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分校官,有:王念孙、谢登隽。
绘图分校官,有:门应兆。
督催官,有:祥庆、董椿、楚维宁。
翰林院收掌官,有:安盛额、文英、富廉、舒明阿、白瑛、英玺德、荣安、明福、博良、恒敬、那善、长亮、经德、庆明、盛文、张纯贤、福智、承露、赵志异、马蓁。
缮书处收掌官,有:田起莘、吴应霞、史国华。
武英殿收掌官,有:阿克敦、敷注礼、德光、广传、陆达宪、海宁、准捷保、伊昌阿、海福、德明、福庆、永清、惠保、八十。
监造官,有:刘淳、绍言,伊灵阿。
以上,具名者为370人。
在总纂官和分纂官带领的纂修官中,有名儒王念孙、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纲、朱筠、金榜、姚鼐、戴震、卢文?、帅承瀛、赵文楷、汪守如等。其中,赵文楷为帅承瀛殿试同科状元,汪守如为帅承瀛会试同科会元。
在《四库全书》诸多纂修官中,实际负责编纂的总纂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刑部郎中陆锡熊、太常寺少卿孙士毅三人。
公纂修官:戴震主“经”部,邵晋涵主“史”部,周永年主“子”部,纪昀主“集”部。
帅承瀛,此时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他除担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外,还任三通馆纂修官。
三通馆,承担各省采集和内廷提调典籍与总纂官之间的衔接工作。其顶头上司为纪昀。这项工作,既繁又杂,既细又巨,每书都要过目,阅览、分类、删削、草目、摘要、初拟等。帅承瀛承担这项工作,是《四库全书》的基底与支柱。乾隆帝曾在诏谕中曰:“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关重大、冗繁、巨酷,无慧敏、博学、宏词之人,不能胜任者也。”
此任曾作多方面选举,最后点定帅承瀛。认为只有帅承瀛方能胜任。
于是,帅承瀛承担了此职。
《四库全书》的整个编纂工作,包括选书编目、校勘文字、辑补残缺、订正讹误、抄录缮写、装订成卷等十数道工序,还要剔除邪?不雅之言,改正辱污本朝之语,抽毁反满隐晦之作,厘定简第卷序之列,辨明作者时代之实,察准版本流传之途,撰写简明提要之章。凡此种种。
其书来源,为内廷、翰林院所藏之书,各省奉诏上调之书。同时,自《永乐大典》中选取收入388种,凡4926卷。
尚有《奉天录》、《九国志》等,已供选取部分。
历时十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1年)七月十九日完成《四库全书》第一部,凡6144函,36078册。此后六年,相继完成另外六部,计七部,共172726册书。
这七部《四库全书》,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圆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江苏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浙江杭州圣因寺文澜阁。此七阁,前四阁称北四阁,后三阁称南三阁。
此外,另抄副本一部存翰林院,凡八部。
前此,乾隆皇帝念自己年事已高,唯恐看不到全书,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抄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各为473种,19931卷,藏于宫内擒藻堂和京郊长春园味腴书屋。
另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为纪昀编纂。其中,《全库全书总目》,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古籍解题书目。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其中,“经”部含: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四书、乐、小学十类,附子目九;“史”部含:正史、编年、纪事、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卷,附子目二十六;“子”部含: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评话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集”部含:楚辞、别集、总集、评集、词曲五类,附子目五。每部类前,有总叙、大叙;子目后,附按语、阐明思想渊源、学术流派、分类立目原由。著录选入《四库全书》者,3461种,79309卷,到《四库全书》未收书6793种,93551卷。凡10249种。其提要文中,介绍作者生平,内容大旨,著述大观,考辨文字,增删补改,简帙分合,该书得失,版本评介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以为《四库全书总目》卷帙浩繁,不便检查,命纪昀别编此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告竣。本书仅收《四库全书总目》中的3400余种,提要从简,只记述卷数、作者姓名、主要内容。后流于民间,被广为用之。
《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了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献典籍,尤详于元前,最于明季。
