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战骑狂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战骑狂潮-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在后面的箱子里。
  在桌前,几队气势非凡的着甲精卒正在维持秩序,约束流民们排队,一个个到桌前接受询问,然后登记身份信息。
  牵着毛驴,主仆两人相视一眼,然后紧随在流民身后,排队近一刻钟,终于到了桌前。
  “你们是哪里的人。。。你们二位应该不是流民吧?”负责登记文士习惯性的问出半句,这才发现二人的打扮着装与寻常流民不同,于是连忙改口。
  “在下要往灵州拜访好友,没想到。。。”面瘫男作了个揖,指了指一眼望不到边的流民,勉强露出一个难看的笑。
  “原来如此,”那文士闻言一笑,道:“既然是拜访友人,这便过去吧。”
  两人道了声谢,绕过这个临世关卡,继续往西而走。
  “嗬,主人,你看!”
  关卡过后,脚下的路立刻变得宽阔起来,一眼望去,景致大变。却见一望无际的田垄中,尽皆是葱葱郁郁的麦苗。
  在寒风中,麦苗顽强的生长着,倔强的昂起头,筋骨挺拔。
  “主人,我好多年没看到过这么多的麦苗、这么大一片麦田了。”少年看着无垠的麦田,脸上尽是渴望:“有这么多的麦子,可以养活多少人啊!”
  面瘫青年也有些出神:“似乎这位镇西将军击灭韩遂也才不过数月,这泥阳竟然就有了眼前的气象,了不得啊!”
  进入泥阳境内之后,看到眼前的景致,主仆两人心绪复杂,一时间都没有说话。
  骑驴毕竟比走路快,小厮又行动跳脱,走不过半个时辰,就看到前面出现一大片人影。
  近前一看,却都是列队整齐的流民。
  想来都是已经登记好,并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成批成批安置。这约莫千人的队伍前,还有几个文士骑着马领路,旁侧还有一队精卒护卫。
  。。。
  流民的招募,进入大潮之中。也幸亏李铮手里余存的粮食不少,否则恐怕还放不开手脚。
  仅仅一个月,还未至年关,经过统计并安排妥当、组建成村落的流民,就达到了十几万人!
  这十几万人被安置在北地、安定这两个地广人稀的郡治下,按照人际关系,组建起了超过三百的村落,因此,也新增设了十几个乡级治所。
  而且随着凉州的诸多只言片语的消息,以及招募流民处开出的丰厚条件的散播,到了腊月中,流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荀攸预计,到明年开春三月,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来算,至少能招募到五十万人!
  五十万,几乎将整个左冯翊掏空!
  当然,三辅人口最多的地方,是长安附近的郡县,而左冯翊比之北地郡都要地广人稀!
  同时,荀攸等人也建议李铮给董卓通通气。
  毕竟,大规模人口流失,董卓恐怕也受不了,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动作来。
  李铮倒是不当回事。
  董卓现在自顾不暇,听说袁绍等人都已经在招兵买马,准备起兵了。哪里有心思理会这些‘琐碎’之事?
  于是便不予理会。
  另外,随着李铮地盘的扩大,凉州的很多消息也越传越广,引起了周边不少势力的关注,因此,荀攸等人建议李铮限制某些特殊物品的流通。
  比如参麦。
  参麦的作用有多大,李铮自己明白,荀攸等人更明白。正是有这种高能高产的作物,才能支撑起李铮短短时间内连续数次战争。
  如果参麦大规模流传出去,那是资敌,为自己创造强大的敌人。
  还有棘皮猪和红玉鸟,也都一样。
  对此,李铮也表示皱眉。
  红玉鸟和棘皮猪,以及相关的产品,几乎可以说是草场下辖商队的支柱产业,没有这些商品,商队就难以扩张。虽然说从凉州流传出去的肉类,大多数都是经过宰杀的成品,但也有少数是活物。
  这些东西流传起来十分容易,关卡又不可能在这方面做出限制,否则让外地来的商队还怎么做生意?
  幸而参麦还未进入商业流程,毕竟李铮领地越来越广,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暂时还没有多余的用于贩卖,但周林已经向李铮提出了这个建议。
  考虑了良久,李铮只好把解决方案寄托在系统上。
  就像当初为了解决‘心灵传递’弊端一样,李铮对系统进行了一番咨询。最后得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果。
  李铮大是松了口气。
  却原来,竟然可以通过食料研究中心的战骑培养分支,对参麦等默认为战骑食料的作物,进行限制。
  因为系统的影响范围,只在李铮的领地之中,就如同地图一样。所以只要通过系统加上限制,就可以做到系统出品的默认为战骑食料的作物,只能在系统影响范围之内生长培养!
