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完本]作者:午后方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风流才子[完本]作者:午后方晴- 第8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了钱惟演的例子在前。因此有大臣也进谏过石坚以外戚掌权太重。可钱惟演都官拜过枢密使,况且石坚。

    “还有臣也要早迟退出朝堂,否则满则损,这也是全了皇上与臣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臣曾批驳过武候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太小心谨慎,事无大小,无不亲为。结果武候一死,蜀立即灭亡。现在走到了放手的时候。况且臣也不是真正放手,还在朝堂中监督着朝政。最重要一件事,臣那天有所感悟。想编写一些书籍,修正经义。这才是长久的大事啊。”

    “著书立说?你真要写书?”赵祯好奇地睁大眼睛问道。

    “不错,因为古之诸子离现在时间太遥远了。后人修正经义时多加上各自时代元素,加上一些喜盗名者狂篡圣人之言,多有伪篇。臣想把它们尽力矫正过来。这是其一。格物力强,有了它可以使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强大。可无圣人之言。教之礼范,结果整个国家的百姓尽驱利行,最后道德败坏,人心酷寒,到最后丧失廉耻仁义。这比格物学还要重要啊。”

    这是石坚第一次将道德摆在格物学上。

    为什么在文革时发生了那么多悲惨的事,百姓没有怨言?不要说洗脑。后来开放后,也在洗脑。可人心变得寒冷。比如在马路上一个老太太被车子撞到了。千万不要扶,弄得不好老太太就说是你车子撞的。再比如看到马路上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姑娘说没有钱上学的什么,不要救,这是一个高明的骗术。

    这中间就是为了使百姓知道发家致富没有错,从基础上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富裕。结果忽视了道德的教育,使人驱利而行,人心变得冷漠起来。甚至石坚看到他楼道下面有一户邻居,女儿以前从事那个行业,嫁了一个老实的青年。后来看到收入不高,其岳母想法子挑拨离间。使其婚姻破裂,唆使女儿再从事那种行业,她还在这个店里打下杂。笑贫不笔娼,道德风气就到了这种地步。结果有许多老人宁可重新过文革那种生活。也就是这原因。物质富裕了,精神却空虚了。

    这也是石坚想要写在书中听话,按照道理来说,这就是唯心与唯物的平衡。当然这只是这两种对立主义的表层现象。

    现在离春秋很遥远了。必须重新出现一种完整的哲学,一旦树立起来,将会使以后的理学消失。而这种理学才是石坚最担心的。

    当然赵祯不知道石坚想法。可他知道立万世言,这是多大的功德,比起在朝堂上所做的一些政务,不能相比。

    石坚又说道:“当然。到了消灭契丹时,臣会领兵前往。而且这样一来,还有一门好处。契丹各部以为臣醉心著书,不会加以防范,相互之间厮杀更为惨烈。势力削弱。而且百姓痛定思痛,我大宋大军进入后,就可以轻易地化乱为治。这样才可以使整个漠北真正化为我大杂所有。以后有漠北之兵。持新式武器,放万里骏马,只要大宋能消化下来,就可以占领任何一个地方。大宋就会强盛到极点。”

    赵祯两个眼睛也放着光。

    虽然他武功不如李世民。可也不是傻瓜皇帝。首先是武器,除了生产的几千门大炮,还有步枪近万支,大洋岛的战马不说,在陇右放养的战马就有三十多万匹,加上幽州等其他地方,足可以组织四十万骑兵。因为契丹的衰落,用石坚的话来说,完全可以两线作战。不过为了减少死亡与收复草原的难度,一直没有动弹而已。

    马上从苦寒之地带回来消息,相互配合就可以决定消息了。一是粮食的种植成功与否。二是士兵的练如何。

    也就是说,在他手上将创造一个无比大的盛世江山。

    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说道:“石爱卿,为何你不能兼任宰相之职,一边修书?小。

    石坚再次大笑,笑完后说道:“皇上,我说过,在其位必谋其政。既然修书,将会浪费大量时间,政事怎么办?我更不想开这个头。既求虚名,就不能求其实名。还有修书将会带来巨大的声名,到时候就是皇上理解宠爱臣,臣也是高处不胜寒啊。唯一之计,只好学一些大臣,在朝堂上不发一言,以求自保。那样还不如不担任这个职位

    马上石坚要修书立说。还有那一天奇怪的天气,还不知道老百姓怎么说。只有放下权利。一些大臣才不会罗嗦。有得必然有失。况且他抄袭来的《三字经》开始普及,还是小皇帝下的圣旨。自从孟家那个小小姑娘一边往回返,一边就将这本书公告天下。毕竟跟了父亲那么久。不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教育价值。

    小皇上听了后,立即命人将这份手稿拿过来。不过是按照市价买过来的,可怜这一对孤儿寡母的,看到上万贯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些钱带给她们是福是祸,石坚也不能预测。别说是好事,换成*人民币可是上千万家产。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未必是好事。后来他还派人查看了后事发展。结果这一家三口人回到乡里,不知道多少亲戚啃一口。只万惧石归名声。怀没有到做歹事的时果楚州海客唐是,“此事,吸纳了一批钱让他家有一个小股份,并且主动为她家购买了一些田产,将这些钱化为不动产。才免去一场窝事。

