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烈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秋烈焰-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幼稚阶段,极其缺乏作战经验,所以才使战斗一再遭到挫折,所以大家不用灰心。只要我们保留住革命的火种,就不怕没有星火燎原的时机……”
  毛泽东的说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家一听毛泽东分析得完全在理,也纷纷表示赞成。那些原来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被毛泽东说服了。


  只有苏先骏看来还是不大同意,但见众人都支持毛泽东的这一主张,也就没再开口表示反对。但他似乎憋了一肚子气,脸涨得彤红,低头沉思着什么。
  毛泽东见没有人再表示反对,便说道:“既然大家不反对,那么明天一早,部队就走小路,争取尽快与一团会合!”
  会议一开完,毛泽东便立即以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写了一封短信,让卢德铭派来的通讯员火速赶往一团,要卢德铭率部立即由修水的台庄走捷径赶来汇合。
  当天晚上,毛泽东又派人送信到长沙,向湖南省委报告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平、浏受挫的情况,建议湖南省委立即停止省城暴动。
  这一晚,毛泽东在陈锡虞家彻夜忙碌,根本无法睡觉。自从“马日事变”发生后,他已经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以后困扰他终生的睡觉难这一大问题,就从这时开始形成……
  此时,部队的损失让毛泽东感到痛心疾首,不能不使他重新思考前一段中央和自己对形势的看法。
  从沈家大屋省委会议,到安源军事会议,整个暴动计划都已相当周密了。三个团的兵力,也颇具实力,其中既有农军主力,也有军事武装,攻打几个小县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原计划三路大军得手后,立即会攻长沙。没料到出师仅四五天,起义军就遭如此败绩。
  经过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是坚信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的,政权上的成功是非靠军事手段不可的。所以在“八七”会议后他一再提出的要求,便是请中央给他派一两个团的兵力。而当他从长沙急急赶到安源时发现,竟有三个团的兵力可供掌握时,那时真是欢欣鼓舞。
  有兵有枪,何愁无所作为!但是,几乎就在转瞬之间,形势突然大变,农民暴动没有起来,工农武装的战斗力又不强,唯一的一个团的正规军也吃了败仗。这样,原有的计划全部落空,目前只有顺应形势变化,想法保存实力才是出路。
  脑海中忽然涌出两年前写过的一句词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是他站立湘江边,望着湘江的碧水,望着岳麓山的红枫,还有天空的雄鹰和水底的游鱼,一时诗兴大发,激昂慷慨之时吟出来的诗句。
  ——岳麓山的枫叶又该红了吧?
  ——开慧和三个孩子此刻可睡得安宁?
  ……现在,同样是秋天,同样心情有些抑郁,他不是站在湘江边,而是在秋天的深夜,兵败东门后,站立在浏阳的上坪。现在他心中却吟不出诗来,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起义队伍向何处去?
  
第十章  血战东门(14)
又一个不眠之夜。
  毛泽东住的那间农家小屋里,一盏昏黄的油灯,直到天亮时才熄灭。
  曙光从农家的窗户洒进来,他那深邃的目光,久久凝视着军事地图上一个小小圆点:文家市。
  一个关系到起义队伍生死存亡的决定,终于在他脑海中确立:只能放弃攻打长沙!起义队伍往浏阳文家市集结……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1)
一、
  秋收起义部队三个团,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正从各自的驻地,沿着不同的路线,向同一处地方汇合……
  尽管一夜未能休息,到了9月15日早上,毛泽东仍率领三团迅速离开了上坪,沿着山势高峻的大围山,翻山越岭,向东南开进。
  部队很快又进入江西省铜鼓县境内。
  回想五天前,部队正是从这里高举义旗出发,现在却只好再退回这里。
  当日黄昏,部队到达铜鼓排埠镇。毛泽东见天色已晚,便命令部队就地休息。为了不惊扰老百姓,部队在万寿宫外打地铺休息了一夜。
  9月16日,这支只剩400余人的部队又在排埠休整了一天,仍然未见一团前来会合。
  考虑到在排埠停留久了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毛泽东遂决定,如果次日一团还未赶来汇合,三团便先行前往湖南浏阳县境内的文家市。


