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求自己富裕。加世纪以来税捐使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就导致了一个道德共同体和建筑在它上面的政治制度的崩溃,新的组织形式必然要出现。
关于中国人的动机和行为还有其他解说。上面这种理论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当然它也不能代替所有揭示出来的已知事实。
现在我们的叙说就要按照各方面的演进程序进行下去了。首先,20 世纪初的中国,新事物和旧制度之间、人口和贸易的增长同政府与学历制度裹步不前之间的紧张形势变得日趋严重。
其次,由来已久的内优外患的影响导致19 世纪末期保守的王朝政府和外国通商口岸的特权势力同时并存的局面。
第三,帝国主义时代在19 世纪如年代达到高峰后,改革和革命的运动开始互相竞争和交叉进行。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与价值观念和休制相对缓慢的社会变化两者之间竟争起来。进化论和民族主义标志着探索建设一个新中国的进程。
第四,这些努力之间,发生着此起彼落的现象。物质变化和文化变化之间,在技艺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现在1911 一1913 年、l923…1928 年和l946…1949年三次革命斗争中。这个斗争在人民共和国( l949…1985 年)仍在进行着。
以后各章将要表明:过去的帝国政府和社会怎样对付那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何在面临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时开始分崩离析。
04 条约时代以前商业的增长
我们稍微再想一下,就能看出19 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商人对中国经济生活的奥秘理解得多么肤浅。归根到底,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物质进步的倡导者;物质进步是他们经验中最激动的事物,而且他们在中国又没有看见管道和蒸汽机。帝国政府没有设法使用现代统计。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不说中国话,他们也不到内地旅行,住中国客栈,不跟当地商人在他们的会馆堂屋喝茶聊天。中国人缺少枪炮火器和其他现代物质设施,所以西方的“中国通”们,以他们对中国事物的有限见识,很自然地沉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种族傲慢感。他们普遍认为:他们看到、闻到和听到的中国― 拥挤、散漫、外表不洁净的中国― 显然是“中世纪”的,因而是“落后”的。这些“中国通”― 商人、传教士和领事们,是当时最早的一批观察者,因而也就产生了传诵一时的博雅高论。现代西方汉学家同中国和日本的学者一起,正在探索回顾中国古代的成就和弱点。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中国当代的学术权威不会像19 世纪先行者那样,被后来居上的人所超越。
来自近代学术界的第一种矫正性的理论是对帝国主义的重新评价。霍布森、列宁和本世纪初的其他人依据新的经济科学对历史做出了唯物主义论的阐述。在专心致力于剥削的帝国主义者心目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的剥削。更微妙的作用如现代化,技术转让,体制的建立,以及民族主义精神,都不是同等重要的事。事实上,实际的记录现在看来是很复杂的。在某些情势下帝国主义确实是剥削的,但在另一些情势下它倒更像是一种发展的粗糙形式。有时候它甚至在物质上对你有好处。帝国主义的真正的创痛是心理的。对于任何具有自豪感的民族来说,它最令人感到羞辱,因而是一种政治的弊害。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观念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主要输人物。让我们留意一下它在中国现代史上造成的奇异的不平衡。我们可以看看几个演进的阶段:
l .侵略的欧洲列强记录了它们的“武功”:从英国的鸦片战争(1839 -一1842 年),英法联军的人侵( 1856 一1860年); 19 世纪即年代中法对安南的战争,到1895 年日本甲午之战的胜利和1895年反对义和拳的“人侵”。外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回忆录和政府档案。H 。 B .摩尔斯在1900年以后从英国的“蓝皮书”上摘录了关于中国的记录,并颇为恰当地称之为《 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 。然而,这本书成了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主要著作,其中有一章甚至专讲太平天国起义,因为这场起义涉及到了英法关系。
2 .近代中国历史学者以摩尔斯的著作开始,进一步编出一本与英国“蓝皮书”相似的中国著作。在鸦片战争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之后的本世纪30 年代,道光皇帝致林则徐总督的谕旨被披露出来,而在广州与林谈判的英国舰长C ,义律从维多利亚女王政府收到的训令,却在如年前的184O 年就发表过了。中国方面就是这样慢慢赶上去的。
3 ,对外交往研究强于内政研究这种不平衡现象,还不止如此。2O 世纪3O 年代至60 年代间,中国政府抛出了好几卷“中国近代史”,而外交方面仍抢在前面。显然中国的外事关系吸引了更多的官方注意力,而且拿得出容易发表的档案。但是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实际经验如何呢?是不是对外关系事实上压倒了国内关系呢?或者是外国人先有这样想法,中国的爱国者后来才想到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停下来先看看19 世纪的中国和18 世纪的欧洲。自然,一个人总要以土生土长的事物概念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否则我们就不能分析它。但是这样做,常使我们去找(或不去找)我们想寻求的东西。
