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当道之梦回双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人当道之梦回双龙-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    接着火速出击。    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    此战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    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    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地城邑。    而蒙恬则是凭借着优势兵力北渡黄河,一举重创匈奴。    夺取了河套地区,使得突厥不得不举族北迁。    ”
    杨公卿接过话头说道:“卫青和霍去病则与他们的战法不同。    他们是主动攻击。    而且是以骑兵对骑兵。    虽然他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打了二十余年,经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最终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可是如今咱们既没有大量的战车,也没有足够多地骑兵,面对二十万突厥的铁骑实在是没有一点胜算。    ”
    “可是咱们有六千架投石车,近三千架床弩,突厥人想要赢,只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而且野战不行。    我们可以凭城固守。    ”  贾闰甫又重复了一句:“对,我们可以凭城固守!”
    “闰甫兄。    我们是可以凭城固守。    可是如果我们城池坚固,兵精粮足,那突厥人可以绕城而去。    碰上那种兵少城小地地方则攻而克之,那咱们怎么办?难道把兵力分散开来,分兵把守,等着突厥人一个个的吃掉吗?要知道整个关中坚固的大城可不多。    而且突厥人掠劫成性,二十多万人南下。    那整个关中甚至中原的百姓可就在劫难逃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几十万军队全部躲在城里,任其肆虐,那我们还有什么脸去面对关中的父老?往日里还有长城可以阻挡突厥人的铁蹄,可是如今刘武周等人引贼入境,这可实在是头痛啊!”  王君廓不停地摇头。
    贾闰甫也不再说话了。
    吴浩笑了笑:“把你们的办法说出来吧?”
    杨公卿等三人互相望了一眼。
    王君廓抢先发了言,他冲着贾闰甫笑了笑:“贾闰甫说得一点没错。    的确是凭城而守。    只不过是集中主力凭长安而守。    争取一战解决刘武周、薛举和二十万突厥兵!”
    杨公卿说道:“少帅,我们的意思是暂时不歼灭长安故城中的李阀,李阀眼看覆灭在即。    李世民不可能坐看不管。    而薛举又一心想着为子报仇。    必定会马不停蹄的赶过来。    而我们则可以凭借长安城与敌决战。    长安城高墙阔,秦川八水绕长安,周围河流纵横。    对于突厥的骑兵来说可谓是没有占到什么地利,二十万骑兵根本无法展开。    而且无论是刘武周、薛举都没有水军。    我们则可以迅速调郝孝德的水军北上。    在这里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投石车和床弩地作用。    ”
    李靖接着又说道:“少帅,您多次说过,轻骑兵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冲锋陷阵,而是奔袭和袭扰。    突厥军一旦越过长城。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来去如风,就算我们集中了优势兵力。    想要引他们入套也不容易。    这可是最好的机会,如果这一战能够成功。    不但是可以重创东突厥,而且突厥人最崇尚的就是实力,突利这个新可汗如果惨败而回,部族中那些反对他的人一定会趁机发难。    内乱甚至分裂都是有可能地。    当年汉军虽然取得了无数的胜利,但是始终没有消灭匈奴的主力。    直到漠北会战才算是真正重创了匈奴。    所以要想一绝北患,就必须消灭他们的主力才行。    光靠那些边界上防守战是达不到目的的,而短期内我们也不可能像当年的汉军一样组建大量的骑兵深入突厥腹心。    ”
    “凭长安而守?”  贾闰甫和沈落雁同时吃了一惊。
    “你们这主意到是不错。    围城打援。    我想敌军一定会迅速倾全力而来。    可是敌军南下的路线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太原会合,然后南下临汾转河东直扑长安,或者到临汾之后经潼关至长安。    无论走哪条路,都将穿过大片刚被少帅军攻下地地区,难道我们要拱手让出吗?而且突厥人这一路南下,这些地方地百姓岂不是……”  沈落雁摇了摇头:“倘若敌军识破了我们的计谋,到了临汾之后转向东南,舍长安不顾,进攻洛阳,怎么办?”
