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河血- 第4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的航程是直飞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南海域”
    在机场边缘的机库内,穿着飞行夹克的黄泮洋看着机组成员,指着地图说道。
    “从机场起飞,直飞徐闻县航程为1815公里,在徐闻县郊,设有公司的热带种植园,而现在公司已经在那里设立了观察点,我们在飞抵徐闻后,由此折返,”
    指着挂板上的一张照片,黄泮洋继续解释道。
    “这是第一校准点广州市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塔,沿途利用广州市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塔的无线电波作导航,在进入校准点后,再转向徐闻方向,以徐闻热带种植园主楼为第二校准点”
    随着黄泮洋的讲解,机库内的十几名飞行员、机组成员,无不是注视着照片上的两个校准点,近两千公里的航程,仅有两个校准点,其间不得实施地面辩别导航,因为在未来他们很难实施地图导航,在大海上并没有显著地标供他们进行导航。
    两个星期前“试h…1”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其性能指数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而现在两架原型机将进行第一次远程“载弹”飞行,往返航程超过4400公里,如果试验成功的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梦想化为现实”
    在机场跑道边的满是积雪的草坪上,陈家騄默默的看着那两架涂成白色飞机,试h…1远程轰炸机是以“运输机”的名义研制的,正像二四式战斗机是以“竞技机”为名义研制一样,但是作为民团航空处处长,陈家騄却知道,这两种型号的飞机,却是未来的邯彰民团航空队的“矛”与“盾”,而“试h…1”则关系到未来能否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
    轰炸日本,把战火燃烧到日本本土,这是司令的计划,而“试h…1”就是为了实施这一计划而特意研制的,为了促成这一计划,甚至不惜通过情报人员冒险从日本“偷”回了一架96式陆上轰炸机作为参考,以作为借鉴,进而迅速完成飞机的研制。
    “试01”轰炸机运用了此时中国以及全世界最新航空技术,机身为硬壳式结构,机身造型流线,机翼采用低阻力的层流翼型,以尽可能的增加速度,现在的试h…1轰炸机,是世界上最快的轰炸机485公里的最快时速,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战斗机的最大时速。
    “与二四式战斗机相同,除去先进的气动设计之外,其还采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在战斗机应用玻璃钢自封闭油箱只起到减轻重量的作用,但在h…1轰炸机上,玻璃钢油箱的好处却充分得到了体现,相比于金属油箱,其不仅重量轻,而且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机翼、机身的内部空间,这是因为玻璃钢油箱可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可以做成形状复杂的异型油箱,可以进一步增加飞机的载油系数,可显著增加其航程
    在黄泮洋的解释中,陈家騄这位民团航空处处长,他所关心的并不是新材料的运用,他更为关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可靠性。
    “往返航程4400公里”
    回头看着黄泮洋,陈家騄神情凝重的问道。
    “载弹1000公斤,飞那么远不会有问题吧,发动机会不会过热?”
    尽管他在美国留学进的洛威骑兵学校学的是军事速成科,后又进入德土州立陆军学校学习军事学,但在过去的几年间,他却一直在研究空战学,并且取得了战斗机操作资格,或许,他不是空军出身,但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空军,甚至于,可以说在整个专区,他是最了解空军的民团军官。
    “陈长官,我们引进的发动机是美国最新型r2380发动机,技术非常成熟,100小时地面试车亦未发生过热现象,而且我们曾用其对96式陆攻进行改造,去年10月就进行了6000公里封闭航线飞行,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
    又一次看着两架银白色的“h…1”轰炸机那堪称优美的机身,陈家騄的眉头微凝,
    “希望如此吧”
    1月31日,凌晨三时十五分。
    邯郸西南,北方公司新区机场,此时机场内一片灯火通明之色,跑道两侧的灯光映亮了跑道,在跑道的尽头,两架飞机一前一后的交错的停于跑道上,而在跑道边缘则停着几辆新中ca10消防车以及救护车,这是为了以防万一,而那两架飞机有机身一侧,两辆加油车正在往飞机上加油。
    在跑道外侧的草地上,几名穿着民团军装的军官来回走动着,而在跑道上,航空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正在和飞行员们作着最后的勾通,向他们解释着飞行手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放心吧,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它的机舱布局和ˉ3完全一样,我们在ˉ3上进行了不下100次训练
    可不是嘛,上百次训练,早就让他们对ˉ3的驾驶了然于胸,而且在过去的两个星期中,他们也多次试飞了这两架完整试制机,他们相信自己的技术,相信依靠自己的技术,完全可以应对在空中任何可能的突发状况。
    “如果飞机发生故障的话”
    “跳伞前,必须炸掉它”
    面对技术人员的叮嘱,黄泮洋又一次重复着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试飞原则”,根据“试飞原则”为了保守飞机的机密,他们必须要炸掉飞机,从而避免航空机密外泄。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此时沿线的贸易公司都接到了指示,如果发生意外的话,他们必须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到达事故现场,想办法收集失事碎片,以确保材料机密不至外泄。
    “那好吧,祝你们成功”
    最后陈家騄看着面前的黄泮洋,他是研究所试飞组组长,也是研究所最出色的试飞员,虽说由他负责这次试飞,研究所上下都很放心,但飞机的试飞过程中会遭遇什么样的问题,都是不可预知的,成功,至少这是所有人的希望。
    “放心吧肯定不会有问题”
    朝着远处的陈长官行了一个军礼之后,黄泮洋看着身边的组员,只是吩附一句。
    “好了,兄弟们,咱们去海南晒晒太阳去”
    凌晨三时三十分,两架飞机的发动机启动了,强劲的发动机轰鸣声立即在机场上空回荡着,在跑道中段的信号灯光亮起绿灯的时候,两架飞机开始滑行,在滑行数百米后升入空中,看着两架腾空而起的飞机,陈家騄默默的将拳头一握。
    “希望一切顺利吧”
    随后,陈家騄又问道身边航空处的参谋官。
    “他们什么时候能到达目标?”
