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固然对袁绍颇有怨念,却也明白袁绍是袁氏最重视的嫡子之一。这个“婢生子”若是惹下什么泼天大祸,整个袁氏家族,是一定会被他给牵连到的。如果有某一件袁绍惹出来的祸事,是连袁绍自己都无法解决的,普天之下。那就只有叔父袁隗,才能帮助袁绍化解危险。
    听到袁术的提醒,袁绍很开心的对着袁术笑了笑,却被袁术立刻还以一个后脑勺。不过,袁绍对此并不在意。虽然每次见面,袁术都要对着袁绍冷嘲热讽几句才肯干休。可是这次遇到如此重要的大事,袁术的立场还是相当坚定的与袁绍站到一边。
    这还真是应了一句老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匆匆走出宫门。袁绍前进的方向,正是刚才袁术所说的太傅府。其实。就算没有袁术的那句话,袁绍也必然会去寻找袁隗。因为叔父袁隗便是在何顒的判断中,可以帮助袁绍一伙,钉死杀害大将军凶手为阉竖的唯一之人。
    太傅袁隗,这个人在后世的三国迷里,也是属于那种路人甲的角色。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大约就是《三国演义》里,由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结果被董卓满门抄斩泄愤的那位。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这位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朝廷大佬。在整个大汉官僚体系中的影响力,甚至还在大将军何进之上!
    袁绍身为党人公推的魁首,宦官们对他多有猜忌。据说中常侍赵忠曾经半公开的对一群小黄门中黄门说过:“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权倾朝野的宦官居然这样看待袁绍,袁绍却依然称得上是官运亨通。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袁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历任官职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反倒是他呼朋唤友、眠花宿柳,以至于好勇斗狠的名声在雒阳城内广为流传。这样一个乏善可呈的人,却能够在十多年里一直步步高升,直做到“虎贲中郎将”这种只略微低于九卿的大官。
    为什么?
    ——他的叔父是袁隗。
    还有袁基,这位的能力毫不出众,性子也软弱。朝中重臣评价到他时,只能用“身长俊朗,温文尔雅”来形容,相当于后世“你是个老实人”的说法。但是,这位堪称庸庸碌碌的角色,一按部就班的一路升迁,现在已经升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
    为什么?
    ——他的父亲是袁隗。
    数月前,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一役中,以大将军未经允许,就披甲带剑上朝为理由,出面阻止何进一行人的尚书卢植,为什么最后放弃了阻拦?
    ——因为袁隗的一句话。
    一月前,前将军董卓为什么会突然打着大将军的旗号,大张旗鼓的向雒阳进军?
    ——因为袁绍假冒了袁隗的书信,要求董卓这么做。
    事到如今,大将军身死,其部属正在大肆追杀宫廷里的宦官。整个朝廷将要面临一片狼藉的局面。谁有能力将这个烂摊子收拾完毕,让朝廷重新恢复正常呢?
    ——只有太傅袁隗!(未完待续。。)
    ps:  ps:多谢“风飘衣”书友的打赏!



第52节 内廷见尚书
    在完成了自己“连环计”的实施以后,袁绍出宫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请教叔父袁隗。
    但是,袁绍并没有在太傅府见到袁隗。因为,太傅袁隗一得到袁术派出的心腹侍从通报,立刻就从府中出门,极为罕见的骑上马背,带着一票能召集到的手下,直奔袁术所说的那处宫门。于是,袁绍与袁隗两叔侄,成功的在半路上汇合了。
    一看见叔父,袁绍就能感受到叔父眼中透露出来的凛冽目光。被这样的目光一刺,袁绍心里就忍不住重重一跳。他还是第一次看见,一向和气的叔父,眼中放出这样的光芒。
    “说!怎么回事?”
    袁隗将袁绍带到路旁树荫下,屏退左右,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严厉的询问袁绍。
    在叔父面前,袁绍不必\不能\不敢撒谎,快速的将整个事件策划过程,简单的介绍了一通。袁隗听完他的讲解,眼睛半闭起来,从牙根里幽幽的冒出一句:
    “做得好大事啊……”
    “叔父这样说,侄儿惶恐……”
    “你惶恐?你会惶恐?能够做出这样的大事,你还会惶恐?”
    就算是向来以镇定自若著称的太傅袁隗,这一刻也是大为光火。
    “朝廷权位最高的大将军,你……说杀就杀了?”
    尽管满肚皮的怒火,袁隗在说到后半句话的时候,依然将声音压制到极低,深怕被旁人听到。
    “你知不知道,目前的大汉,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定,是修养生息!”
    袁隗有满肚子的话语想要倾述。但是。一想到向来被当成袁氏骄傲的这个侄子,居然处心积虑的给他闯出如此巨大的祸端,现任太傅的嗓子眼,就像是被什么给堵住了。
    “当前的局势,如何处置,还要叔父多费心啊!”