  一瞬间,李铮就松了口气。
  立刻,便到战骑食疗研究中心,进入战骑培养分支,给所有的系统默认的战骑食料,进行加锁限制。
  至此,不论是参麦,还是茅蓿,抑或者红玉鸟、棘皮猪,乃至于新诞生的六种中默认为食料的几种作物,现在起,都只能在李铮的领地中繁殖。
  一旦出了李铮治下,便会迅速死亡。


第一百零七章 戏志才

  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隐患,让李铮暂时轻松了许多。
  他可以肆无忌惮的将凉州特产投入商业流通,为草场赚取大笔的金钱,而且完全不必要担心资敌。
  毕竟,李铮手里的金钱,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紧巴巴的状态。
  随着领地扩大,虽然民生方面大部分基础工程建设有奴籍劳役,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尤其是军饷——因为现今李铮治下除了刚刚安置的流民,其余百姓家庭都不缺粮食,所以士兵们们大多都选择以金钱支付军饷。
  现在李铮麾下,加上击灭韩遂一战所俘虏的士兵,剔除一些不合格者,已经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再排除掉刚刚被纳入麾下的一部分投诚士兵家庭需要粮食,剩余大约有六七万人选择金钱。
  按照李铮当初定下的军饷规格,这六七万人几乎能将李铮手里现有的金钱一年之内吃空。
  可以说在李铮的治下,粮食问题好解决,但金钱方面,一直很紧张。所以,对商业贸易,李铮十分看重。
  另外,李铮已经在筹谋着发行自己的货币。
  不过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现在只是一个设想。
  腊月末,眼看新年将至。
  李铮麾下的政务部工业分部下属研究院,递交上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洁白精美、不易浸墨的纸张,被研究出来了!
  这件事李铮早先是忽略的,但随着领地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务需要处理,整天一大堆一大堆的竹简用车运送,不但书写不方便,浏览不方便,还更耗费人力物力。
  所以便想到了纸张。
  这年头,已经有了纸张,乃是有名的蔡侯纸。为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所造。这种纸张多流行于底层人士,并未真正被高层人士所接受。其原因就在于,蔡侯纸虽然便宜,做工简单,但其一,浸墨,一笔下去就是一大片。其二则是不利于保存,纸张太脆弱,稍稍潮湿一点,或者时间一长就腐坏了。
  所以在蔡侯纸已经被发明了一百多年的现在,高层人士仍然使用竹简、木简、和帛。
  在李铮向工业部研究院下达了研究造纸这个命令之后,一度还曾多次到研究院,给工匠们提出一些自己知道的只言片语的建议,没想到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终于产出成品了!
  一叠洁白精美,厚度适中的质感纸张放置在李铮的案桌上,李铮摸了又摸,嘴上啧啧赞叹。
  当下,便下达嘉奖命令,赞扬了参与造纸的工匠们,并计功勋一次。同时,郑重的表示,工匠们是第一批有资格列入贤者祭坛的贤人,将会把改良纸张这件事,记录在贤者祭坛上,以供后人瞻仰,万世流传!
  当李铮的嘉奖令传到研究院的时候,参与纸张研究的工匠们,无不泪流满脸。他们曾是社会最底层的庶民,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没有任何一个上层人士会瞧得起他们。但没想到,他们有朝一日竟然会名列青史!
  这是多么巨大的荣耀?!
  整个研究院,都陷入了狂热的激动当中。虽然大多数工匠因为没有参与这件事而显得失落,但就像当初李铮所言一样,只要能够研究出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他们也一样能名垂青史!
  李铮这样做,第一个自然是因为纸张的巨大意义。有了廉价精美的纸张,首先就标示着文明传播更加容易,推广教育更加方便。其次,这是标杆。以此为鉴,想必研究院,甚至民间,各种发明,就会受到追捧和重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刺激它们的发展!
  纸张既然研究出来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印刷术。
  这难不倒李铮,太简单不过了。
  活字印刷嘛,将所有的汉字都雕刻在一个个印章一样的字模上,印刷任何书籍,只需要排版就行。
  当下,李铮就下令,让荀衍接手此事,准备建立造纸工厂,并印刷书籍。
  待到纸张生产进入正规,李铮治下相关政务、军务的资料,都要立刻转录成纸质书籍。当然,这一类,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秘密的资料,必须要特殊的能够保存很久的厚重纸张才行。
  等到满足了官方需要、教育所需,纸张就会迅速推广到民间普及开来。
  。。。
  次日,李铮心情不错,晨练后用过早餐,正准备去校场看看自家媳妇练兵,却接到了荀攸的蓝翔鸟传讯。
  只道是有知交好友来访,请李铮尽快赶过去,见一见。
  李铮得讯,不由脑子一转,心里立刻升起了一种期待。
  荀攸的知交好友,李铮大约所知的,也就那么几个。是郭嘉呢?还是。。。
  李铮的心,略微起伏跳跃。
  现在他手下,虽然已经有了贾诩、荀攸和荀衍这样的能人,但仍然觉得人手不够用。很多时候,荀攸在处理政务之时,要兼职一定的军务。而贾诩在处理情报的同时,也兼任一定的军务,使得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