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突然,砰砰,声音大作,是琵琶声,却宛如擂鼓,众人都感觉自己的心被一锤一锤,细心的人已经发现,旁边摆放的茶水或者酒水,上面不断的有一股股圆形的密集水波震动。
    这时候众人才发现,原来不止一个顾湄,在顾湄后面不远处,灯光不太透亮的地方,一群群的琵琶手坐在小凳上,竟然也正在弹奏,而且这些人弹奏起来,宛如一个音节。
    “哦!”
    此时无数人惊呼了一声,他们恍然大悟,难怪声音那么厚重,原来不是一个人在弹奏,而是一群人啊,甚至有人开始暗暗默数起来,惊讶的发现,竟然有一百个丫头在弹奏。
    但这只是那些对音律并不精通人,尤其是第三排的富商们这么以为,前面的才子和官员,此时反而更加的奇怪了。
    因为这些人比富商的文化修养更高一些,有些还很精通音律,他们听的出来,那种厚重可不是因为人多的原因,而是另有明堂。
    此时一个人抚须暗暗点头不已,他的眼睛看向了顾湄脚下的台子。
    杨潮对自己排练出来的这群丫头也很满意。
    之所以让康悔买来一百个丫头,就是为这种大场面准备的。
    南京城一般的青楼演艺,都是姑娘们单独弹唱,靠的是伎人的个人功底。
    但是杨潮觉得,这种音乐模式还是太单调,杨潮认为像交响乐那样的大型音乐,也一定能被人享受的,所以才买来这么多丫头。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四节 大曲
    不过杨潮对排演交响乐可没有什么兴趣,不过是引入这种形式而已,甚至形式都不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就发展出自己璀璨的群乐艺术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还是贵族文化,当时的贵族修养中,就少不了音律,当时贵族听的是雅乐,雅正之乐,核心是编钟这样的大型乐器。
    雅乐不但在祭祀等正式场合中表演,在宫廷中招待各国宾客也要演艺,哪一国的“乐”表演的好,甚至会让人承认这个国家地位更高。
    当时演艺雅乐最好的国家,正是文华厚重的鲁国这样的国家,是孔孟的故乡。
    慢慢发展到唐宋,宫廷音乐中雅乐慢慢退去,但是还是有大型音乐演艺的,唐朝尤其盛行秦王破阵曲这样的大型音乐。
    元明时期,这种大型音乐表演慢慢消失,大概跟蒙古的皇帝不喜欢中原的音乐,明朝的皇帝出身民间,没有音乐素养有关。
    就这样到了后世,甚至有人以为中国大型音乐已经失传了,要到日韩去寻找中国旧乐。
    其实明代大型古乐并没有完全失传,只是渐渐退出了宫廷而已。
    但是在孔府这样的千古传承下来的世家里,还是保留了一些,但大多只是祭祀的乐曲。
    而且太过厚重和严肃的雅乐,也不适合在青楼中表演,客人来这里是享受的,不是来受教育的,没人愿意在这里熏陶自己的灵魂,他们只是来放松,来欣赏的。
    所以杨潮还是希望弄一些轻松的音乐。
    当时把这种构想说出来,以为自己借用的是交响乐的概念,当即就被几个小丫头误会,尤其是其中两个聪明的姐妹,她们先是以为杨潮想要表演雅乐,说她们在教坊司里没有学,后来觉得杨潮要的不是雅乐,琢磨了一下,她们才问杨潮是不是大曲。
    杨潮问她们大曲是什么,一番解释后,杨潮才知道,大曲这种形式的音乐。
    大曲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因此也被叫做唐宋大曲,到了元代被杂剧吸收了很多。
    不过跟西方交响乐和中国雅乐那样的纯粹音乐不同,中国的大曲是要伴着歌舞表演的,她是一种大型的乐舞,也可以分开,单纯用乐器表演,形式比较灵活。
    汉代就已经很成熟的了,汉代的乐府就是专门表演这个的,因此还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乐府诗。
    到唐宋到达巅峰,伴随的是唐宋诗词也达到了巅峰,比如名曲兰陵王入阵曲(秦王破阵曲),春江花月夜等。
    经过宋末的战乱,很多大曲消失,之后元朝统治的一个世纪,大曲进一步消亡。
    到了明代,基本上很少有人听了,也很少有人懂得表演,这些教坊司的小丫头就没有接触过。
    但大曲的影子还有,比如许多流行的词牌曲牌,其实就是当年大曲中的一段,相当于一首歌的**部分,单独分出来,然后挂个牌子。
    杨潮虽然觉得可惜,但是他的音乐水准,其实并不算高。
    连这些从小练习的丫头都不如。
    在后世也不过是在比自己更不懂一律的妹子面前装个逼,要在明代的青楼乐人面前装,还差的太远了。
    杨潮根本就没有能力恢复唐宋大曲的表演,而且也没有兴趣去恢复,因为既然被淘汰了,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元明戏剧开始流行,那就是民间市场的原因。
    所以杨潮只不过是想借用大曲的形式,编排出新的艺术表演而已,杨潮始终认为,艺术领域,推陈出新也是极为重要的。
    就好像一个唱功很好的歌手,不可能靠翻唱别人的老歌成名一样,就是秦淮河的名妓,也都需要有自己独到的成名曲,否则就是不入流的。
