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力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电力强国-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逸夫哭笑不得,守寅叔你这一手玩的溜,得以脱身,又让老子说不出个什么。
  会场内剩下的闹事者,终究面子薄一些,没了领队的统帅,闹不起来,虽心有不甘,但也无法阻止王守寅离去。
  此时最感觉奇怪的是旁边的几位电力局小伙子,尼玛这个小张同志是哪个单位的啊?怎么就成电力局负责谈这件事的同志了?
  但这是局长的原话,他们也不敢戳破。
  目送王守寅离去后,张逸夫随手翻了翻会议室内的抽屉,找出了纸笔,有模有样的坐在长桌首席,用笔点着桌子,打量起这些人来。
  别说,到底是在5000人大厂主管过工作的人,虽然时间不长,但气质和气势还是养成了一些,颇有领导的气场,尤其是那小眼神,直要将人戳破。
  至于来闹事的这十几位,10男2女,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只有两位看起来在三十岁上下。现在看来那位老同志才是幕后大哥,想是在这些人中最有资历的那个。
  而在这些人眼中,同样不敢小觑张逸夫,刚才解决问题的粗暴方式历历在目,而且现在副局长还直接委以重任,估计这位至少是个局里的红人。
  张逸夫嗽了嗽嗓子冲那位老同志笑道:“还不知道您怎么称呼。”
  “哦,鄙人白青山,叫我老白吧。”老同志恭恭敬敬说道。
  “好的。”张逸夫紧跟着说道,“我刚接手这个事情,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二修厂的情况,尽量客观一些,方便我后面报告。”
  说这话的时候,张逸夫面色颇为诚恳真切,好像真是个想办事儿的人,这不禁让老白动容了一些。但其实是他误会了,张逸夫是想给自己办事,根本不是真切,是急切。
  就此,老白开始一字一句地介绍起二修厂来。
  蓟京电力局手下有两个厂子,一个是蓟京电力设备总厂,一个是二修厂。主要的大工程、大设备都在总厂那边,总厂地处远郊,实际上是在蓟京和冀北的交汇处了。而二修厂主要负责一些小东西的制造,虽然也有制造相对复杂设备的能力,但已经荒废很久,近几年主要靠小东西以及紧急修理一类的工程苟延残喘。
  在计划经济中,这个厂子是专门服务于蓟京局的,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而现在经济在转型,蓟京电力局也在转型,设备制造、修造方面的资源都完全集中到了总厂,二修厂这边做的事完全可以被市场取代,且价格低廉,而市场做不到的事,又由总厂来做,正因为此,这个厂子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本来100多人的大厂,现在已经下岗了一半,仅剩下60多人,就是这60多人,平日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做,因为总厂那边都给做了,其实总厂现在做的事情也不多。
  就此,一个服务于蓟京几十年的厂子,成为了组织的累赘。
  没办法,现在蓟京的发电厂、变电站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更不可能有什么更新换代,蓟京巨大的电力需求,反而是肥了外省的厂子,比如冀北……
  听过这些,张逸夫也大概算了笔账,按现在的人资情况来看,养这些人一个月怕就是要上万块,这还不算设备维护、日常水电等消耗,总之为求稳妥,每月预算照着两万走就对了。那么很显然,现在这个厂子,一个月是几千块都赚不下来的,而且还担负着一大批下岗职工的人资成本,当然还包括若干退休人员的成本,这就像一台老旧的马车,只有人上,没有人下,载着越来越多的人,步履艰难。
  张逸夫怎么想都是死路,接着问道:“老白,我再多问一句,现在二修厂都能生产什么设备。
  白青山想也不想答道:“我们厂强项主要是机轴瓦改造、冷油器、双芯滤油器、粗粉分离器、加药泵、多种型号捞渣机,还有……”
  张逸夫听得直皱眉头,这些设备都是电厂的辅机、容器等等,要靠电厂养着才能活的,在体制内呆久了,不出去跑业务,怕是蓟京这三四个热电厂根本就不会提供任何生意。
  “电气上呢?”张逸夫打断了老白问道。
  “您指的是公用的么?配电、开关这些设备,我们厂曾经也做,但实在卖不出去,后来这方面的生产就统一交给总厂了。”
  张逸夫神色终于缓和了一些:“就是说电气生产制造能力还是有的,但没有市场对吧。”
  “是的,没办法,近几年只能做些修理度日,偶尔蓟京这边的电厂临时需要小的设备,才能供应过去一些。”(未完待续。。)


171 又是难题

  张逸夫点了点头,大概情况他了解了,但不敢尽信,具体情况还是要实地勘察过才知道。他真正关注的,无非两方面,一个是二修厂的硬件实力,到底有没有生产高精度设备的资质;另一个就是人资状况,能干活的,有手艺的到底有多少个。
