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20世纪9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出现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典型机种有:美国的RAH…66和S…92,国际合作的“虎”、NH90和EH101等,称为第四代直升机。
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第3代涡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仍采用自由涡轴结构,但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及自动监控系统,并与机载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综合特性。第3代涡轴发动机的耗油率仅为0。28千克/千瓦小时,低于活塞式发动机的耗油率。其代表性的发动机有T800、RTM322和RTM390。桨叶采用碳纤维、凯芙拉等高级复合材料制成,桨叶寿命达到无限。新型桨尖形状繁多,较突出的有抛物线后掠形和先前掠再后掠的BERP桨尖。这些新桨尖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减弱桨尖的压缩性效应,改善桨叶的气动载荷分布,降低旋翼的振动和噪声,提高旋翼的气动效率。球柔性和无轴承桨毂获得了广泛应用,桨毂壳体及桨叶的连接件采用复合材料,使结构更为紧凑,重量大为降低,阻力大大减小。旋翼升阻比达到10。5,旋翼效率为0。8。这个阶段应用了无尾桨反扭矩系统,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操纵响应特性、振动小、噪声低,不需要尾传动轴和尾减速,使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小,因而提高了可维护性。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直升机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主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大幅度上升,通常占机体结构重量的30~50%。这一时期的民用型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约为0。37。高度集成化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在直升机上获得应用,直升机电子设备朝着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直升机,采用了先进的增稳增控装置,用电传、光传操纵取代了常规的操纵系统,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卫星导航设备及组合导航技术,先进的通讯、识别及信息传输设备,先进的目标识别、瞄准、武器发射等火控设备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采用了总线信息传输与数据融合技术,并正向传感器融合方向发展。机上的电子、火控及飞行控制系统等通过多余度数字数据总线交连,实现了信息共享。采用了多功能集成显示技术,用少量多功能显示器代替大量的单个仪表,通过键盘控制显示直升机的飞行信息,利用中央计算机对通讯、导航、飞行控制、敌我识别、电子对抗、系统监视、武器火控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从而进行集成控制。采用这类先进的集成电子设备,大大简化了直升机座舱布局和仪表板布置,系统部件得到简化,重量大大减轻。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工作负担,改善了直升机的飞机品质和使用性能。直升机的全机升阻比达到6。6,振动水平降到0。05g,噪声水平小于90分贝,最大速度可达到350千米/小时。
中国直升机的发展
1。直5(Z…5)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
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
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1250千瓦)。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更大威力的是75式105mm无坐力炮,于1964年研制,可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方法。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最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尾桨为3片推进式玻璃钢奖叶,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 舱内有2个座椅。起落架为4轮式;动力装置:1台气冷式14缸塞?7发动机,最大功率1250千瓦(1700马力)。
2。直6(Z…6)
直…6是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3。直7(Z…7)
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自个研制能装载一个加强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机产品。根据部队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直升机的编号为直7。 1970 年3月,直7研制工作开始,承担研制的有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个工厂。
直7的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到197l年9 月,直7改舰载的工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直8(Z…8)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 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文字:加特林)
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1979年直…7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据说原因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直…7的同时,在资金上保障由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尽管直…8早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但产量却很少,外界估计仅有15架。直…8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