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的话,除非法国进行总动员(总动员的代价是很大的,在德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除非是生死存亡的关头,英法都是不可能进行总动员的。),否则他们是决计无力再向印度支那增兵了,甚至有很大的可能会从亚洲抽回兵力,毕竟北非殖民地对于法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印度支那,而中国解放军只是对付目前中南半岛的那些敌军,那是绝对没问题的。而等到法国灭了克里姆,那时德国人怎么也该动手了吧?
  救人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必须保证将人活着带出来,不过克里姆被囚禁已经过了十几年,留尼汪岛的守军估计都换了不知几茬,现在的搞不好都不知道被囚之人当年的威名和事迹,加之这么多年都没有出事,法国人多少会有些松懈,所以营救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不过胡卫东最大的信心之源,还是中国解放军特种部队。由于训练时间的持续增加和筛选基数的飞速扩大。如今的中国特种兵远比当初更加精锐,对于特种作战的理解也远非当初可比,而且为了此次行动的成功,一些目前还只是试验型号的武器装备也提前投入了使用。。。。。。
  与德国合作试制出的第一艘水滴形验证潜艇光荣地承担起了这次任务中输送人员的重任。撤去全部的非必要载重、将其换成燃油与生活必需品之后。这艘原本只是用于技术验证的潜艇拥有了匪夷所思的续航能力。它可以在中途没有获得任何补给的前提下连续航行两个月以上,航程超过2万海里(历史上德国所造的21型水滴形潜艇的航程超过15000海里,而且上面可都是带满了武器的。)。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圈,这就使得潜艇可以在留尼汪岛救出克里姆后将其一口气直接送到摩洛哥。。。。。。
  不过,由于潜艇即使去掉武器之后,乘员依然最多只能搭载80人(主要是人要吃喝拉撒的,两个月消耗的淡水、食物远比一次战斗所需枪支弹药的重量大得多。),为了确保能够对付得了留尼汪岛上的守军,胡卫东决定兵分两路,先派一部分特战队员伪装成平民搭乘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商船以“旅游”(留尼汪岛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为名前往留尼汪岛潜伏下来,同时负责突袭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侦察敌情之类,特别是得先要搞清楚克里姆到底被关在哪里。而当潜艇来到留尼汪岛、双方碰头之后,他们就可以从潜艇上领取武器弹药,然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即使是水下航行速度更快的水滴形潜艇,也是水上航行更加节省燃料(水下航行得靠电能,而电能是靠柴油机发电充进蓄电池组的,效率肯定不如直接使用柴油机来驱动更高。),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这艘潜艇肯定都是要浮在海面上的,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特别是英法的舰船或者飞机发现,胡卫东特别给潜艇加装了内置的警戒雷达,当其浮出水面后就将雷达天线升起进行警戒,这个年头没有能够超视距攻击的导弹、飞机速度又慢,有了这个就足以确保潜艇发现危险后能够及时下沉潜航进行规避。而这款雷达也确实好用,潜艇一路上无惊无险,平安地开到了留尼汪岛。。。。。。
  克里姆虽然连续十多年来一直遭到软禁,但是法国人为了安抚摩洛哥的人民,并没有对他过度苛待,甚至克里姆平时还有法文报纸可看,好吧,这其实是法国人欺负他看不懂法文,但谁知道克里姆居然硬是靠着一本字典和与看押他的法军士兵交谈,将法语和法文掌握到了精通的程度,他也由此掌握了第四门语言,除此之外他还想尽办法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浑然不管自己可能永远也出不去的无望未来,到了1940年的时候,克里姆已经成为了一位掌握5门语言(英语也精通了)、并且学识渊博的长者。。。。。。
  注1:叹息的是摩洛哥先天不足,人口不足、国土狭长、近欧临海,这些都是对西方殖民极为有利而对起义军极其不利的,加之当时又刚好是一战结束之后,法国有余力腾出来解决此事。即使是伟人自己,如果面对相同的条件,恐怕也很难带领全国人民赢得独立和解放。
  注2:由于胡卫东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军比历史上强了许多,主要是价廉物美的司登式冲锋枪对于普遍缺乏训练的共和军士兵帮助极大,而国民军老兵较多的优势因而大打折扣,加之德国与中国秘密合作占用了大量资源,使得他们对于国民军的援助力度与历史上不能相比,因而西班牙内战双方的实力更加均衡,内战也因此持续到今,这无疑给西班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对于胡卫东的海外布局,却是大大有利的。。。。。。(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三章 西南军区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令看押克里姆的法军官兵都为之动容,心生敬意的他们在不违背军法的前提下,开始尽可能地满足克里姆的要求,但这却恰恰方便了中国特种兵们的行动。。。。。。
  “来自东方古国的战友(指反殖民的立场),摩洛哥人民将永远不忘你们的恩情。”,克里姆被救出并得知自己将被送回故乡之后,激动地对特种兵们致谢道,而胡卫东请人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一封信更是给他回国之后的反殖民斗争以很大的帮助。。。。。。