    “大约5个半小时后到达徐闻”
    “通知徐闻观测点,注意观测随时报告”
    “是”
    

第五十五章 徐闻热带农场
    清晨时分,野兽的咆啸声隐隐的传入热带种植园,那阵阵野兽的咆啸声甚至都没有引起正在劳作的农场工人的注意,对于这一些,这些工人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这座建于民国二十四年的种植园是北方公司用一座糖厂换来的,在过去的两年间,农场工人驾驶着上百部自美国进口的重型履带拖拉机,在雨林中开辟这座面积达五万亩的热带种植园,在种植园内种植了数十万株橡胶树以及其它热带作物,不过这里并非仅仅只是一座热带种植园,在热带种植园间,还有几处试验场与繁育场,比如在过去的一种中于广东省推广种植的“粤糖25”,这种产量高、含糖量高的的良种甘蔗较之台种、爪哇种产量提高了20%;含糖量亦提出了7%,受到了农民以及糖厂的欢迎,因此,得已迅速推广,而这座热带种植院正是“粤糖25”的种源基地。
    而“粤糖25”的繁育以及推广成功,使得“北方公司徐闻作物研究所”立即成为整个广东省最为知名的作物研究所,作为一家商业研究机构,相比于其它省立、学立研究所,它拥有更为充足的经费、更先进的设备,而研究所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农作研究的支持,使得许多广东本省的农业专家往往选择这里进行试验。
    而在这些人中,国立中山大学的丁颖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十三年前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毕业后,其既在当时的国立广东大学,现在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更在两年前成为农学院院长,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从事水稻研究,十年前于广州发现野生稻之后,便开始从事水稻杂交育种研究,民国二十二年选育的“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与栽培稻育种的尝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之中,在此基础上选育的包胎矮和包选2号,经过数年的推广,早已成为闵、粤地区大面积栽种的当家水稻品种。
    而去年其在徐闻作物研究所的资助下,其依据多年的实验成果,丁颖从华南水稻栽培品种“早银粘”和印度野生稻人工杂交的后代中,选出每穗几百粒以至千多粒的“千粒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新株系,刚一成功即引起东亚稻作学界极大关注,而在过去的九年间,他一共选育了近百个品系,育成60余个品种,而直到“千粒穗”才获得真正的成功,相比于过去推广的良种,“千粒穗”的产量相对提高30%的事实,轰动了整个亚洲,在许多人看来,这将是自邯彰小麦良种繁育推广成功之后的又一次变革。
    “自此之后,中国再无粮食之忧”
    而此时,身为农学院院长的丁颖之所以来到徐闻农作研究所,正是借助这里一年三熟的自然环境,对“千粒穗”品系进行进一步育种,为将来的推广繁育良种,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里复杂而且昂贵的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育种试验。
    一大清早,又一次,丁颖来到了育种田内,看着那些金灿灿的稻穗,他的脸上带着些许喜色,从“中山1号”育成,再到及其衍生品种“中山白”、“中山红”、“包胎矮”先后育成,以及在国内推广,再到现在“千粒穗”的育种成功,他就坚信相比于“纯种育种”杂交更肯优势。
    “勤逸,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杂交育种?”
    看着跟在身边的胡治涛,这个助手和他身边的学生不同,他是河南人,毕业于国立中悳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