    用石坚现在的想法来说,就是人性天生是善是恶?一个。也不是。树直则直,树弯则弯。虽然遗传因素会导致人脾气有些差别,如暴燥,如温婉。可暴燥的人就是坏人吗?温婉的人就是好人吗?就象好人什么都是好的?王曾肚量同样没有王旦大,有些网急。李迪失之于细。薛圣判断力稍有欠缺。等等。如吕夷简所有都是坏的?同样也希望朝廷强大,这一点就比夏殊好。但夏辣眼光毒辣,非是范仲淹所能相比。而范仲淹失之于愚,变通不足。虽然他是改革派。再如岳飞失之于傲慢,诸葛亮失之于小心。都有欠缺,不可能黑白那么分明的。

    商人一定是驱利而行?错。只要朝堂主动感化,杜绝官员受贿不让他们搞小动作,再用一些措施感化,同样还是好人。比如这个唐家,虽然有一点巴结石坚味道。可立意却是好的。不然这一大堆钱在手上,还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小皇上将这份手稿买回来后,私藏是免不了的,但在这之前,却刊印成书,成为一个教本。其实老儒看到这本书后。也无话可说,《三字经》中宣传的一些愚忠愚孝是石坚最不赞同的,可这些老儒欢喜啊。

    只是他们不高兴的走出自石坚之手。就象契丹突然出现了一个才子,跑到宋朝来,无论诗词歌赋,都比宋朝所有才子强,将作何感想?

    这个道理同样。石坚对儒家持有的态度不恭敬。连孔子说的话也让他诡辨成错误的。而且他还搞了一个格物学。偏偏《三字经》是石坚写出来的,这对于他们这些大儒也是一种讽刺。

    可对于现在的石宴来说,是一件好事。写了《三字经》出来,为他在经义上的造诣增加份量,再加上那个莫明其妙的天气,民间传言纷纷,这为他修撰经史子集时,增加威望与可信度。

    这是一个,标准。如《易经》,解释吧,东解释也成,西解释也成,怎样发挥它积极的意义,就要选择一个标准。

    何为标准,就看他的威望了。就象当时大儒孔颖达修经时,那个敢罗嗦,连朱熹看到有些不对,都不敢挑明了说。

    同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比如现在民间传说中,说石坚要写一本不得了的书,所以那天才有那样的天地异象。说石坚在沉思时,方圆千里的云层一起压到石府上空,因为石坚要揭破天机了。然后石大悟,风雨雷电尽数散去,只剩下一堆堆的彩云似龙似凤,呈着无比的瑞祥,浮在石府上空,彩光将石府全部笼罩起来。

    石坚听了,说了声我呸,马上连修真也弄出来了。

    因此现在他必须在权利上退。将手中权利放下,才不会危害到赵祯的地位。至少百姓会说,皇上是朝堂上圣人,自己是文化上的圣人。否则就危险了。这是著书上的的与权利必须的失的平衡。想要两全其美,那有那么好的事?

    赵祯也明白轻重。石坚马上修书了。如果一般的修书还好一点,如果开创一家,就算自己不会顾忌,大臣们也会进谏。石坚威望太重了。那么有的烦。

    无奈之下,只好下旨,罢去石坚宰相官职,但还是下诏让石坚做了鲁国公昭文馆大学士同平章事兼修诸经史子集。石坚连说谢旨。别说小皇帝对自己感情那是没的说。鲁国公,这可不是一个小国公,是一个大国的国公,而且鲁国是孔夫子的母国。况且还是带了使相的闲

    。

    赵祯还下令,石坚有权调动全国儒生参预修史。古今往来,多少经史子集?况且石坚还连同着各宗教的教义一同修撰,这么多书籍,也别要修了,就是看一个人一辈子走马观花都看不完。

    还下诏在开封府衙附近选址。修建一个庞大的博文馆。这时有蔡水,缓缓流过,两岸无数垂柳婆娑。还在清辙明净的包公湖畔这里包公湖、杨家湖、潘家湖都不是宋朝的名字,因为考证不出来,暂且用之,是宋朝寸土寸金的地方。可见这一次皇上的慎重。

    但石坚还向赵祯提了一个要求,聘请一些宗教人士,连天主教都请了过来。这些宗教在民间地位非同小可,石坚希望他们也能完善一个好的教义出来。不要动不动让皇上吃什么小丸子,造大批夫批的道宫寺庙什么的。还有一些外国学者。石坚雄心勃勃,反正弄大了,连西方的一些科学与哲学,同样引进过来。

    好啊小皇上高兴。这样一来。看你修到那一天,慢慢修吧,还加上格物学,到老也完成不了。这回你也别想离开宋朝了。他主意打得好。石坚会这么傻,修订一些重要的学说与著作后,不能连一些黄|色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