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魅影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村魅影三- 第5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
    还有一个根严重的情况:当古墓的城砖拱顶被完全拆开以后,张家堡有七八个村民下到古墓之中,这些人拿走了散落在古墓之中的较为完整的玉器、瓦罐和零零星星的金银等物件。
    现在,有些工地挖到古墓的时候,都会出现哄抢的现象,在那个既贫穷,有混乱的年代,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还要强调一点:七八个村民在父母里面找东西的时候,翻动过四具尸体。这就是验尸记录中没有涉及四具尸体形状姿态的缘故。
    四个人死亡的时间在六个月左右,这和张家堡的乡亲们最后一次见到姚虹桥老婆李银杏的时间是吻合的。曹云清和马子腾找到了最后一次见到姚虹桥老婆李银杏的人。具体的时间是一九七零年清明节之前三天——即四月三号。此人叫张克勤,是张家堡的会计,那天早上,张克勤带着一家老小到后山上坟,张家的祖坟在山神庙北边的山坡上,张克勤每次上坟都要路过姚虹桥家的院门口,姚虹桥家的院墙是用竹竿和树枝扎起来的,比较矮,人走在篱笆的外面,能看到里面的人。
    张克勤清楚都记得,他还和姚虹桥的老婆李银杏说了几句话。
    对话的队熔大致如下这是经过张克勤认真回忆之后的内容:
    “嫂子,忙着呢?”
    “没啥好忙的,张会计,你们这是上坟去啊!”
    “是啊,这鬼天气,说下雨就下雨,早上完早了一桩心思。”
    “张会计,进来喝点水吧!”
    “不啦,好几座坟,要忙上大半天呢?嫂子,虹桥大哥呢?”
    “他一早上街去了。”
    下面是曹云清和张克勤的对话:
    “你们就说了这些话吗?”
    “就这些。”
    “你只看到姚虹桥老婆李银杏一个人吗?”
    “对,就看到她一个人。”
    “李银杏当时在做什么?”
    “她在晾晒衣服。”
    “两个女儿在不在家呢?”
    “没有看见,在不在家,这——我不知道。”
    “你见到李银杏是在什么时间?”
    “是早晨上工的时候。”
    “早晨上工是什么时候?”
    “七点钟左右。”
    “李银杏和两个女儿上不上工呢?”
    “李银杏和大女儿上工,小女儿读书。”
    “在什么地方读书?”
    “在胜武中学读书。”
    “胜武中学在什么地方?”
    “就在咱们大队——在大队部的旁边。”
    “既然七点钟左右是上工的时间,李银杏和大女儿为什么不做上工前的准备呢?”
    “生产队特地放了半天假,各家不是要上坟吗?这是老规矩了,每年清明节前,生产队都要安排半天时间给各家上坟,清明之后,地里面的农活就多起来了。
    “姚春妞突然不到学校去上学,老师有没有到张家堡来询问呢?”

第四章 活动半径很小
    “有啊!大概是第三天的傍晚,来了一个男老师,说是春妞的班主任。”
    “你们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以为姚家人回老家去了,也就这么说了,这些年,咱们这里的日子很不好过,很多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熬不下去,就走了呗。”
    “姚家的日子过的很苦吗?”
    “这——我说不好?”
    “你作为生产队会计,对姚家的经济情况不知道吗?”
    “这么说吧!从表面上看,姚家的日子过的很紧巴,但姚虹桥一家个个养得白白胖胖的,不像是缺吃少喝的人家。村子里面,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人家每天只烧两生两次火,可姚家的烟囱里面每天要冒三次烟,每次冒烟的时候,比一般人家都要长。村子里面上了年纪的人私下里都这么说。”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看出张家堡的乡亲们对姚家是非常关心的,连烧锅做饭,烟囱冒烟这种细节都非常关注。
    “即使回老家去,也应该打一个招呼啊!”
    “姚家和堡子里面的人不怎么来往,倒不是乡亲们认生,是他们自己和村子乡亲们生分,所以,他们不打招呼就离开,也在清理之中。”
    “在清明节前——或者失踪之前,姚家来过什么人没有呢?”
    “没有。他们是外地人,到张家堡落脚生根以后恐怕就和老家人断了音信。”
    “在九年的时间里面,张家一直没有来过亲戚吗?”
    “没有——反正村子里面的人没有见过。”
    “九年里,姚家人也没有出过远门吗?”
    “姚家人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街上,他们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姚家人的活动半径太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九年的时间里面,既没有走过亲戚,也没有亲戚登门,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从曹云清和张勤的谈话中,我们能看出,曹云清想弄清楚姚家人的背景。九年前,他们突然来到张家堡,在山神庙三间破屋住下来,九年后,又莫名其妙地死在一座古墓的墓室里面。
    “姚虹桥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说自己是河北襄樊人,可我看不像?”
