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力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电力强国-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清楚,不管有的没的,对面给了这样的答案,张逸夫自然也不好再多做追究,这事便这样作罢,想是袁铁志也知轻重了,只是可怜了那位背锅的同志。
  随后,丰州电厂的一众领导干部与车间主任被召集过来,赵健为了弥补之前的怠慢,此番大张旗鼓,隆隆重重给了张逸夫一个面子。
  来者不少人都在之前的事故调查中见过张逸夫,对他的印象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正是他点明了事故是设备的问题,而非人为;另一方面,也是他拆穿了苗德林的猫腻。虽然摘牌是必然的,但不少人仍对张逸夫有一种抵触情绪,只是代理厂长在此毕恭毕敬,其余人才不好发作,只得顺了厂长的意思。
  张逸夫也知道,眼下这个兴师动众的临时会议只是赵健将功补过,自己若是蹬鼻子上脸大搞排场就没意思了,毕竟在座的多数人级别并不比自己低。
  于是只是三两句介绍过后,张逸夫只留了几个人,便让大家散了。
  闹也闹过了,总该忙正事了。
  而这所谓的正事,也无非两点,其一是看看这厂子到底需要多少计算机合适,其二是为后面的煤耗工作打好基础。这两方面,张逸夫面对丰州厂众人,也并非自说自话,计算机的事情是赵文远要干的,煤耗的事情是穆志恒要干的,都跟老子没关系,老子也是来干活的,大家互相理解吧。
  丰州这边在赵健的授意下也不敢怠慢,一个个领了命,去整理数据和图表,把近半年煤耗相关的东西都收集上来,供张逸夫分析。
  随后便是“参观调研”了,张逸夫尽量加快步伐,早些完事。
  丰州这边虽是华北第一大厂,百万大厂,但在一些小地方的处理,反到没有冀北来劲。就拿此次主要考察的计算机方面来说,整个办公楼也只有三台,基本都是很久以前局里配下来的,以备不时之需。张逸夫大概看了一圈,就目前应用水平来讲,关键科室和领导配备即可,满打满算20台足矣,边走边将这个判断告知文天明,令其提早准备报告。
  赵健在一旁听着可就不乐意了。
  其一,哪个厂都希望独揽资源。
  其二,这方面的事情袁铁志早就暗示过了,要多多益善。
  于是赵健借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意思是要多来一点,再考虑一下值班室和领导家中办公的情况,怎么也得奔着50台去吧?
  张逸夫直接一口拒了,这个事你想多来,自己提报告,跟我没关系,而我要出的报告,跟你也没关系。
  决定不沾的事儿,就干脆闻也不要闻。
  赵健十分无奈,风传张逸夫是个懂事的人,怎么自己撞见的张逸夫却是如此之蛮横的呢?拿了令箭就来劲了啊!
  其实张逸夫也是不得不来劲的,先不提赵健跟袁铁志勾搭的事情,单说今后要做的煤耗之事,他不硬气一些,这帮厂子的人是不会有压力的。与冀北电厂不同,上面有牛大猛盯着,对于张逸夫来说他是慈眉善目的,可对大多数冀北人来说这个厂长毕竟是严苛的。
  为了做事,张逸夫不得不给丰州也留下这样的印象。
  接下来便是考察各个车间机组。
  张逸夫说,文天明记,赵健陪。
  综合而言,丰州的机组状况并不比冀北好多少,尤其是锅炉辅机、热力管道等方面,设备老化比较严重,为了保证生产发电量,日夜兼工,最长的停机维护时间也就半个月,象征性保养一下就继续投入生产,外加大多都是苏联的设备,磨损相对比较严重,处于该更新的阶段。
  用更新设备的方法走个捷径来降低煤耗,必然是最舒适的途径,但这是不可能达成的,用这个方法来给穆志恒交差更不可能让他满意。全国大批70年代前兴建的电厂,用的苏联设备都进入了老化阶段,还能全给更新了?电力部钱再多也不可能这么搞。穆志恒看上冀北的工程,就是因为他们用最低的成本,换取了不错的效益,若是用高成本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那谁都会做了,要你何用?
