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素质教育在美国-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另一个极类似的问题早就困扰过我。
  在国内,我听到许多人问:“学了又忘,忘了又学,学外语有什么用?”
  在美国,是别人问我:“学了也记不得,学汉语(外语)有什么用?”
  在家里,现在是我自己问自己:“看儿子学汉语那个痛苦状,要不要让他坚持学汉语?”
  我们在家里是坚持和儿子说中文的,但由于他已经是用英语进行思维,说汉语时就得把脑子里的英文思维翻译成汉语,这样说起来就不痛快。特别是读和写,因为没有使用的环境和机会,学了又忘,忘了又学,很是痛苦。
  儿子还有个说汉语的环境,对于那些没有说汉语的环境的美国学生,要记那些个唱歌似的四个声调,卷舌不卷舌,前鼻音后鼻音,那才真正让人知道什么叫“痛苦”!就是那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年以后,也和那些最糟糕的学生差不多,只能洋泾浜似的问一声“您好”或“再见”。
  1997年4月17日,辛辛那提大学科莱蒙特学院邀请我去给国际商业计划系的学生讲课,大题目是“教育和国际化”,分给我以及另一位迈阿密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小题目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我在设计自己的讲课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这节课的思路和设计如下:
  引导学生一起做以下比较:
  美国日本
  领土相当于25个日本美国的lA15
  人口相当于2个日本美国的IQ
  资源非常丰富极端贫乏
  战争100多年本土元战争“二战”中几近摧毁
  这个时候,我再让学生比较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学生们嚷开了:日本经济已经强大到侵入美国,雇佣美国的劳力,用美国的资源,生产日本的产品,去占领美国市场;并且购买了美国大量的国债;连洛克菲勒中心也买去了一半……
  然后,我让学生们去思考“Why”——为什么在各项对比中,日本处于绝对劣势,但经济却如此强劲?根本原因在哪里?
  学生们陷入沉思……
  接着,我拿中国与美国作比较:
  在古代,“中国”就是中央王国的意思,自认为是世界的老大。周边的香邦夷国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中国固步自封,根本不把外族的文化和外族的语言放在眼里。于是,华夏文明慢慢地衰落了……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才把中国人惊醒。
  而美国呢?现在也自认为是世界的老大,别人都用公斤作计量单位,它却在秤“磅”;别人说“1公里”,它说“0.6214英里”;别人用摄氏,它却用“华氏”……许多美国青年,不要说关心其他的国家、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连附近的州都不关心,找个薪水高的工作,唯此为大!在我曾任教的中国大学里,当时没有一个美国留学生!但是日本呢,却有三个!其中一个是博士,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那是一种连我都不懂的语言。日本的物质资源极端贫乏,但由于他们有一个开放的胸襟,他们吸取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虽然,他们的有形资源非常贫乏,但是他们的无形资源却非常丰富…
  “教育与国际化”这个题目非常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心扉向知识敞开,向世界敞开,向他民族他文化敞开…二··我的学生,一年后可能忘记了汉语的四声,但是中国和中国文化却永远不会在他或她的心灵中消失!
  要不要学外语?要!目的是什么?对小部分真正学语言。钻研语言的人来说,是学语言和研究文化。对大部分人来说,学外语的目的就是求得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外来文化、对世界开放的心态。
  那么,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计算技呢?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打个比喻,俗话说“以车代步”,现在美国人都有了汽车,为什么人们还要练跑步呢?因为汽车是工具,跑步是能力。
  同理,计算器是外在的工具,计算技是内在的能力。掌握了计算器,你只掌握了“what”——即按哪几个键会得到什么数字?而掌握了计算技,你就弄通了“how”和“Why”——即明白了“怎么样”去计算?“为什么”要那样计算?对少部分学数学的人来说,学习计算技,那是终身遗游数字王国的事;对大部分人来说,尽管将来可能并不用得着高中的代数,但弄通“怎么样”和“为什么”的过程,既是了解事物间或事物内在的微妙联系之过程,也是培养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据此而论,只要“计算器”是应试教育的表现,要“计算技”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中国人急功近利的说法“吃什么,补什么”,就是应试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目的之注脚。
  从前面的介绍来看,似乎是美国的教育不注重教计算技,而宁愿要计算器;反而是中国的教育重视教计算技,不屑于计算器。如果说重视教计算技就是注重培养人的能力,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能力,而美国的教育忽略了人的能力的培养呢?