    面对叔父的怒火。袁绍虽然有些心悸,脸上却毫不显示心虚之意。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没用了。袁隗也不是一个放不下的人。他强行回复了心情,表面上平心静气的说道:
    “如今之计,是想法子杀光宦官,控制住太后的嘴。还有……”
    说到这里,袁隗突然住嘴不提。他瞪了一眼袁绍,犹有余怒的呵斥道:
    “还不去发动西园军,围攻宫城。尽诛宦官呢!还在这里等着别人揭穿你吗?”
    得到了袁隗的明确指示,袁绍并不立刻行动,而是深施了一礼,恭谨的问道:
    “那叔父现在意欲何往?”
    “意欲何往?”
    袁隗眯起眼睛,冷冷的说道:
    “去尚书台,找卢子干!”
    卢子干,大名卢植,是刘备和公孙瓒等人的老师。他曾经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时。被朝廷拜为北中郎将,统兵征讨冀州黄巾军张角部。后来。由于宦官左丰在汉灵帝刘宏面前进献谗言,卢植被下狱押解回京。
    幸好皇甫嵩在剿灭冀州黄巾以后,上表为卢植请功,卢植这才得脱牢狱之灾,并在汝南袁氏的暗中相助下,一举翻身成为尚书令。
    从秩比二千石的北中郎将到秩千石的尚书令。表面上看,卢植的官位下降了不少。其实,单以在朝政中的作用来比较,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尚书本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的机构之一,与尚方同列。自汉成帝时。开始朝着皇帝直辖办公机构演化。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他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虽然尚书令不过是秩千石的禄位,却是位卑权重的典型。尚书令领导的尚书台,是中朝最重要的机构。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卢植能够在这个要紧的位置上一干四、五年,其才干是毋庸置疑的。更兼此人性情刚直,却又在上次被宦官诬陷下狱以后,学到了基本的自保技巧,做事有原则却不过火。
    如此一来,凭借着卢植自身在朝野中的巨大声望,无论是宦官当政,还是大将军当政,都对此人甚为倚重。
    当天,卢植正像往常一样,按时到达尚书台,处理天下的各种繁杂事务。
    话说尚书台虽然选址在皇宫中,毕竟不能像宦官那样,在宫中可以避嫌。所以,尚书台所在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偏远,紧靠着一座宫门旁的墙根。
    这个位置,既有利于与外朝联系,接收大汉各地的奏折、上表,又可以最好的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唯一的不利之处,就是此处地势低卑,夏天酷热,冬天严寒,办公条件算不上舒适。
    卢植接连处理了一个时辰的朝中公事,感到手腕有些发麻,正准备休息一下,吃些寒瓜【西瓜别称】解解暑。这时,从宫中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面对两位不速之客,卢植虽然身为尚书令,也不可不客客气气的。这两位来客,却是十常侍中的张让和段珪。他们手持诏令,急匆匆的找到卢植,开口就是催促:
    “卢尚书,这是天子诏令,赶快起草诏书,咱们被天子催的急呢!”
    “是啊,请起草!”
    张让和段珪一边说着催促的话,一边亲自动手,一个为卢植磨墨,一个为卢植铺纸。这份殷勤的架势,让平时与两人打过不少交道的卢植,感觉很不对劲。
    不过,起草天子诏令,让天子的意图变成朝廷的正式公文,本来就是尚书的分内工作。卢植狐疑的接过张让手中的诏令,仔细一看,立刻就看出了不对劲。
    这份诏令,居然是任命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樊陵表字德云,是大汉安帝、顺帝时期的《易》学大师、著名隐士樊英先生之孙。与先祖樊英不同,樊陵却颇为热衷于仕途,先后担任过“京兆尹”、“永乐少府”等高官,皆有政绩。
    特别是担任京兆尹期间,樊陵在京兆阳陵县修建了泾河渠,惠及数万当地百姓,也让士人们多有赞誉。这条渠被后人称为“樊公渠”。名士蔡邕在看到这个工程后,写下了《樊惠渠歌》,以示欣赏。
    当然,樊陵后来干了一件事情,让他在士人中的声誉下降了不少。那就是:从天子刘宏和宦官的手里花钱买官,代替了曹操父亲曹嵩担任了太尉一职。只可惜,这个花费一千万钱买来的官儿,仅仅当了一个月,便因为天灾而被罢免。
    许相的出身更是不凡,乃是汝南平舆许氏一族。祖父许敬,父亲许训,还有他自己,都担任过“三公”。因“月旦评”而驰名的许劭、许靖兄弟,也是许相的同族。
    不过,许相和他父亲,都是以“谄事宦官”以得以成为“三公”,并且封侯的,在士人中的风评甚差。就连同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