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学必修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完美大学必修课-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C) 如果有可能,你最好能够单独写一封信给目标院系的院长,内容是简单介绍自己的有关情况,并陈述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一定注意自己的语气,不卑也不亢。
D) 大部分学校都会有针对保送生的考试,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复习必须全面,为此你应该了解目标院系的课程设置情况,购买他们使用的教材,熟悉那些教授的研究方向。
只要这个考试你发挥出色,那最后问题就不大了。
当然,在做所有这些事情或者决定考研之前,我想你还需要问自己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研究生干什么呢?
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大家都有一个错觉,认为有了更高的学历就会有更多的机遇。其实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如果你根本没有做学问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只有稀里糊涂地混个含金量很低的学位。而此时你已经相对失去了年龄优势,自身的可塑性变得更差了。在竞争公务员或者教学、科研岗位的时候,你或许比本科生有优势;但在市场的标准面前,你却仍然没有资格骄傲。
对于本科所在大学或者专业不理想的同学,我想考研确实会是人生的重大转机。但是,假如你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仍然没有找到未来的方向,那么两三年之后,你很可能还是会痛苦地徘徊在十字街头。
(二)你可以抓住的机会也还很多张锐任羽中
保研这个事情一完,班里的同学实际上也就“各奔东西”了。申请出国的同学开始没日没夜地准备材料;要工作的同学则在想方设法找一个实习的机会,希望能在简历上多增加一点砝码;而打算考研的同学也很少再在寝室出现,他们的生活就是“王长喜林代昭”,日子甚至比高三还要辛苦。所以学校里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保研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对于有的大学生来说,大四这一年真的就是“猪一样的生活”。考研太折磨人,复习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找工作呢?总是碰壁,接起来的每个电话都说麻烦你叫一下隔壁的小强。课堂上也再没有老师点你的名字了,这个学校里边,什么都看透了,即使是看门的老头习惯抽哪个牌子的劣质香烟你都清清楚楚;而那些注定要分手的情侣,此刻已经视若路人,伤感早已变成了麻木。除了日复一日的“双抠”、啤酒和电脑游戏之外,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打发时间。
是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这些专属于年轻人的颓废和堕落。上帝都会原谅你,但是你却不能原谅自己。正如这本书扉页上引用的那句话一样,“记住:你们永远年轻,永远有责任!”大四的你,其实什么也还看不破,其实怎么样都麻醉不了自己。不要以为已经可以逃避什么了。在这一年里,你必须直面的事情还很多,你可以抓住的机会也还很多。
(三)有些经验教训和你分享(1)张锐任羽中
确定保研之后,我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相对独立于同学间的各种利害关系之外。所以我可以更客观地观察和思考。看了很多同学一帆风顺或者功亏一篑的例子,真觉得有好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A) 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讲究诚信
有很多很“牛”的学生,但是他(她)却有一些不够诚实的地方,结果就为了这一点点的“聪明”把自己给害了。
比如说,有一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去之前信誓旦旦地对教授讲自己多么多么热爱学术,可是一旦有了高薪的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要求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抛在一边。我们系有一个教授,他推荐过去念政治学的三个学生最后全部都转出去读商学了——于是他决定再也不给任何学生写推荐信。而美国人也会因此感觉中国的学生不可信,假如一个大学多遇到几回这样的事情,他们很可能拒绝再收中国的留学生。
某些中国学生的推荐信也有问题,因为那些溢美之辞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甚至还有伪造教授签名的事情发生。要知道,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最敏感,你这样子玩火,能不出问题吗?还有的同学做简历,总希望编造更多的光环,但只要人家认真一查,对你的印象肯定彻底坏掉,很可能你在这个行业内再想求职都难了。我就知道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青年学者,因为简历作假被别人揭发,结果在圈子里很长时间都抬不起头。
老实有些时候会吃亏,但长远来看,心里边是安宁的,不会导致大起大落。
不管自己的欲望多么强烈,也不管别人都怎么玩花样,自己的道德底线还是要守住,在任何时候,谨慎一点都没有错。

B) 社会上的标准和校园里边的标准是不同的,你要调整心态
