却怎么也找不到。无奈之下,去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开始他们以为只是两本,就说可能因为没法装订成一册,处理掉了。我提醒他们这是两年的刊物,足足有十二本。最后的解释是:可能是整理的时候,弄没了。我ft!!!堂堂北大图书馆,居然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们建议我去北图看,但是我没有北图的阅览证,跑起来也麻烦。 
       看来要向《科幻世界》杂志社求助了,或者直接问韩松要?不知行不行。 
       看八十年代的《科学文艺》有一个感想:原来封面用性感女郎的传统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不过现在因为印刷质量的提高,女郎们似乎越发性感了…… 
       韩松研究手记(二)
       2003。03。23 
       晚上继续到图书馆翻阅91年以后的《科幻世界》。 
       九十年代初比较活跃的有姜云生、韩松、何宏伟、晶静、江猎心等人。韩松拿了台湾《幻象》杂志社主办的科幻征文大赛的最高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大奖”,奖金是十万新台币(不知道换算成RMB是多少)。这引起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关注,在92年第五期上面全文转载了《宇宙墓碑》,附上叶言都的评论《当我们孤独地面对宇宙、墓碑》。此时的韩松,已经是《科幻世界》的重要作者之一了。 
       比较有趣的是那段时间香港的黄易,没错,就是写《寻秦记》的黄易,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正宗科幻也不少,而在92年第二期上发《异类杀手》的时候,已经注明,这是“香港玄幻小说”…… 
       另外92年第五期上已经译介了阿西莫夫的温德尔&;#183;厄思系列的第一篇《Murder on the Moon》,不过翻译成了《月球,血溅音乐钟》。而我这次在翻译《ASIMOV ONSCIENCE FICTION》时,则直译为《月亮上的谋杀案》。好在附上了英文原名,问题应该不大。 
       顺便读了93年第四期戈德温的《冷酷的平衡》,不愧是得雨果奖的佳作,虽然我事先已经知道故事梗概,但仍不禁深深叹息命运的无常和科学规律的严酷。相比之下,韩松的戏谑式的仿作《热乎乎的方程式或者热乎乎的平衡》就是解构原作的 牡 默文字了。两篇对照起来读,极为有趣。 
       意外收获:93年第五期上有北大化学系91级学生 堂C 的作品《医生和他的合伙人》。他是不是第二个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的北大人呢?(第一个是谁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叶永烈叶老啦!)另外,后来长期从事校园科幻栏目编辑工作的顾文瑾当年也是从校园科幻出道的,她在成都树德中学念高中时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小说《轮回》。 
       意外收获之二:94年第八期上刊出了《科幻世界》刊徽征集揭晓的文章。中标者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名学生。而在十名入围奖获得者中,竟赫然出现了“贺敬书 重庆市石桥铺外国语学校高一”的字样。贺敬书,当年我在外语学校念书的时候还曾经听说过这个师兄的名字,没想到竟在这里“故人重逢”,有点让人感慨。 
       韩松1992年赴英国学习,后回国进入新华社工作,此间发表作品并不多。95年第二期发表的《没有答案的航程》是其成名作——但这几年也就这篇与读者见面。另外95年第十二期有一个人用“小青”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作品,但这人并不是韩松。 
       最近发行的《群星,我的归宿》的封面原来是96年第一期封面使用过的科幻画《飞向太空》。 
       赵海虹96年得校园科幻奖的时候,用的笔名是“赵钗”。有意思。 
       陈楸帆,也就是KENZO,《诱饵》发表在97年第一期上……这次找到的合订本完整无缺。 
       今天在图书馆没有找到《科幻世界》99年到01年的合订本,不会又弄丢了吧? 
       在世纪初的几年里,韩松的创作非常旺盛,可谓佳作频出,但发表在《科幻世界》上与读者见面的却不多。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的声誉靠《没有答案的航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