当我们观察1800年的中国社会时,我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惊人的矛盾现象是:社会的体制机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而人口和经济方面,却在经历着迅速、巨大的增长。直到最近,这种矛盾现象仍不大为人所注意。它可以被称为下层建筑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无论在19 世纪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思想中,还是在那场侵略的最后阶段出现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思想中,中国近代史都是从l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早期的外国观察家注意到从明朝到清朝政府结构很少变动,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纳贡制度照旧进行,至少在清朝廷的礼仪上是如此。与300年前来华的耶稣教士所报道的比较起来,政府机构没有值得注意的扩充或发展。结果欧洲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变的中国”。
近代的研究工作弄清楚了,这是一个非常肤浅的论断,它只适用或主要适用于官僚主义的国家机构,或许也适于家庭制度,中国人民生活的事实却已大谬不然了。拿1800年来说,中国人口数目上正好增长厂一倍,比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人口增长多得多。贸易数字同样如此。除了帝国海关征收些微不足道的税款外,广裹的、人口多于整个欧洲的中华帝国是一个自由贸易区。农业生产从效益上讲是很先进的:长江下游各省专事稻米生产,稍北各省则生产为市场商品用的棉花。许多地方的手工艺人生产的土特产品为全国所称道,诸如景德镇的瓷器,广州的铁炊具,苏杭的绸缎等。庞大的中国航运船队来往于长江及其支流,而千百条大小船只航行于中国沿海,把南方的水果、搪和手工艺品运到满洲,而将那里的大豆和毛皮运到南方。早年一位英国观察家曾经计算过,19 世纪4O 年代长江口上海港的货物吨数超过了伦敦港,而当时伦敦已是西方贸易的中心,因此他感到吃惊。
生气勃勃的发展和死气沉沉的体制,这一对比形成中国近代史的最令人大惑不解的哑谜― 就是说,中国尽管有高水平的技艺和资源,足以在工业革命史上实现一个突破,以与欧洲当时的工业革命相匹敌,但她却没有这样做。中国和大西洋共同体在19 世纪的这一重大对比,引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性理论。最普遍的一种是“我们受到了掠夺”,就是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新兴事物的妒忌和仇视,中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受到了阻碍。这种理论,除了真正相信它的人以外,已不攻自破,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种理论把中国的对外贸易放在它自己生产过程的最高位置。可以肯定,l842 年以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制度限制了中国,使其不能实行保护关税,而外国人却在通商口岸的庇护下为所欲为。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帝国主义不平等事实的资料,确实提供了充分基础,说明爱国心所受的凌辱和人民的愤怒。但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何题。在中国经济中资本主义没有兴起,本来是早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时代以前很久的事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没有能够提高它的个人生产力,从而打破所谓“高度平衡的圈套”。这种情况就是蒸汽机以前技艺水平相当高,足以保持生产和消费循环往复的平衡,以致阻碍了工业发展投资。这个圈套的一部分,就是巨大的人力供应,使机器成为不必要。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信贷办法为投资之用。朝廷和统治阶级靠收租纳税过活,而不靠贸易。
事实上,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一个半世纪,已经成为~个自我平衡的社会,有足以维持~个稳固国家时能力.〕 好像~个人体,自我矫正的机构能够维持体温、血压、呼吸、心跳、血糖等的平衡,使其在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保持不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机体也已使其全部活动制度化,能够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盐的分配和.五谷口粮相搭配,大粪便溺够种菜用的了,人吃过的残羹测水可以养猪.堤坝防止了水灾,政府的粮仓保证了灾荒贩恤。保甲(互相担保)制度自动地保障了邻里安全,家族成员之间,各自履行相互周济的义务,“三纲五常”的教训使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对国家的义务,都谨守毋违,而科举考试给所有才智之士以正统教养。任用官吏实行“避嫌”的律令(不在本省任官),减少了攀亲引故的弊病。造反者建立了新王朝,但仅仅是延续了旧的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是一个精巧的结构,在一个包揽全局的总体中,充满各个地方不同的差异、它在在物质生产方式上是分散的,但它被具有历史创造的形态感和自我形象感的统治阶级统一起来。
让我们看一个乡村的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