    因此顾眉非常羡慕杨潮写给李香君的那首长诗,其实她不知道的是,那首诗并不是杨潮专门写给李香君的,而是被王潇骗着写下,然后转手送去媚香楼的。
    台上的表演继续着,一百个丫头弹了一阵后,顾眉继续开始弹。
    “胡兄,这首曲子叫做《楚汉》,你也可以叫她《十面埋伏》。”
    杨潮一边听着,一边对旁边的胡全解释着,他知道胡全不通音律。
    十面埋伏的琵琶曲在后世极为有名,但在明代还不叫《十面埋伏》,而是叫做《楚汉》。
    这首曲子,用琵琶演奏最为合适,能够将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
    一把琵琶,用这首曲子,竟然可以表演出千军万马的架势。
    后世要表演出气势恢宏的音乐,一般都是需要交响乐这种形式的组合音乐的。
    所以杨潮选择这首十面埋伏做为开幕曲,其实相当合适,尤其还有一百人帮顾湄伴奏,外加台子下面杨潮精心设计的机关,更是能表现出一种气势。
    “杨兄。”
    胡全应了一声。
    杨潮嗯了下,继续欣赏。
    心中已经在开始准备,如何继续发扬,这一百个丫头,容貌都是一般,功底倒是不错,所以给人伴奏很合适,但是杨潮不仅仅是想让她们帮顾湄这样的名妓伴奏。
    杨潮对大曲的另一种形式,乐舞结合也非常感兴趣,如果有乐人伴奏,表演戏剧的话,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只是时间上,杨潮还没有来得及排练,因为金钗楼里没有自己的名角,名角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培养,所以就不可能排练,毕竟请顾湄这样的名妓来表演一天可以,如果请他们在金钗楼中跟着排练,以她们的地位,根本不可能答应。
    甚至还会以为是对她们的侮辱。
    所以杨潮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诱人的打算。
    只是这让杨潮觉得,金钗楼还是要有自己的名妓镇楼,否则容易受制于人。
    当然,把金钗楼打造成一个品牌,打造成一个平台的计划,杨潮并没有动摇。
    “杨兄。许仲孝进京了!”
    这时,胡全终于说了出来,杨潮叮嘱他帮忙盯着许仲孝,胡全也知道许仲孝害过杨家,因此一直关注着,这次得到了许仲孝去北京的消息,本来第一时间就想告诉杨潮的,可是那日突然感觉自己跟杨潮的距离有些远,失神之下竟然把什么都忘记了。
    ————————————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五节 你也怕我
    今天杨潮请自己来金钗楼,他就又想了起来,心中不由担忧是不是耽误了杨潮的大事,毕竟这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
    因此有些犹豫,但总是要说出来的。
    “啊,什么?”
    可是没想到杨潮并没有听清楚,第一是因为乐曲声太大,第二则是杨潮没有留意。
    不过杨潮终于转过头来了:“胡兄,你说什么?”
    胡全说道:“几天前许仲孝去北京了。”
    杨潮一愣:“他去北京了?”
    杨潮让胡全帮忙盯着,如果有意外,就让胡全找自己,但是胡全很少找自己,因为许仲孝自从出了江宁县的大牢后,就一直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可是没想到竟然突然进京了。
    他进京去干什么。
    杨潮之所以让朋友帮忙盯着,就是大新许仲孝玩什么猫腻,会暗中对付自己。
    换做杨潮自己,如果被人害的进了大牢,险些发配充军,那么出来后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杨潮相信许仲孝也是这样的人,相信许仲孝肯定无时无刻不想着报复自己。
    可他去北京干什么?
    看到杨潮深思的样子,胡全突然有点紧张,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杨潮受到损失。
    “杨兄,没有关系吧?”
    胡全担忧的问道。
    杨潮道:“没关系啊?能有什么关系!”
    其实胡全以为自己耽误了杨潮的大事,而杨潮以为胡全是问许仲孝进京有什么影响。
    胡全当然没有耽误杨潮的事,但许仲孝进京却不可能没有影响,只是杨潮不想让朋友担心而已。
    胡全听后,脸上轻松下来,叹道:“没关系就好。”
    此时台上的曲子已经停了,台下的观众一个个都坐直了身体,当然主要是前两排的官员和文人,后面的富商则只有几个人听懂了,大多数都很迷茫,只是来凑热闹的。
    中国文化说到底,还是一种文人文化,所以文人因此为自豪,也以此来鄙视其他阶层。
    这一曲《十面埋伏》有一百人伴奏,别说伴奏了,就单单是一百个人表演,就足以让这首本来就很有气势的曲子,气势更胜三分,在加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