四库全书馆的总纂之所,设在圆明圆内新建的文源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位总纂官即在这里主持工作。
其他各处,包括提调、总校、缮书、监催等,分别设在翰林院和武英殿开展工作。
总阅处,由于与总纂处关系极为密切,为承上启下的中轴,故亦设在圆明园文源阁。作为三通馆纂修官的帅承瀛,自然也是工作在这里。
圆明圆距城内二十余里。
纪昀为抓紧工作,节省时间,在圆明圆附近的海淀购下一处房舍。这就是其所称的槐西寓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所称的“槐西老屋”,即此也。
帅承瀛同样为紧凑时间,尽快编纂,亦在海淀购下一处房舍。他的房舍,为纪昀的东邻,即“槐西老屋”的东侧,故称之为“槐东故舍”。
纪昀携小妾明*住“槐西老屋”,有丫环顾玉台侍候。帅承瀛携小妾赵茹倩住“槐东故舍”,有侍女赵茹傧侍候。
帅承瀛自任三通馆纂修官以来,工作实在勤勉,早起晚睡,禀灯执火,忙个不休。工作效率也极高。几乎是日竣一书,或二书,或多书。他不仅将所选古籍逐章逐句细细通读,还要写出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版本镌刻、渊源流传、章句校点、勘误正?、简明评介,以及删削厘定、剔除那些不合时政之作,以实现“称朕意焉”,使所收书籍益加合乎要求。他的书法又好。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早在寻阳时,就有“寻阳第一书家”之称,并被载入《皇清书史》。他所呈送的文稿,均用蝇头小楷抄就,隽秀端雅,尤令人称颂。他的顶头上司纪昀又是个识才、惜才、重才之士。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北献县崔尔庄人。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生,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卒,享年82岁。他少年即颖异。24岁领顺天府乡试解额,31岁领二甲四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福建督学、御前侍读学士、贵州都匀知府(未到任)、紫禁城骑马、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其间,坐泄机事,谪戌乌鲁木齐。三年后召还,复官,总纂《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馆先后十三年,校订整理;每书作一提要,冠诸简首。又诏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评论亦精审,其叙述亦豁达,堪称大手笔。他的毕生精力,几全部倾注于此,所以其他著作显得少些。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编排秘籍事至奉天,余暇乃追录见闻,作稗说六卷,即《滦阳消夏录》;越二年,作《如是我闻》;次年,又作《槐西杂志》;次年,又作《姑妄听之》;嘉庆三年(1798年),复至奉天,又成《滦阳续录》。卒前管国子监,终于位,谥号“文达”。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七种。《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的门人盛时彦,集《滦阳消夏录》等六卷书合刊后的名字。纪氏的作风,幽远闳博。他平生贯澈儒籍,旁通百家。其学在辨汉、宋儒术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主持风会,为世所宗。与休宁经学家戴震交最笃。性坦率,好滑稽,且机敏,多乖巧,有“陈亚”之称。
纪昀与帅承瀛处得很默契。
帅承瀛每有书目文稿送上,都使纪昀很是满意。
纪昀每次提出需求和进行指导,都使帅承瀛心服口服。
此时,纪昀正奉诏从先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供乾隆帝及早地能够阅览到。为此,他是多么需要这些得心应手的纂修官和其相关文稿。而帅承瀛,正做到了这一点。
纪昀不埋没人才。他时常地对翰林院同僚们说:“像我这个总纂修官,要没有像帅承瀛帅传胪这样的人,很难进行得这样快。完全可以说,我们好多工作都是由他手亲自给完成的,而我只是过一下目而已。”
他将他的这种感觉,在得便时,也时常地讲给乾隆帝。乾隆帝听了,也颇是高兴。
这日,纪昀正在圆明圆文源阁端坐案前,悉心地阅览帅承瀛刚刚送上来的《与梅堂遗集》十二卷、《耳书》一卷、《?话》一卷,以及帅承瀛写的内容提要等,在一一地细读。
帅承瀛在这三种书目提要中写道:
“《与梅堂遗集》十二卷、《耳书》一卷、《?话》一卷,系江苏巡抚采进本,为国朝佟世思撰。世思,字俨若,正蓝旗汉军,以荫生官思恩县知县,是集凡诗十卷,词一卷,杂文一卷。其弟世集而刻之。末,附《耳书》一卷,皆记其所闻见荒怪之事,分人、物、神、异四部。《?话》一卷,则以公事至思恩县而记其风土也。《熙朝雅颂集》十三卷载:佟世思,字俨若,一字葭?,汉军人,兵部尚书国正子,有《与梅堂售》。《清诗韵》载:佟世思,辽阳人。《八旗文经作者考》载:佟世思,字俨若,一字葭?,又字退庵,先世居佟佳地,隶汉军正蓝旗。范承勋叙:俨若童龀垂髫时,即秉资颖异,落笔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