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哈纳斯湖附近呆了一天的时间后,我们便离开了那里。中国境内有怪兽出没传闻的地方,我们可都是跑完了,也完成了小青的心愿。那么,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又是哪里呢?在仔细思考过后,我作了决定,去西安玩。那里可是一座历史漫长的古老而闻名的城市,有许多可玩的地方。而且西安,也是我们从西北地区回到东部地区所必经的城市,正好顺路游玩一番。 
  在决定了目的地后,我们“怪物军团”便出发了。由于现在我和小青、小魅都会使用土遁术了,所以我们也不用再麻烦的偷偷乘坐人类的交通工具,而是直接使用土遁术移动。当然,因为我们不知道西安的具体位置,所以我们只是朝着西安的方向移动着,中途会不时的观察位置是否正确。我们使用土遁术,太阳不会,就只好飞啦!不过,它是太阳鸟,飞得很快,它飞行的速度,基本上和我们土遁移动的速度差不多,而且它还可以在空中,给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有件事情还要说明一下,因为小青还不熟悉人类社会,所以在我还没教会她一些基本常识之前,她还是保持蛟的形态。) 
  在花了两天时间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西安。 
  由于西安是以历史悠久的古城而闻名的,所以来到西安,我们当然不是要去逛什么街,看什么城市之类的,而是专门跑郊区那些名胜古迹。在游玩了两天时间后,绝大部分的名胜古迹,我们都已经游览完成,只剩下了最后的奇迹——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园,又名骊山园,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5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型,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曾有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多年的时间。 
  看着眼前的秦始皇陵,我惊叹的说不出话来,心里赞叹着秦帝国的宏伟,和秦始皇的权威。而游览了秦始皇陵地上陵园的我,不由得兴起了到秦始皇陵地下墓室,一探究竟的兴趣。要知道,秦始皇陵地下墓室,可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所有人都对它十分感兴趣,但却无从知晓。 
  既然兴趣来了,说干就干,谁让我会土遁术呢?根本不用挖那深土,直接土遁就行了。不过,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宫殿,可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要不然也不会几千年都没有被盗墓了。所以,我让小青、小魅、太阳它们三个,就呆在地面上一个安全的地方,而我一个下去探险就行了。反正对这种人类文化的遗产,怪物军团中也只有我这个拥有人类灵魂的老鼠感兴趣。而且,逛地下墓室这种事情,好像只有我这种老鼠,才比较适合吧? 
  不过为了确保安全,同时也让我不至于在那地下庞大的墓室里迷路,我还特意回了一趟西安城,偷偷找了一家图书馆,查询一些相关资料。而前几年的人类社会,中国政府曾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察团,动用了二十多种物探手段,对秦始皇陵墓进行了地面以上的探察。所以我能查到的资料还是很多的。 
  从这些资料中,我了解到:秦始皇陵园就象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面积约两平方多公里,整个陵园布局一目了然,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陵园核心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其次是内城。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均属于宫廷的范围。再次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正是在其外城垣之外的地区东边。可想而知,所谓的足以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只不过是其陵墓附属地最外围的冰山一角而已。 
  对于这些资料,有一个问题,我比较注意,那就是地下墓室宫殿有水银的问题。对此,《史记》记载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具体情况虽然不清楚,但地下墓室里,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汞,即水银,这也是得到了专家检测的公认结果。 
  既然有水银的存在,那么就需要注意防毒的问题了。要知道,汞可是剧毒,而且很容易挥发到空气里。几千年过去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里的空气中,肯定充满了汞。要不然,也不会因为散发到上面覆盖的泥土中,而被科学家在地面以上探测出来的。而且即使没有汞的存在,几千年过去,地下墓室,恐怕也几乎没有了氧气的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要知道我可是有魔法罩的魔法,魔法罩的辅助用途,就是能排除一切比空气大的物质,是其不进入魔法罩的范围内。这里所指的空气,可是我们自然环境下普通的空气,像汞蒸气那种比普通空气比重要大的物质,是通过不了的。而没有氧气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我前两天,才刚刚学会一个法术——闭气术。这是一个辅助性质的法术,可以让施法者闭气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施法者的功力来定的。像我现在,施展这个法术,就能闭气两个小时。我想地下如果有一点点氧气的存在,对于我这只老鼠来说,在地下所能呆的时间会更长的。 
  基本上所有能准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我便首先对自己施展了魔法罩和闭气术,然后找准方位,使用土遁术,向着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前去。 
  因为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的顶部,是很坚硬的青石材料,所以我用土遁术,费了老半天才通过。而来到地下,我首先到达的,就是墓道。从墓圹外要经由墓道,才能进入地宫。所以,我现在正在皇陵地下墓室东侧的一条墓道中。 
  展现在我面前的一切,让我震惊,因为我分明看到了一座宏伟的地下建筑,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首先说说我面前的这个地下墓室,最核心的主体空间有多大吧。那是一个200米左右长和宽,30米左右高的庞大地下空间。除了有一些超大型的巨石承担起地宫墓顶的重压之外,就没有其它承载物。无法想象墓顶这么大,最大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而在这空间之中的,那个地下建筑,主体东西长170米左右、南北宽150米左右,呈长方形。建筑物顶部距这个空间顶部只有1米左右,也就是说建筑物高有29米左右。更令人惊奇的是那地下建筑竟然有9层,还修建了9圈的长廊。怪不得,《汉书》曾载秦陵“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观游”始终让人不知所云。现在看来,封土之内果然有9层、9圈廊房的地下建筑,为了是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古人的记录果然还是言之成理的。 
  而建筑物以及这个空间的外围是一个庞大的排水水利工程。秦陵南部是山洪经常爆发的区域,多层的地下潜水时刻威胁着地宫的安全,何况《史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这次物探资料表明地宫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没有进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阳铲有力地穿过历史尘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要归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 
  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程度,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将近绕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环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测量得非常精确。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后来选用青膏泥作为前段下层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仅此一个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统,就足以充分说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臻化境。 
  这一系统的功效让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排水系统。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陵园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骊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时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长久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五岭”。 
  感叹完庞大的地下建筑和复杂的排水水利工程以后,我朝着眼前的宫殿内部走去…… 
第七十一章 秦始皇陵的探险(下
       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里,机关陷阱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