  胡卫东在信中一方面赞扬了克里姆昔日领导摩洛哥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教训向其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实当时的胡卫东并纯粹只是想让克里姆帮中国多绊住法国几天,但克里姆后来取得的成功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克里姆的奋斗姑且不谈,胡卫东也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受命调任新建立的西南局(负责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省。)第一书记和西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他立刻草拟了一份点将的名单,特别要求将马仲英的装甲骑兵师调到西南军区,因为西南多山的地形固然对于装甲部队有很大的限制,但敌人也往往会因此疏于防范,用好了反而可以收到奇效,就像当初在朝鲜半岛那样。至于空军,就更是多多益善了。不过考虑到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北部复杂的地形,为了避免事故太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老鸟飞行员和较为新式的飞机才获得了参战的机会。
  而西南军区原有的两百万(不仅仅包括前线部队)大军却反而被他裁去了整整一百万,一方面是为了减小后勤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快西南新解放区土改、剿匪与民兵体系建设的速度,只要后方稳定了,胡卫东自信靠着一百万精兵就足以对付中南半岛的敌人,只要英法没有继续增兵。
  此外,在潜意识里,胡卫东削减受其指挥的兵力。也未免没有中国自古以来大将带兵在外时都有的顾忌。事实上。胡卫东至今都不清楚,为何之前一段时间中央将他冷藏,现在又不断地给他大权,让他放手大干。不过即使想不明白。他也不会因为个人的考虑而不敢承担重任。而直到多年以后。胡卫东才终于明白,伟人当初的冷藏,是为了保护他。这一年来破格重用、拼命让他立功,同样是为了保护他。。。。。。
  在备战期间,胡卫东还积极发挥他军工方面的长处,对一些作战兵器进行了虽然简易但却可以大大有利于战斗或者后勤的改进,比如斯图卡的两边机翼上都被他改了一个保型舱,飞行时可以将起落架收在里面以减小阻力,这样能让斯图卡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加快10%左右,同时还能顺便装一门大口径航炮(两翼就是两门),增强对地攻击能力,反正斯图卡轰炸机的机翼非常坚固,挖两个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历史上德国人在陆上补给线不畅的时候,还经常用机翼内的空间运东西,足以看出斯图卡的机翼有多么坚固。。。。。。)。
  这一改进得到了斯图卡轰炸机生产商容克公司的高度赞誉,并且也在德国自己的斯图卡轰炸机上面进行了类似的改装,但德国人做得更加细致,保型舱上不仅可以加装航炮(毕竟这种改装只有对地攻击时有用,而且目标还只能是野外缺乏掩蔽的部队。),也可以改装成附加的油箱以进一步提高续航力,德国空军估计这些改进可以令斯图卡轰炸机的实际作战效能提高15%…20%。。。。。。
  此外,各种适应雨林作战的小装备,以及雨林地区必备的清凉油等特殊物资也都开始大量囤积,到1940年底的时候,中国不但防守国土绰绰有余,即便大举反攻,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了。胡卫东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则是因为这一年里,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首先,是在条件相对有利的前提下与日本成功议和,瓦解了美国希望利用中日之争而渔翁得利的阴谋;然后,是中国自清末以来终于再次实现了国内的统一,并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伟人在首都洛阳胜利广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胡卫东“创作”的《歌唱祖国》被选定为新中国的国歌(国旗国徽与历史上一致)则更是说明了如今中国领导层的空前自信,这与《义勇军进行曲》中透出的强烈危机感完全不同。。。。。。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环境的不同,历史上新中国建立时,两极格局已经形成,而那时的中国百废俱兴,无论是美苏当中的哪一个都不是中国可以独力对抗的,加之老蒋逃到了台湾,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陆的攻击,特务、土匪、空袭等种种手段层出不穷,中国国内外危机四伏;而如今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并有很大可能利用这次机会分一杯羹,情况自然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身的实力不一样,由于胡卫东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如今的中国国力已然不弱,以主要工业品的产量而论,接近于历史上1957年新中国的水平,而若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而论,则相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