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狱警日记-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了机、联上网、查资料……
    天!我的戒网计划难道要就此破产吗?
    “哼,才不会呢!我又没上线、没写博、没顶帖,根本就算不得上网,”我安慰着自己,“况且是为她查资料,又不是我主动到网上来的,嘻嘻嘻。”
    “我的戒网计划因为你落空了,你请客!”
    “请客请客,不就一根棒棒糖吗,老大个人了怎么还好这一口,唉……”
    “不行,两根!”在她面前我耍赖一准成功,呵呵呵……
    戒网第四天
    戒网计划继续推行中。
    戒网第六天
    是谁说过万事开头难的,明明是开始难坚持更难,戒网就如此!
    想上线看看有没有新的公告,不会有什么新话动吧;想到博里看看有没有新的评论,想知道朋友们的博文有没有更新呀;想把女儿新照的照片传到她的个人主页上,老漂亮了;想把积攒了许久的灵感火花一股脑的写到空间里去;想到同学录里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新的动向;想……
    也不知怎么了,我们班已经有两位同学用红证换了绿证,一位是我的同桌,另一位是我们当时的学生会主席(我们都称他为老大,呵呵。)老大还有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女儿,居说判给了孩子的母亲。感情可以重新来过,家庭可以重新组建,然而孩子的童年却被无情的改写了,或许孩子的一生也在此刻被无形的改写了。唉,谁知道呢!
    戒网第七天
    打开抽屉,看到久违的针线盒,心里油生酸酸的感觉,最近忙于写博、打球、照顾妞妞,既然把自己一直喜爱的针线活搁置一边了。
    把针线盒小心得从抽屉中取出,打开盒盖,最上面竟是我纳了一半的脚垫,脚心的那朵小花图案上还连着针和线。
    “其实它一直都在这儿默默的等着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等着我从琐碎的生活中挤出时间,等着我从爱情友情中留出一份亲情,等着我想起自己的老父亲,想起父亲已经用得很旧很旧的鞋垫……”
    坐在沙发上,戴上顶针拿起针,静静的一针一线的做着。不由得就想起了父亲,想起父亲忙碌的身影,想起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想起父亲看到我做的第一双鞋垫时眼里的那份欣喜和欣慰……不争气的眼泪又模糊了双眼。
    “快做吧,不然冰冰外爷爷就没得垫了……”老公絮叨着,有责备,也有安慰。
    戒网第八天
    白天上班,晚上做鞋垫。
    戒网第十二天
    今天是我戒网的第十二天,在为期不长的十二天里,我的思想和心态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网络回到现实生活,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打球、做针线、打扫卫生、帮朋友出地滩、给女儿讲故事……还有很多事情被网络无情的挤到了角落:有多久没挎着老公的胳膊散步了,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好好看会儿书了,有多久都细心观赏过自己养的小花儿了,又有多久没去看望自己年迈的父亲母亲了……
    其实网络是水,我们是浮于水面的一叶叶小舟,对网络的使用方法正是我们手中的浆。合理的、正确的使用手中的浆,我们就能乘风破浪一路前行;不合理的使用,我们的小舟必定会葬于水底。这正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努力一阵子快乐一辈子,这样的成功是否才是值得我们在追求的呢?打开这个网址:最让人震撼和兴奋的是——2010年,人人都可以通过GDI赚钱——你也一样!
    本书泡书吧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狱警日记(连载)(206)
    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有增长趋势。据公安机关公开发布的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立案侦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00年增至2700余起,2001年为4500起,2002年为6600起。这表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四种类型:传播**、暴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权、名誉权、财产权等权利;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基于网络的诱因实施盗窃、诈骗、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暴力、**游戏被一些人称为电子海洛因。央视今年的315晚会上,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一幕的就是一位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的母亲的血泪控诉。她品学兼优、天真烂漫的儿子,就是因为在黑网吧里迷上了暴力游戏而不能自拔,最后因为通宵玩游戏过于疲乏而猝死在网吧。一个年仅17岁的生命还没有成熟就这样无声的消逝了。
    类似这样的悲剧现在翻开报刊杂志几乎随处可见,网上暴力、**游戏所引起的青少年教育问题、犯罪问题一直是媒介上热烈讨论的话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家长,无不对网络暴力、**游戏深恶痛绝,口诛笔伐。看看周围,网络游戏几乎成了所有母亲共同的心病。我的一位女同事说,每当她看到网吧,都恨不得上去一把火把网吧烧掉,因为她寄予厚望的儿子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就大幅下降。
    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一部电子游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很多孩子乃至**的堕落史,一部母亲们的伤心落泪史。
    关于网络暴力、**游戏所引起的问题,虽然早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据笔者观察,直到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对待这些游戏的态度上,情绪化的东西多,理性进行反思的少,诉诸于道德批判的多,潜心进行学术研究的少。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宣泄了自己的情绪,看起来气势逼人,实际上对解决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现有管理网吧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又不能从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当然也就难以拿出对策性的办法。
    那么,除了加强行政管理,加大对违规黑网吧的处理力度,我们还能不能从别的方面来考虑问题?比如,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什么网络暴力、**游戏会增加青少年暴力倾向?
    美国著名的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介有选择的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
    美国传播学家G?格伯纳等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环境的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例如,按照当时美国现实暴力犯罪的发生率和件数来计算,一个美国人在一周内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而根据格伯纳对三大电视网在1967年至1978年在黄金时间播出的1548部电视剧所作的内容分析来看,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剧达80%,每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面平均为52次,与暴力场面有关的人物占出场人物的64%。这个数字说明,就暴力犯罪而言,电视剧所传达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格伯纳等人的研究虽然是针对电视的,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进路,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揭示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机制。应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媒介,格伯纳等人的发现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网络游戏对人的影响。如果说网络游戏与电视节目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由于传播的渠道不同、对象不同,网络游戏的暴力内容更加集中,场面也更加血腥,暴力打斗的视觉冲击力更为强劲,因而对人的负面影响比电视更为严重。比起电视上的暴力和**,稍顾慧眼的人都会承认,电视上的暴力和**场面只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格伯纳研究的是美国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根据我们特有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比如,格伯纳等人发现除了在一些事例研究中发现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外,在整体上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具体到我们这里的情况如何?是否由于我们不同的国情,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效果”表现的会更强一点?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在网络游戏的暴力刺激下直接导致的恶性暴力事件(包括抢劫、**、杀人等恶**件)屡见不鲜。最近引起社会关注的就有浙江乐清市因为网络游戏发生斗殴致人死亡案、成都市三名未成年人为了获取网资而抢劫杀人案。其中成都案少年杀人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玩暴力游戏时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说不出的喜欢”。
    另外,网游生产商为了吸引更多玩家,从操作到内容等设计过程中,都由熟悉人类心理特点的专门的心理学家参与。有些尽力将游戏中的暴力场景做得更血腥,更逼真,力图运用声光电,最大限度地产生视觉听觉效果,满足游戏者感官上的刺激。游戏者往往情绪紧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至于许多人完全陷入游戏的角色,真正达到了“人机合一”的程度。
    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美国印地安纳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文森特马修说,“研究表示,无暴力史的人过多接触暴力图像,其大脑激活模式类似好斗性强人的模式。
    现在的玩家喜欢玩网络游戏,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网络游戏提供给大家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