    “为什么?”
    “姚虹桥说话的口音不像是湖北襄樊人,她老婆说话的腔调更不像湖北襄樊人。”
    “那——他们说话的口音像哪里人呢?”
    “说不好,听不出什么名堂来,村子里面的人私下里也嘀咕过这件事情,谁也不知道姚家是什么地方的人。总之,姚家人的嘴巴紧得很。他们也从不谈自己的过去。姚虹桥不是一个实诚人,乡亲们都这么说。你们也看见姚家人身上穿的衣服了,可在乡亲的眼中,姚家人平时穿衣服和村子里面的人差不多。”
    “你是不是想说姚家人的口音很杂呢?”
    “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一看就知道姚虹桥夫妻俩是走南闯北的人。他们离开家乡可能已经很久了,所以,原来的口音已经听不出来了。特别是那两个娃,到咱张家堡没有都多久,就学会了咱这里的方言。”

第六章 南唐古墓无疑
    之后,曹云清和马子腾又从省城请来了考古专家,经过考古专家对墓室的结构、规模,棺椁和墓室青砖的研究,最后认定,这座古墓应该是南朝时期的,墓主人的身份非常特殊,考古专家还将墓主人的骸骨带回省城进行科学鉴定,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结论。考古专家根据墓室里面的陶片和玉石的残片——包括被一些村民拿走的随葬品的残留物的认定,墓室里面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
    曹云清和马子腾根据考古专家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姚家灭门惨案极有可能和墓室里面的随葬品有关联。
    笔者在前面遗漏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张家堡的村民在清理姚家废墟的时候——姚家人离奇失踪之后,三间屋子塌了一大半,当时,村民估计姚家人的不告而别是因为屋子坍塌不能再住人的缘故。村民们在西屋一张破床的下面清理出一些土石,待土石清理干净之后,一个直径为一米左右的洞|穴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很自然地,曹云清和马子腾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姚虹桥为什么单单在张家堡落脚,又偏偏看中了山神庙几间破屋子呢?难道他知道三间破屋的下面是一座古墓吗?姚虹桥难道是冲着山神庙下面的古墓来的吗?
    “张会计,你们知不知道山神庙的下面有古墓呢?”
    “不知道。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面,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有这回事的,老祖宗一定会留下点什么说法,可一点引子都没有。”
    沧海桑田,时间隔得太久,没有一点引子,这就对了。
    “张家堡人只知道,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座不大的庙宇,庙里面只有几个和尚,后来毁于一场天火,之后,就成了废墟,村子里面的人家盖房子的时候,会把废墟上的砖块石头搬回家砌墙,你们到村子里面走一走就能看见,每一户人家的墙上都有山神庙的砖块和石头。”
    “大队为什么要在山神庙的废墟上挖灌溉渠呢?”
    “在后山的北边有一条大河,叫子母河,咱们文俊大队地多河少,长年干旱,公社同意我们大队在后山挖一条灌溉渠,将子母河的水引到咱们文俊来。北山由三座山组成,山神庙所在的这座山比较矮,又在另外两座山的中间,大队就决定从山神庙向北挖一条灌溉渠。谁也没有想到会挖到一座古墓,更没有想到会在古墓里看到姚家四口人。”
    用风水先生的话说,山神庙所在的位置,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姚家人没有亲戚来往,那么,张家堡的人,有没有和姚家人走的比较近的呢?
    “张会计,在张家堡——包括张家堡附近的村庄,有没有人家和姚家人过从甚密呢?”
    “没有,姚家人和每户人家的关系都差不多。”
    “你就这么肯定?”
    “不会有错,你们也可以问问其他人,他们也会这么说。咱们张家堡,就姚家一个外姓人,姚虹桥对乡亲们总是不冷不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第七章 没有一点先兆
    之后,曹云请和马子腾又了解了一些村民,他们的说法进一步印证了张克勤的结论。
    曹云清和马子腾在张家堡和张家堡附近的村子里面调查了两天,了解到的情况,没有超出张克勤谈话的范围。
    姚家人和张家堡的乡亲们接触的比较少,但在姚家,有一个人和外界的接触相对会多一些,她就是姚虹桥的小女儿姚春妞,春妞不是在胜武中学读书吗?她遇害的时候,才十六岁,相对来说,小孩子的心机要少一些,张克勤说,姚春妞八岁足岁就在胜武中学读书,这是一个完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她失踪的时候,正在读初二。在八年的时间里面,姚春妞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不可能不透露出一点东西,年龄稍大之后,她可能会谨慎一些,但在幼年时期,她的心智不可能和大人一样。
    于是,曹云清和马子腾到学校去了一趟。
    两个人找到了姚春妞的班主任任云飞。
    任云飞,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