  因此,小修小补依然是大头,还是得让老的主设备扛着。
  这整整一天下来,赵健对张逸夫的态度与看法,也默默改变了许多。
  平常所谓的调研,都是转一转,问几个不疼不痒的问题,然后吃一吃喝一喝,底下人出个报告完事儿,但张逸夫不同,他真的是来调研的。一旦他投入工作,再无之前的那股架子和欠揍的劲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会亲自站在管道旁边感觉漏气的情况。
  赵健感觉,跟着张逸夫走了这一天,比自己走上一年收获还要大。
  其实并非是赵健多么傻,只是因为张逸夫刚刚做过这些事,经验实在太丰富了,面对相似的机种机况,几乎只瞄一眼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一天下来,谁都累得够呛,张逸夫婉拒了晚上吃喝娱乐的安排,只是与文天明在电厂食堂用过餐后,便匆匆回到招待所整理材料。
  看到之前还是一个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文员,现在已经看问题看得头头是道,张逸夫也是颇为满意,与此同时,又有些心疼。
  这家伙脏活儿累活儿无聊的活儿都玩命干,精力透支不起啊。
  他也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成为那种唯利是图的家伙,还有人味。
  “具体的计划不急着做,先把情况都规整起来就好,咱们这次来是做一个概念化的认识,后面要专门组织团队再来的。”张逸夫伸了个懒腰,示意文天明不要急着出报告。
  “没事儿,先做着呗,反正没事儿干。”文天明却好似乐在其中,“逸夫,我也想明白了,不可能每个厂咱们都亲力亲为,尤其是将来向全国推广的时候,咱们肯定是得传授方法,而不是帮人列计划。”
  “哦?你都想到这里了?”张逸夫倒是对文天明的管理能力小小的吃惊了一下,这傻干活儿的,竟然还总结出方法了。
  “总不能啥事儿都你想吧?”文天明傻笑道。
  “行吧,你歇会儿吧,正好咱们聊聊后面的事情。”张逸夫起身,关上了台灯,既然文天明能理解到这一步了,也好说后面的安排了。(未完待续。。)


229 接待

  二人就此躺在各自的单人床上,说起了长远计划。
  “天明,有一点你说的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前咱们在自己厂里那么干,是没办法,是图个立竿见影。后面全华北几十个电厂,全国成百上千个电厂,再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真的是一辈子都忙不过来了。”
  “是啊,所以我寻思着,总结出一套方法出来。”文天明比划着,“你看,我跟你做了这半年,都学到这么多了,电厂里专业的技术人员肯定一点就通。”
  “不错不错,这也就是领导让咱们在华北先搞的意义所在。”张逸夫赞赏道,“比如搞自动化,就先要试点,可行了安全了,再强力推广。咱们做煤耗一样,先在华北进行试验,总结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法,然后再推向全国,事半功倍。”
  文天明听得略显激动,内心总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实际上,这就是往上一个层面的管理技巧了。
  在冀北电厂,张逸夫和文天明就是最底层,由牛大猛吩咐做事,出了成绩大家分,牛大猛自然是最舒服的那个,大头的功绩都揽到了腰包里。
  而现在的张逸夫,俨然就成了牛大猛那个层次的人,把方法,把命令推广下去,下面人做好了自然有成绩,而真正居功至伟的却是运筹帷幄的那个人,当然。更居功至伟的该是穆志恒,更更居功至伟的一定是部长。
  一副颇具中国特色的办事规则,就这么铺张开来,这无疑为文天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个体系内,大家各司其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晋升或是原地踏步,全看个人品性造化。
  虽不乏名门子弟纨绔之徒混迹于其中,但即便是草根,在这幅图中也有自己晋升的空间。
  谈过了这套方法。张逸夫又道出了更深的一重设想。
  “将来摊子铺大了。利益关系复杂了,也不可能什么都咱们说的算。”张逸夫抿了抿嘴道,“你看,一个计算机调配方面的事情。袁铁志都要掺一腿。将来若是全国推广节能减耗的事情。鬼知道又会扑出来多少个袁铁志。届时别说我,有可能登门拜访你的干部、商人都会踏破门槛,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啊!”
  “我?”文天明听得有些小激动。又有些小紧张,“会求我办事?”
  “呵呵,那当然。单就一个电厂而言,做减耗工程可能没什么大油水,可放眼全国,其中的设备采购量和工程量就大的可以了,无论是热力管道、保温材料还是风机叶片,锅炉保养一类的事情,都有利益可捞。”
  文天明闻言,由激动变为悸动,连忙问道:“那咋办?这里面是不是牵扯到纪律问题了?乱死了,乱死了。”
  “所以为了不乱,要拿出一套正规的流程标准。”张逸夫就此说道,“不管是你还是我,甚至部长,都不能拍板决定用谁的不用谁的,要公开透明招标,走正规流程,用规矩把人控制死了。”
  “逸夫啊……”文天明虽然比较单纯,但还没这么单纯,“你说的这些……搞不好都是个过场吧,假如,咱们就说假如,部长真的点名要用谁家的设备,还能不用了?”
  “那肯定得用,不过得是走正规流程后采用的,将来若是有人追究找茬,也出不了乱子。”张逸夫笑道,“实际上冀北做这些事,包括采购计算机,就相当于牛厂长拍板定了。你没听出来秦勇秦司长开会时说的话有警告的意思么?只是因为有赵文远顶着,又看着穆志恒的面子,这事儿才没人追究。反正经历了这些事,我也怕了,都给我流程化,出了问题大家共同担责任,谁也别想脏我。”
  “那可是个大流程啊……”文天明叹道。
  “没错,是挺大的,但一旦摸索透了,今后受益无穷。”张逸夫最后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