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贾似道从峡州驰援鄂州,并在军中拜他为右相兼枢密使全权指挥四川京湖两淮前线的所有宋军,贾似道赶到汉阳驻营与鄂州守将张胜里外声援,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突破围城夜入鄂州,宋军虽伤亡严重,但在兵力上已占上风。对鄂州围而不打,大军在鄂州城下已经是一再受挫了。忽必烈也知道鄂州是块难啃的骨头。只是贾似道见城中死伤过万人乱了分寸,又听说蒙古人要攻打临安,才派遣密使宋京前来议和的。忽必烈本来不想无功而返,现在既知阿里不哥在漠北觊觎汗位的消息,汗位之争事关大局,刻不容缓,只有断然班师一条路可走了。
忽必烈顺水推舟,同意议和,临行前通知由大理入广西辗转打到潭州的兀良合台解除潭州之围,渡江北撤。
第四十六章
“看上去忽必烈好象走得很匆忙,潭州那边的蒙古大军也北撤了,临安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梨花圣母对贾似道耳提面命,“似道,你现在私下里和忽必烈签了和约,日后皇帝问起来,看你如何交待?”
“不管怎么说,现在忽必烈已经退兵了。”贾似道脸上带着笑意,“只要蒙古人撤军,皇帝那边怎么都好交待。”
“从潭州那边撤回的蒙军要从新生矶渡过长江浮桥,你命部将去截断浮桥,然后俘杀一些殿尾的蒙古军,也好到皇帝那儿有所交待。”梨花圣母沉思一会说,“不行,还是我亲自去办吧。不给你捉一些蒙古人来,此次来鄂州也算白跑一趟了。”
“还是圣母考虑得周全。”贾似道叫来夏贵,“夏将军,你陪圣母去新生矶,到那里捕杀一些蒙古兵士,咱们也好向理宗皇帝那里交待。”
“遵命。”夏贵率领兵马和梨花圣母直奔新生矶而去。
新生矶即新生洲,在湖北蕲春县东南二十里江中,上有浮玉亭,又名浮玉矶。蕲州钓鱼台位于镇南大江之中,原为江中一带出水的嶙峋石矶,秋冬水涸,石矶更露峥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此矶岿然不动。南宋理宗州治县治迁入蕲州城内,蕲州遂成商贾云集烟火万家帆桅如林的崛起之地,其时蕲河尚未改道,春夏水涨,一遍泽国;加之河床改变,石矶亦随之沉浮不定,几成暗礁,来往舟楫受害不小,时人以为江底新长出一带石矶,称其为新生矶。与新生矶隔水相望的蕲州江边有一石鼓寺。当地人相传有一一碟从江上飘流而下一个刻有铭文的石鼓,手敲之有笃笃声,世人深以为奇,遂建寺以期留住神气,并在寺壁绘孙权系船饮酒和大宴群臣画像,寺内塑孙权座像。夜半时石矶惊涛,寺内钟鼓,隔岸唱和,送人入梦,也不知历了几多春秋。后有文人诗兴大发吟道: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随波草树愁生隙,骇浪蛟龙却避流。岂有??能砥柱,祗多冲突向行舟。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本是一个江中怪石,因人题诗名声渐响,始引游人,好事者遂在矶上建小亭美其名曰浮玉亭,矶曰浮玉矶。又有文人题浮玉亭到:石扼中流险,亭当一柱支。河山悬震荡,日月莽推移。岸树微茫出,风帆上下驰。望中吴楚尽,秋色最堪持。可以想象得文人志得意满,其伫立船头,移目嶙峋石矶上的浮玉亭,但见帆影上下翻飞,两岸树木时隐时现,秋色最堪持,可惜亭当一柱支的浮玉亭经不住江上风雨飘摇,最终还是垮掉了。又不知何方神圣放言,说那浮玉矶乃是天上的文昌星司守,乐善好施的人便在矶台上新建文昌阁,供好读诗书的州人敬香祭拜,祈求子孙中举做官,其规模远胜前代。一些骚人墨客上得阁来,在袅袅香烟中远赏大江美景,亲历惊涛骇浪,体验卷起千堆雪的那份豪迈,其人文旅游价值大大提升。后人有诗云:浮玉矶头石蹲虎,钓鱼台下蛟龙舞。携酒登矶谋重构。上流骇浪撼龙矶,隔岸钟声敲石鼓。山麓斜带凤凰冲,指点游人吊白甫。夜深长啸落星寒,北斗栏杆照江渚。有的诗还透出一番沧桑气象:埤?连云出,涛声绕树长。无情江上石,独立阅兴亡。游人登临赏景,休闲垂钓,题诗壁上,那里俨然是一方名胜。当然,也有清丽婉约的题写:新矶浮玉拥孤岑,小雨初晴客舫轻。浅渚沙痕淘浪白,短桥山色渡江清。平连远水玻璃镜,倒影遥天翡翠屏。隔岸何人弹落雁,西风一曲忆湘灵。江山留胜迹,岁岁年年,长江涛声依旧,岸畔芹菜青青,偶有发思古之兴者,只能江边凭吊,叹历史兴亡了。
却说梨花圣母来到新生矶,看到上面的浮桥,便命部夏贵去截断浮桥。
兀良合台与忽必烈留下的少数偏师会师撤退到新生矶,作浮桥渡河北还,这是贾似道一举歼灭兀良合台大军的极好时机,然而贾似道却错失良机,只想弄几个蒙古士兵回朝邀功请赏。
兀良合台不想恋战,他知道忽必烈要他立即北返的真实用意。
