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的历史:山海经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加密的历史:山海经大揭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汹涌的样子。

可是不承想,管理堤坝的小官素质太差,不服从领导,领导大怒,当即将其撤职查办。最要命的是,这件事居然被人张扬开来,严重地破坏了领导的威信,领导很郁闷,只好收了手,不再提掘开堤坝的事情。

可是领导心里特别地不痛快,于是他就另琢磨了一个招儿——化为大鹗,也就是号召老百姓们积极行动起来,丢了板锹,拿起武器,出门去打仗,发动战争……

战争期间,领导人的声望不断高涨,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热爱,只不过,这么一番折腾下来,结果导致了千里赤地、颗粒无收这种情况,所以《山海经》写在这里,希望警示广大人民群众,可是领导不喜欢这种实话实说,所以折腾到最后,就以一个奇怪的神话体裁流传,双方达成了妥协。

?15采石场上的谋杀

后羿射日,挑战权威,也是中国古代中有名的神话。可是奇怪的是,《山海经》一书中却没有这段记载,相反,这本书上记载的后羿,很是稀奇古怪,让人如堕五里雾中。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山海经·海外南经》

这段记载是来自于古壁画,壁画上画的是羿与凿齿在寿华的荒野厮杀,羿射死了凿齿。地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手拿弓箭,凿齿手拿盾牌。另一种说法认为凿齿拿着戈。这段记载是很让人困惑的,凿齿是何许神也?后羿为什么要和他打架?战争的情况又是如何?诸多问题,殊不可解,所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同样也不多,我们只能再从关键词开始,弄清楚事情的究竟。

这么一分析,我们就有点明白了。这奇怪的记载,实际是史前工地上役夫与工头的一场激烈冲突,只是因为这种消息是负面的,不和谐,如果传扬开来,许多人就会效法,所以官方严密地封锁了消息,而民间却将事情变形处理,继续传播开来。

这个故事说,在史前的一个采石场上,一个役夫正在吭哧憋肚地凿石头,这时候工头带着他的一个徒弟来了,徒弟发现役夫凿石头的时候,头低着屁股翘着,这种姿势非常的有意思,于是徒弟就抄起弓箭,瞄准了役夫的屁股,嗖地就是一箭……这下子役夫可不乐意了,就和工头吵闹了起来。

看这役夫如此闹腾,工头的徒弟很生气,就搭弓引箭,嗖嗖嗖一顿狂射,射得役夫哭喊连天,躲藏在石头后面喊救命,在这种地方哪有人会来救他?最终,凿石头的役夫惨死于箭下,而工头的徒弟则琢磨着,这件事得给别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要不我干脆就说这个役夫是一只怪兽好了,这只怪兽的名字就叫凿齿……嗯,就这么办……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后羿大战凿齿的这个故事。

?16破坏环保疑案

九头蛇怪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知名度的怪兽,尽管这种怪兽从未曾有人见到过,但神话传说之中,这种怪兽却时常跳出来,吸引我们的眼球。而关于这种怪物的最早记载,是来自于《山海经》一书。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山海经·海外北经》

这里说的是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塌陷下去,于是大禹便用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面孔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这段故事比较完整,有头有尾,而且叙述的情绪也比较强烈,看看我们的帝王大禹,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杀了九头怪,可是怪物的血污还在污染环境,多次填埋,可是地面上却总是塌陷,让我们的帝王真是吃苦受累啊……可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段故事记述的是大禹时代的疑案。

故事中说,大禹统治时期,还有一拨人,这些人主张退耕还林,主张环境保护,主张发展林业,在群众中影响极大,追随者众多。但是大禹觉得这些人明摆着是在跟他抢风头,这可是大禹最讨厌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些环保者夺取了他的权力,大禹指控这些人都是怪兽,以证明大禹行为的正确性。

按说这事已经说清楚了,但是还没完,《山海经》中还有类似的矛盾性记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欺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大荒北经》

我们已经说过,无论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上的记载,还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上的记载,都是先有图画,后人照图成文,而且这幅画分明是一幅中国古壁画,上面有山有水,有鸟有兽,有人民有国家,这里共工台冒出来两座,分明是壁画的两端呈对称的形式,壁画两端各画有一座高台,但两座台子,上面的文字分明有差异,所以才会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记载。

大荒北经里的这段记载说: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这个相繇,分明就是相柳。可如果是相柳,为什么不说明白了相繇就是相柳呢?想《山海经》这本书总共不过是万把来字,西汉时又是最尖端的知识分子来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来研究去,却研究成这么一个样子,这分明是因为相柳跟相繇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分析起来,这个相繇与鲧应该有着某种关系。在中国古神话史中,鲧是第一任治水者,因为偷盗息壤,所以被杀,结果大禹从鲧的肚子里钻了出来,这种事神话中尽多所见,实际上的历史意义却不过是鲧的失败,成就了大禹的帝王基业而已。

正如鲧生禹,不过是鲧成就了大禹一样,在这里,大禹杀相繇,也同样是有着历史的象征意义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鲧如何与人禹发生冲突的,从故事中可看出来,鲧大概相当于现代政治制度下的在野党领袖,对于大禹的执政行使着法律上赋予的监督权力。前面曾有鲧平定了大禹的儿子夏启叛乱的记载,但是鲧和大禹的交恶,还是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同。大禹是想要加强他手中的权力的,这从他设置鼎刑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而鲧显然是持相反的观点,鲧认为应该自己吃苦受累,所以鲧的观点对于大禹来说,直正是“不辛乃苦”,特别刺耳,让大禹特别讨厌。

故事中说,这个鲧,实际上是九个反对派领袖,实际上应该是九个部落的酋长,这九个酋长相互配合、彼此支持、相互呼应,让大禹好生郁闷,没办法跟这九个人相处。但大禹既然能够琢磨出那么多的祸害老百姓的法子来,还在意你们九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吗?于是大禹一边暗中撺掇儿子夏启起兵造反,一边在朝中大吵大闹,要求进入军事战备状态,实行军管,消息全部封锁了之后,大禹开始采取行动,将这些反对他的人一一杀掉。故事中说,当时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乱之中,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实在是悲惨之极。但是大禹并不关心这个问题,让他郁闷的是,他暗中杀害九大反对派领袖的事情,许多老百姓都知道根底。

那么就堵塞言论,彻底抹除这段历史,如上面所说,在这种环境之下,整整过了三代人,人们对于诸多反对派领袖的被害事件,这才渐渐淡忘。

这些史实导致了大禹的名声直线下跌,无论如何,一个嗜杀的首脑人物,肯定难以留下好名声的。正当大禹郁闷的时候,周边小国家的首领纷纷来朝,向大禹取经学习,请教他如何做领导。原来,大禹在这个过程中,名声不胫而走,变成了很多痴迷权力之人的偶像。

这个故事的隐喻是:民众与统治者的权力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统治者的声望越高,越需要老百姓的拥护。

?17黄帝的牢骚

夔兽是中国神话中充满了迷幻色彩的异兽。春秋年间,孔子曾经专门举办过一个理论研讨会,讨论夔兽这种动物的习性。史书上记载,当时人都认为夔兽这种动物只长了一只脚,因为古书上记载说“夔一足”,可是孔子却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听孔子的解释,“夔一足”这句话分明是一句牢骚,一句怨言,是一句带有强烈情绪化的话,明显不符合历史性客观文本的风格。

那么,历史上最原始的文本,到底是怎么说的呢?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经·大荒东经》

看看,《山海经》原书中,认为夔确实是一只兽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