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好孩子-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爱孩子。
一个个体户的女儿说:“我家的枕头里、柜子里都是钱,但我们姐弟最不幸了。妈妈爸爸为了挣钱光做买卖,把我和弟弟关在家里,顿顿饭都要自己去买。有一天,我打开衣柜,发现里边的脏衣服堆成一团,都发霉了,等我把那些脏衣服洗干净时,发现衣服已经破成洞了。”
看管型
这是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
中国有个传统的称谓,称带小孩的保姆叫“看(kān)孩子的”。这个“看(kān)”字,一下子勾画出今天许多年轻妈妈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许多年轻的妈妈,自己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洗脸洗脚,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孩子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整天唠叨个没完。看得孩子很烦很烦,看得自己很累很累。
其结果呢?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亲觉得孩子太不听话,十分生气,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提出了少年儿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孩子们知道后,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我们的孩子,面对21世纪的天空,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我们当妈妈的为什么要抱住不放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呢?
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刘玉玲,12岁那年,独自去美国参加世界儿童和平大会。当时,联合国只邀请了3个中国孩子,没邀请大人。刘玉玲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
回国后,我问刘玉玲:“这次去美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我们中国的妈妈爸爸管得太多了。在美国,妈妈爸爸是非常放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跟爸爸妈妈出去。路边有一条小溪,爸爸妈妈在前面走,小孩在后面跑。结果,孩子不小心,过小溪时摔倒了。她的父母继续往前走。这个小孩哭都没哭,自己爬起来,像个小水鸭子一样,去追赶她的父母。”
刘玉玲感慨地说,这要是让我们的家长看见,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得跑上去,抱起孩子,训斥妈妈爸爸:“你们怎么能让孩子一个人过小溪呢?”妈妈就要心疼地抱着孩子“骂”小溪:“就是这可恨的溪水,把我们孩子吓着啦!”
这是一名12岁女孩所看到的问题。
是人家的妈妈心太“狠”,还是我们的教育步入了误区?
石家庄市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三好学生夏令营,姑姑非要跟着去。原来,这个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不会倒开水。结果,五天的夏令营她只过了三天,因为“不适应”而提前回家,当了“逃兵”。
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北极村冬令营的一名小营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东北雪原长了一身痱子。原来,这名小营员临出发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没有说热了时要脱衣服。这名小营员根本不会照顾自己,在暖烘烘的屋里也穿着出门时才穿的羽绒衣裤,难怪他焐出一身痱子!
你看,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那样,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岂不是事与愿违,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年轻妈妈,难道不应该认真想一想吗?
4.走出形象误区……妈妈爸爸在忙什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应该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们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妈妈的照片都那么“光辉”,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时,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亲”,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亲”。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佳,当然也有孩子们对父母理解不够的因素。
许多大人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考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方归,自己便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每日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一些年轻的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
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当父母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有些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能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
北京14岁的中学生付雪飞是这样描写母爱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谁没有感受过那至真至切的母爱呢?母爱是雨天的一把小伞,给我一方无雨的晴空;母爱是深夜里的一盏灯,给我一份独享的光阴;母爱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缕清爽的凉风……是母爱给了我生命,是母爱伴我长大。
孩子们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词都奉献给自己的妈妈。
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当妈妈的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珍爱“妈妈”这个名称,把最美好的形象,献给你的孩子,同时,也把一个最美好的人生,摆在孩子的面前。
5.走出行为误区……孩子眼中的妈妈
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小时候,坐在妈妈腿上,抬起头瞪大眼睛望着妈妈:“妈妈,我眼中有什么?”
妈妈指着我的鼻尖,笑着答道:“小傻瓜,当然有妈妈啦!”
我找来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看。“妈妈,什么也没有啊!”我惊奇地说。
这时,妈妈更乐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的。”
于是,我注意寻找眼中的妈妈。
终于,我找到了眼中的妈妈。
和写下这段作文的初三女学生滕秋香一样,许许多多孩子找到了眼中的妈妈。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3万多名中国孩子参加了题为《我眼中的妈妈》的征文活动。
评委会顾问余心言(徐惟诚)同志亲自阅过孩子的征文,他被孩子们一片真诚深深感动,欣然为征文集写了序言。他写道:
母亲,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她又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着母亲的血,我们的灵魂打上了母亲赐予的烙印。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
孩子们都记得,自己怎样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病痛时,许多人都曾经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温暖、支持和力量。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整个的生命,也从母亲身上获得全部生命的信息,他们看见,母亲是怎样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努力学习,是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