  让我们先来看美国的教育。一般来说,美国的教育不但不忽略人的能力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但美国教育是不是过于重视个性的发展以致忽略了基本技能的教育呢?
  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矿矿在国内幼儿园学的那点算术,足以应付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算术课了!本来一个月可以学完的内容,非得磨呀磨呀的磨它一个学期的“洋”工。我很是看不惯,就作为一个问题在我的有关博士课程中提出来讨论。不少人阶和我的看法,也有不少人——教育工作者振振有辞地辩解:“孩子就要生活得像孩子!(学习)压得太多,他们的生活就因为失去了童真童趣,而失去了孩子的意义……”
  这些辩解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给孩子一个计算器,而不教计算技,他成她就永远是数学的孩子。据我太太介绍,有一位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美国女孩来向她请教一个有关百分比的问题,这个女孩手上拿着一个功能很齐全的计算器,但就是不明白算百分比应该先输入哪一个数?后输入哪一个数?她学的还是电脑专业呢!像这种例子,在美国还是不算太少的。
  美国教育忽视培养'计算技“的基本技能,这不争的事实,已日渐引起美国教育界有识人士的重视。
  中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中国的教育界确实很注重教”计算技“的问题。但能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很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中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
  这个问题很具有迷惑性,既不能肯定,又难以否定。
  我们知道,在用收音机选择电台的时候,会碰到一个”临界点“的问题:当你把某个电台调节到最佳频率的时候,收听的质量是最清晰、最好的。但如果你再调过一点点,可能就会陡然出现刺耳的尖叫声或者稀奇古怪的噪音。关键是适度。
  “要计算技”指的不仅仅是要重视教授那些与数字有关的学科,主要是指培养人的能力,进行智力开发。中国教育在这方面是做得好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误导下,不适度地跨过了“临界点”,于是乎就出现了杂音:计算技教得过量,压抑了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以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这就是迷惑人的、似是而非的地方。
  中国教育对计算技的培养,是不是培养人的素质呢?是的,但培养的是应试素质,是用智力素质来代替创造力素质。因而反过来迷惑了人们对整体素质的理解,进而障碍了整体素质教育的开展。
  这是我们下面要接着谈的另一个问题。中国初等教育十美国高等教育一最佳组合?
  我在前面的章节曾提及: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
  这样看起来,中国的初等教育似乎很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最棒。许多人就很自然地想到这两者的结合:
  中国的“最”十美国的“最”——世界之最
  许多人相信以上公式是绝对正确的。于是,中国的赴美留学热持续升温发烧。以至于我1998年回国探亲.人们与我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送儿女去美国读书。即使儿女尚未适龄的,也不忘咨询咨询,预先挂个号。
  另外我也发现,那些经过我培训的美国公司派驻中国的美方经理,凡是孩子在中学以下的学校读书的,都很乐意带上孩子到中国住上几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孩子们接触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教育。当然,这种“接受中国教育”还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水平和阶段。有的把孩子留在香港读书,有的把孩子送到美国人在中国办的学校就读……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至少已把中国的教育机为可以相容为伍的一种模式。
  有一位派驻深圳的美方总经理,准备把女儿送到一所由美国人为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办的学校去就读,每年的学费约16000美元,这令人咋舌的学费比上哈佛还贵。但该名总经理却乐滋滋地对我说:“这所美国人办的学校,完全使用美国的教材,按照美国方式教学,运用美国的管理模式。这很好,既不中断美国式的教育,又能或多或少地受中国教育的影响…
  我告诉他”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的故事。美国教育模式到了中国,一定会或多或少染上些许中国特色。
  他当时似懂非懂,但对这种变味的美国模式表现出一种期待尝试的心情。也不知他现在会有什么体会?
  美国孩子到中国来接受初等教育,再回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结果会怎样?这个研究课题可能会很有意思,但现实意义不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