  这两点,都要去看了才知道,在这里怎么问老白都是没意义的。
  自己要了解的事说完了,总该意思意思,完成王局长的委托才是,一直问厂子的潜力与前景,怕是也对付不过来这些人。
  “这方面我大概了解了,谈谈下岗人员的情况吧。”张逸夫像模像样地在本子上记录起来。
  终于入了正题,老白精神也抖擞了一下,认认真真介绍起来。
  严格来说,这会儿还不兴“下岗”这个说法,那是大哥们在90年代后期提出的特色名词。这会儿只是问题显现了,但在处理方法,特别是政策上还没有统一的做法,因此入不敷出的厂子只能自作主张来搞,将没活儿可干的同志们哄回家去,确切来说应该叫停薪留职,或者干脆就是放无限期的长假,每月给你几十块钱生活补助让你能活下去。
  实际上这还算好,在不久之后随着“买断工龄”的兴起,一笔几千上万块的买断金扔给你,让你自谋生路,那才是可怕,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你不拿这钱做点什么,就只能等着后来泡居委会领低保了。
  所以说。张逸夫面前的十几位“停薪放假”人员,算是变革浪潮中被冲击到的排头兵,这仅仅是个开始,在下面的十年中,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本科生渐渐向一车车白菜一样被运到工作岗位,这对现在本就缺乏竞争力的“下岗”人员无非是雪上加霜,断了最后一丝希望。
  这里面除了经济转型意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的那十年,是整整十年的人才断层。可以说整整十年没有大学生。挤压了十年的普通学历同志,因此在其后的发展中,大学生才能那么精贵。张逸夫不早不晚,刚好赶上了求贤若渴的尾巴。面前的这些人也不早不晚。刚好成为了被积压的那一部分。要开始被白菜价的大学生冲刷了。
  就蓟京第二电力修造厂来说,第一批被冲刷掉的大约70余人,其中不乏迟到早退的混混。也有总是吃闷亏的老实人,但也不能说留下的人就都是有本事的,毕竟国企,做事先做人,体制老老实实背锅。
  实际上,有关谁回家,谁继续留下工作的问题,有关这个名单决策的不公平性,也便是在场这些人最不服的地方。聊起这个,本来面子薄,不敢多说话的人也都来了火气。
  “你不知道那个小王,一个月就在厂子里能见到他两次,可现在,他不好好的还在单位?这凭什么啊?要回家干吗不让他回家?”
  张逸夫想说“他会讨好领导”,但张逸夫忍了。
  “这位领导,我的情况全厂皆知,上班十几年来,除了我媳妇生孩子的那天,从来没有过任何迟到早退,也没请过假,为什么就不让我上班了?”
  张逸夫想说“估计你天天全勤也没干什么”,但他还是忍了。
  “领导,我不说别的,就说新来我们厂的宋小妮吧,明明没什么资历,没什么技术,也不干什么活儿,不天天在办公室坐着?这种年轻同志更有竞争力,更有可能调动,凭什么挤走我们这些勤勤恳恳干了这么多年的?”
  “还不因为他爹是供电局的科长?她来咱厂就是搭跳板的。”
  “哼哼,宋远山名声也好不到哪去,最近倒霉了吧!出了那么大事,想把闺女调走也没指望了!”
  “是啊,调不走,就只能赖在咱们厂了!”
  就这样,场面进入了声讨干部子女的节奏。
  也对,大干部的子女问题他们也不敢当众说,偏偏宋远山最近倒霉了,他们才众口一词讨伐起来。
  张逸夫听得不禁头大,这种事就怕处理不公,将来得闹一辈子。
  “诸位这些话回去说,我已经了解了。”张逸夫咳了一声,不轻不重地拍了拍桌子。
  身经百战的张逸夫正经出手,还是有些威慑力的,听闻小领导有了动作,大家也纷纷住口,等待他的态度。
  “你们的情况,我已经基本了解了,很快会给局里打上报告。我简单说说,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张逸夫嗽了嗽嗓子说道,“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是希望调动到蓟京电力设备总厂的对吧?”
  “对对!”老白连连点头说道,“总厂活儿多一些,我们都能帮上忙,绝不吃闲饭。”
  “其次,大家希望能回岗工作,照发工资对吧?”
  “如果能回岗的话,我们可以不去总厂。”旁边一位女工连忙说道,“总厂太远,都快到外地了,我们分的宿舍毕竟在市里,离二修厂更近一些。”
  众人闻言连连点头,能回原单位还是踏实。
  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张逸夫也有张逸夫的算盘。
  很显然,二修厂连年亏损,入不敷出,这对整个电力局都是个包袱。而这些人就像是包袱里的烂苹果,局里很想甩掉,因此不管是回岗还是去总厂,都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争取涨十块钱的生活补助反而更现实一些。
  但这个不可能,只是对现在的情况而言。
  如果二修厂能来一位神级厂长,扭亏为盈,那局面就都变了,又需要他们了。至于对局里面的领导而言,能让这个臭包袱变成金袋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