    “夫人说地是。    李世民未必就看不出其中的玄机,可是第一:舍父亲、兄长而不顾,这事情传出去,李世民还会有什么威信可言?第二:李世民此人乃是个野心勃勃的人。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十余万李阀军,那李阀剩下的部队不到一万人。    即便他们组成的联军重创甚至消灭了我们少帅军,那么李阀能得到多少利益呢?就凭他现在的实力,注定只能做一个依附于突厥人的小配角。    这是他不会容忍的。    第三:我们投石车、床弩具体的数量只怕他们未必就得知。    而且薛举报仇心切,突厥人又素来狂妄,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当然为防不测,少帅最好是调裴仁基大部返回洛阳,这样一可以防止敌人转攻洛阳,二也可以防止窦建德趁火打劫。    ”杨公卿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看来你们这个计划想了很长时间了吧?”吴浩问道。    这个消息得到不超过半个时辰,而杨公卿三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显然是之前早已经计划妥当了。
    “不瞒少帅。    这一个多月,我们对许多变局都进行了推演,这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李靖连忙回答道:“在这西北之地,能够容下数十万军队决战的只有长安和太原了。    可是我军如果屯兵太原,那未免有些太一厢情愿了。    敌军完全可以舍我们而不顾。    而如果野战交锋,就算我们侥幸得胜。    伤亡也必定惨重。    而且也很难给突厥人以致命的打击!”
    “可是现在总攻在即,只怕城内的李阀军也看得出来,我们忽然间停手不打,是不是有点太过明显了。    ”吴浩问道。
    三人笑了一下,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李靖站了出来:“这打自然是要打得的。    一是为了再摧毁一下城内的防守设施。    另外城内的士兵人数也有点多。    待到他们援军开到,人数可就超过我们了。    所以我们明天还是要发起总攻。    不过不是为了攻下城池,而是为了大量的消灭李阀军。    如果王世充愿意配合,那就更好了。    他那三万多人一开出城,我们可以冲进城去再消灭一批。    让城内留下个五、六万人,是最好的!”
    “我们大军冲进了城,最后却不占领城池,反而退出城。    这会不会弄巧成拙,被敌人看穿了!”  贾闰甫有些担心。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破城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发生了主帅——被刺的变故,那全军慌乱,败退下来,也是正常的吧!”杨公卿一脸严肃的说道:“本来,计划中遇刺的是我。    不过,如今显然我的分量有些不足了!”  杨公卿说完,难得的冲着吴浩笑了一下。
    “这个办法不错,他们得到了我遇刺重伤的消息,应该会跑快一点吧!”吴浩回了一个笑脸:“不就是装死嘛。    放心,我绝对让人看不出破绽!”
    “这么说来,那还得迅速通知城里面。    到现在还没有见到烟花,我想王世充应该已经是已经同意投降了。    我的意思是王世充自然是要把队伍拉出来的,可是孙华是不是再留一留。    ”沈落雁对吴浩说道。
    “嗯。    让独孤凤再往城里去一趟。    明天我军开始攻城后,让王世充打开城门,所属军队迅速开出城外。    至于孙华将军,我看还是看他自己的意思吧。    不要勉强,毕竟他已经很不容易了。    ”
第十四章意兴阑珊
          第十四章意兴阑珊
    沈落雁说道:“郎君,既然他们组成了援军,那我们是不是也寻找一下援军?”
    “你是说宋缺?”吴浩问道。
    吴浩又说道:“嗯。    我看可以!如果我们失败了,突厥兵就将肆虐中原,我想这不是宋缺愿意看到的。    就算他不直接出兵,我们应该也可以得到他一个肯定的答复和其他方面的援助。    只是派谁去呢?”
    “你看我陪着秀珣去,如何?”  沈落雁回道。
    “那就辛苦你们了!”吴浩握了一下沈落雁的手。
    “少帅,既然要引敌来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百姓们躲避一下,尽量做到坚壁清野。    ”  贾闰甫站在一旁说道。
    吴浩望了一眼,杨公卿等三人,只见三人脸上都面有难色,最后还是李靖说道:‘这个恐怕不行。    首先时间仓促,未必来得及。    其次,如果一路上的百姓们全部逃亡,突厥人一无所获的话,那引敌来援就做的太过明显了。    敌人很有可能不会上当。    李世民虽然想要来救援,薛举也会想着为子报仇。    可是突利和刘武周的目的却很纯粹,一个为的是抢地盘,一个是为了掠劫。    他们虽然可能有些狂妄,但是却并不愚蠢。    我们如果有计划的坚壁清野,不可能不引起他们的怀疑。    到时候他们专攻洛阳,甚至把兵力分散开来四处抢劫一番,然后就撤军,都是有可能的。    毕竟联军重实力最强地是突利。    李世民只能在一旁出谋划策。    ”
    王君廓跟着说道:“少帅。    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    突厥人通常用的作战方式都是用小股部队,分兵出击,让人防不胜防。,因为缺乏骑兵,我军主动出击,多半只能劳而无功。    这一次如果打赢了。    刘武周、薛举就全完了,突厥纵使不会分裂或者内乱。    但是也必定大伤元气,至少几年之内。    不敢再南犯了。    ”
    “所以,我们的意见是让秦琼部节节抵抗,一路败退下来。    虽然突厥人掠劫成性,但是他们要急着赶到长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