  当天,毛泽东等待一团非常焦急,又派人向卢德铭那里发出一封命令:“为何久久不来?真是误事不小。务必于明日上午前赶到排埠。前敌委员会毛令”。
  其实,这时一团已经出发向西北赶路,因路途遥远,在16日,依然未能到达排埠。
  17日晨,毛泽东命令部队开拔。在动身前,又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写了一封密信,令一团火速赶到文家市集结。
  原来,在修水县台庄经过两天的休整后,一团负责指挥的师长余洒度对上次失利感到不甘心,执意要再次攻打长寿街,夺取平江。可是卢德铭反对他的意见,经过争论,毕竟卢德铭的威望高,又是总指挥,大家听从卢德铭的意见,余洒度也只好同意。
  于是,一团部队顺着湘赣边界的小路,一直向西走。
  在路上,正好遇见交通员送来急件。
  卢德铭、余洒度将毛泽东用明矾写的密信放在水中看过后,就根据指示将部队带往排埠。
  到了排埠,却没有见到工农革命军的人影,便派人四处打听。
  当地的老乡见到一帮荷枪实弹的官兵,显得有些警惕,不愿回答问话。
  “我们是工农革命军,和他们是一个部队的,在打仗时我们打散了,现在正急着要找他们。”一团的官兵解释道。
  看到老百姓还是很疑惑,只好指着脖子上的红布带说:
  “老乡,你看,我们都带着这红色的识别带,你一定记得他们也带着这种红带子吧!”
  接着,又指着自己队伍里的旗子说:
  “你看,我们的军旗也是一样的吧!上面都是镰刀斧头,这代表着我们工农起来革命了。”
  听到这话,当地老百姓才回答说,昨天上午那支队伍在万寿宫召开大会,公审恶霸,今天一早,刚刚欢送队伍离开这里。有的老乡还指明了三团离开时的去向。
  卢德铭和余洒度,立即命令部队追赶而去。
  这时,毛泽东率领三团正从排埠出发,在进入浏阳双坑后,击退了浏阳西乡张梅村部的阻截,于当日中午到达浏阳县东面的孙家塅。这时,后卫突然报告说:“有一支穿灰军装的队伍在后面赶上来了!”
  由于前几天吃过遭突然袭击的亏,三团的干部已变得非常敏感,马上布置战斗。
  待接近一看,来的人扎着红领带,队伍里还有红旗——原来是一团的队伍!值此危急时刻,见到友军,大家都欢呼起来。
  毛泽东一见吃了败仗的起义一团,依然建制完整,斗志昂扬,还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真是喜出望外。他不禁暗暗赞叹:“卢德铭,了不起啊,是能打仗的帅才,果然名不虚传!好啊,好啊!……”
  起义部队的两个团,终于在浏阳县这个偏僻的小村孙家塅相遇。
  一团的到来,使整个秋收起义部队受到了鼓舞,大家的情绪又开始好起来。
  两支起义军主力会合,算是一件大事情。
  二、
  过去作为一团前身的武昌国府警卫团,与毛泽东办的中央农###动讲习所同在一座城内,不过团队成立时已经是风云紧急,没有能请那位有名的“湖南农王”到团里来过,所以这个团的官兵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毛泽东。只是何长工、杨立三等几个人过去在湖南受过毛泽东领导,还比较熟悉。
  
第十一章  会师文家市(2)
9月17日这天中午,陈士榘正在村头当班值星。他当时刚刚以湖北荆门县工农积极分子、共青团员身份加入警卫团不久,还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陈士榘看见从远处走来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高身材、头蓄长发、身穿蓝布长衫的先生。虽然他头发蓬乱,走路时,脚还有些跛,但英俊而疲惫的脸上,一双大眼睛却特别有神。
  他走过来向陈士榘问道:“小同志,你值星吗?”

()好看的txt电子书
  “是的,”陈士榘警惕地回答道。
  “你叫什么名子?’’
  “我叫陈士榘。”
  “我叫毛泽东,我有急事找卢德铭他们。”
  一听来人说自己是毛泽东,陈士榘立即以审视的目光上下仔细地打量着他。
  看到陈士榘这副神色,毛泽东笑着说:“小同志,你现在值星,不能离岗,你找一个同志来,我们一起去见卢总指挥好吗?”
  陈士榘虽然不认识毛泽东,但是,毛泽东的名字还是知道的。现在眼前这个人亲切的笑容,谦和的话语,使他初步断定,他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
  于是,当即引他去见卢总指挥。
  在路上,正巧碰上三营的杨立三。
  杨立三一见毛泽东,立即惊喜地迎上前去说道:
  “毛委员,我们可把你盼来了,卢总指挥他们正等着你哩!”
  他并回头轻声地对陈士榘说:“他就是毛泽东,中央派来的前委书记毛委员呢!”
  一听真是毛委员,陈士榘立即高兴地上前,给毛泽东敬了个军礼。
  “小同志,你的任务完成了,赶紧回去值星吧!,”毛泽东笑着说道。
  “是!”陈士榘一蹦一跳地跑了回去。
  毛泽东等人便在杨立三带领下,来到了一所小学。
  在学校简陋的教室里,前委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人终于聚在了一起。
  暴动开始前和开始时,这些领导者并未见面相聚,只是靠交通员沟通联系并布置行动,在此失败之际他们在此见面,当然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这时,只有二团仍然杳无音讯,情况不明。大家在兴奋之余,不免又深感担忧。
  其后的一天时间里,一团和三团一边在孙家塅休整,一边等候二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