很多北大的学生,在学校里是第一流的,但是到了社会上却总是受人排挤。我们固然要责怪这个社会的弊端,可也得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的一个同学,修了经济学的第二学位,成绩不错,口才也好。考研失利之后,他打算先随便在北京找一个工作,落下户口,等两年再考。于是他到了一所中学去面试,人家就让他试讲一次政治课,抽到的题目大约是价值规律什么的。这对他来说当然是A Piece Of Cake,一堂课旁征博引,整个班上的中学生都听得入了神,而且下课的时候还拼命鼓掌。
可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听课的校长和德育主任都脸色铁青。他们对我的同学说,你讲得不错,但是你今天讲了这节课,我们可能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把学生们的思想给“纠正”回来,我们请的老师,必须深钻课本、紧跟形势。
(三)有些经验教训和你分享(2)张锐任羽中
我知道,这个同学不过讲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引用了几个教科书上回避的例子而已。尽管我也和他一样感到很委屈,委屈得想哭,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现实。在无力改变它之前,请你暂时收起那指点江山粪土王侯的傲气。

C) 在绝望之前,请再坚持一分钟
哪怕是北大的学生,找工作也可能充满了周折,面对挫折,我们必须有不折不挠的毅力。
我的一个同学,从最早的宝洁公司校园招聘会开始,北京的大部分招聘活动他全都参加了,而且寒假还到广州和上海去转了一圈。应该说,他英文不错,能力也挺强,几乎所有的公司也都通知他参加第二轮的面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面试以后就没有了下文。一直到4月份他还没拿到一个Offer,人烦躁得不得了。
最后国内一所著名的高校到我们系来,准备招一个男生去做外事秘书,待遇相当优厚。到面试的时候人家说,这次来,“原则上”他们只要研究生,本科生“暂不考虑”。可这个同学并没有转身就走,他对人家说,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外语水平不比研究生差。
结果负责面试的人事处长一笑,当场让他用英文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历史。而等他讲完以后,所有的考官都点头了。
很多事情都要到最后的时刻才会决出分晓,所以哪怕已经“知其不可为”,你也要再坚持一分钟!
(四)实习的心得(1)张锐任羽中
寒假过后,我的毕业论文初稿已经写完,其他该忙活的事情也都差不多了。于是我决定找一家单位实习,最开始我希望能去《读书》杂志,但是写了信过去人家没给回音。后来看到网上有一个《中华读书报》的启事,说愿意要一些大四已经保研的学生,我一看正合适,于是把简历发给报社。很快他们就通知去面试。
到了报社一看:居然来了40多个学生,把一个会议室都坐满了。报纸的主编梁刚健老师乐呵呵地走进来给大家介绍了读书报的情况,然后就让我们挨个儿发言,说说自己最近看到听到的和出版界、学术界有关的新闻,我们一边说他还一边记。当时《在北大听讲座》系列刚开始卖火,于是我就讲了这个事情,并且分析了这种“大众学术书”热销的原因。没等我讲完,梁老师马上说,好,你下周把这个稿子交上来。
这就是《中华读书报》的风格,也是梁老师的风格。跟所有的编辑记者以及我们这些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他都特别爽快,而且他脑子转得特别快,你不经意间说起的一件小事,经他一分析,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新闻线索。
按照报社的规矩,每周三中午实习生要到社里开个碰头会,跟版面编辑坐在一起谈谈自己的选题,梁老师一般都会抽空过来参加。听他一条一条地分析上一期报纸的得失、点评大家的投稿,我觉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读书报的实习使我养成了一双“新闻眼”,开始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有很多大家熟视无睹或者视若无睹的事情,其实往往能挖掘出丰富的内涵。有一天我看到北大出版社的一个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有德语、韩语、电子等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者,我就想,北大自己不是有编辑出版专业吗,为什么出版社不招“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呢?我又把一段时期以来各家出版社的招聘广告找来分析,发现居然没有一家点明要编辑专业的学生,于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接下来采访了一些出版社的老总,听他们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采访了几所大学编辑专业的教授,也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意见,最后写出了一个头条《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
实习还使我有了很多接触出版界人士的机会。比如接力出版社的老总白冰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听他打电话,无论说什么事情,当电话快结束的时候,他总是非常热情地连说“好!好!好!好!”声调越来越高,让人觉得很振奋,哪怕你是在讲困难诉苦心里也踏实了。还有金丽红女士,她在华艺出版社的时候我曾经见了她一面,只听她说了十分钟话,但却仿佛看到了解放前那些著名出版家的遗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