在新生矶,兀良合台有近二百人的蒙古士兵被宋军俘虏,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兀良合台知道忽必烈的目标是鄂州,他们都没有想到鄂州会那么不易攻取。当初宋将吕文德能不可思议地避过蒙古军队进入鄂州城,就说明忽必烈并没有完全控制鄂州。忽必烈急于占领鄂州是想提高他在蒙古帝国中的声望,贾似道则愿意不惜任何代价和蒙古人谈判,并提出了澶渊之盟时的条件,授权宋京向忽必烈应允每年向他提供白银和纺织品作为交换条件,双方以长江为边界。是继位危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救了南宋,在蒙哥死后几个月内汗位争夺已经变得非常激烈,而且阿里不哥也赢得一些支持者。蒙哥大汗的一个皇后还有他的儿子阿速台还有窝阔台的孙子朵儿只,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和术赤的孙子忽鲁木失都非常支持阿里不哥称汗,除皇室之外在蒙哥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官员孛鲁合也公开支持阿里不哥称制。于是,阿里不哥任命阿蓝答儿为军队总指挥官,并且命令他到戈壁沙漠以北地区签军,同时命令朵儿只前往漠南为他签军。朵儿只前往燕地希望能够一呼百应,阿蓝答儿向开平进发。察必试图阻止阿蓝答儿的行动,并让月赤察儿将阿里不哥的计划告知忽必烈。忽必烈别无选择,只有放弃对鄂州的围攻计划,从鄂州撤回大军队前去争夺汉位。忽必烈并没有直接回军和林,他知道那里已被阿里不哥控制,他冒然前去,等于羊放虎口。路上,阿里不哥的信使来见忽必烈,当忽必烈向阿里不哥的信使询问关于征兵的奇怪谣言时,信使说,我等奴仆也,事非所知,想必谎言也。这引起了忽必烈的怀疑,他带了一个口信给阿里不哥,表达了他的疑虑。阿里不哥立刻派遣使者欺骗忽必烈:彼已撤销征发秃鲁花及军士之事。实际上阿里不哥根本没有这种打算,而且继续扩军备战,以便与忽必烈进行最后的较量。阿里不哥邀请忽必烈北上和林哀悼蒙哥之死。忽必烈认识到,一旦他踏上阿里不哥的地盘就会立即被扣留,阿里不哥明白无法再欺骗忽必烈,到处散布谣言说他的哥哥旭烈兀和在俄罗斯的金帐汗国的统治者别儿哥都支持他称汗,由此吸引众多蒙古贵族支持他。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兄弟二人已经撕破了脸皮,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只有刀兵相见了。忽必烈到达开平时很多王子催促他接受蒙古帝国汗位,在三次礼节性的拒绝之后,他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公元1260年5月5日,在开平匆忙召集的忽里台大会选举忽必烈为大汗。汗位争夺的斗争依然进行着,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想继承汗位,老三旭烈兀已经在西亚建立了自己的帝国,故而没有参与汗位争夺。旭烈兀希望他的哥哥忽必烈问鼎大汗宝座,忽必烈三次拒绝登上汗位的提议只是形式上的;只不过按照他的先辈制定的礼仪规则行事而已。忽必烈知道自己如果立即答应劝进建议会显得太急切,是不体面的,和他的弟弟一样他也是不择手段想登上汗位。早在两年前忽必烈得知了蒙哥汗的征宋计划后便从他在的开平宫殿出发向南方进军,警告他的官员不得滥杀汉人,并警告违令者将被严惩,甚至被处决。显然,他希望向汉人显示他的仁慈和灵活性,从而得到他们的效忠。越过淮河后他派自己的亲近幕僚畏兀儿人廉希宪前往台山地区勒令当地居民投降。在廉希宪离开之后,忽必烈继续向南进军到达长江北岸。忽必烈的无私和英勇殊难断定,他希望用征宋战役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无论是窝阔台汗还是蒙哥汗,都没能击败南宋或与南方汉人达成一个协议。现在宋人主动和他议和了,忽必烈北归燕京后并没有前往和林会丧参加和林的选汗大会,而是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所召集的军队。支持忽必烈的耶律铸和木哥亲王也逃离和林来到开平投奔忽必烈。西道诸王合丹,东道诸王塔察儿前来会合,在库里台大会时以木哥亲王为首的诸弟,以塔察儿和也松哥为首的东道诸王,以阿必失哈、合丹、合必赤、蒙哥都为首的西道诸王还有以霸都鲁、兀良合台、失吉忽秃忽为首的蒙古大将,以按陈为首的几位驸马,以及刘秉忠、姚枢、郝经、王文统、廉希宪等各族谋臣,史天泽、张柔、张弘范、李?等汉军七大万户以及吐蕃和大理的代表都一致同意拥立忽必烈为蒙古汗国大汗,并举行了隆重的即位仪式。王鹗起草了即位诏书,宣布祖述变通,正在今日,意思是忽必烈称制以后,会实行一条与蒙古族祖先不同的治国路线。忽必烈以即位诏天下不再自称大汗,而改称皇帝。其即位诏书开宗明义,表示要建极体元,与民更始。几个月后,又建元中统,改变了蒙古国不建立年号的传统。后来忽必烈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下诏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经百王而继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大哉乾元,此语出自《易经》。乾,元,亨,利,贞。大哉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