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业中华- 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两种理论能够把中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能够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关于资源利用的论述,已经超出了资本论关于生产资料的论述。这种资源更加宽泛,并本身就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不是简单的公式能够表达的。
  他认为资源不是无穷尽的,不可能发展到“极度发达”的地步,人类必需克制自己,尽可能地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下,利用好而已。这是基于西方思想的思考,也是东方理论的继承。
  更加让他惊奇的是,张春和丽质应该年纪不小了,但是看起来都只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陈独秀就笑他:“别被两个人的外表蒙骗。张春至少比你小不了多少。”
  九月,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个人带着满满一船的箱子到了沙洋。两个人一起住进了新民书局二号院。除了专心研究和校订书稿以外,每个星期只去文科学院上一堂课而已。
  蔡元培将这一年的新民大学奖励基金颁给了两位老夫子,以奖励两个人在甲骨文研究中的贡献。所以两个人就从日本回来了。
  新民大学的《新民学报》也正式出版发行。不过所有稿件都必须经过张春的审核。正式刊发的稿件都是科普性质,避免泄密。当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论文就不用了。
  这一年到沙洋考新民大学的人多了一倍,还有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也跑来了。
  能考上的依然很少,外国人也是一样。因为新民大学的研究水平本身就水涨船高了。这一次,连同沙洋在内的四个县城的中学全部满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新民报》的影响力。
  蔡元培因为新民大学校区里涉及机密的东西太多。不得不在沙洋,筹建新民文学艺术学院和新民经济学院。蔡元培手里有钱,所以张春也由得他折腾。(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 王场

  ps:  求收藏,求订阅,求票票。
  潜江,王场,原来的军营已经被学生和技术工人占据了。在一片河滩地上,王仁彬已经安装好了钻机,开始试钻。
  他们为此准备了整整两年,王仁彬原本恢复的身体再次瘦了下来。
  钻机的位置是张春在四个可能的位置中选的。因为张春很清楚江汉油田第一井在那里。而王仁彬选的四个孔位置中,就包含这一个。所以张春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一个。
  王场一带,现在还没有居民,河汊与湖泊众多,森林与芦苇荡相间,想找一块合适的化工基地并不容易。如果想建设化工基地,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是不可避免的。王仁彬这方面的经验不足,所以王自立从绿湖赶过来。
  其实王自立反对同时开工绿湖和王场两个还只能用于试验的基地,认为一个就够了。但是张春说王场将是一个生产基地,盐化工和石油化工都可能因此而得到极大的发展。王自立和周欣两个人都是化工专家,这种诱惑是很难拒绝的。所以王场集中了新民大学资格最老的三大教授。
  郭华利用与美国汉口领事约翰逊商谈的机会,协商购买一套小型的石油加工的基础设备。因为几大国的领事都在,有着一定的竞争,所以谈判非常顺利。约翰逊答应卖给郭华一套石油设备以供新民大学研究用,不过申明设备的状态不够好。
  设备还没有到,但约翰逊预先提供了完整的说明书。这让王自力幸喜若狂。
  化工所准备整体搬迁,军营里。一栋实验楼和一个小型机械厂厂房正在修建。王自立的进度要稍微快王仁彬一步。毕竟王场还处于保密阶段,王仁彬想搞石油勘探完全要靠自己摸索。
  就算这台钻机。也是问题非常多。什么时候能顺利下钻,取到完整的岩心,还真说不准。
  没有办法,一切都只能慢慢来。
  王仁斌依然紧张。张春安慰他说,没关系,没有油,这里还有盐,老百姓的食盐也很重要。况且盐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总不会白费功夫。
  王自立转到王场。绿湖和紫林,徐振鹏是两边跑。沙洋造船厂只好全部转成了民用。
  因为雁门口精密仪器厂研制出了高倍望远镜。让一些仪器制造变得更加精密。各个研究所都在换装。换下来的仪器设备纷纷进入中学甚至小学。
  绿湖,冶炼所终于在实验室用木炭作为还原剂熔炼除了高纯度的硅。电子所正在持续地改进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硅的半导体特性是张春告诉他们,并告诉他们,并不是硅的半导体特性不好,而是材料不纯。这减少了他们研究的弯路。
  实验室早就可以制造电子管,并且在仿照发电机的过程中知道了石墨是很好的导电材料。他们试图利用这些材料改进电子管和晶体管,虽然效果不佳。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至少他们的设备越来越专业和完善。他们已经在向结晶硅的方向发展。
  这些已经超出了张春所能主导的领域。能做的只是为研究所提供最好的条件。事实上。绿湖现在的建设缓慢,所有的人员都在围绕着这个实验室转,甚至有一个实验室在研制能够尽量减少扬尘的工作服,因为电子所实验室因为达不到无尘效果。已经用陶瓷材料翻修了好几次了。其它的仪器设备的研制几乎消耗了研究院全部精力和工程院三分之一的研究能力。
  仙女机械厂和军事工程院联合,汽车发动机总算有了进展,他们做了一台很小的。没有驾驶楼的牵引装置,正在测试操作性能。有了第一次造船的失败。徐振鹏这次很小心。但是问题继续出现,压燃式发动机的零件太多。就连军工所的生产工艺已经非常不错,但是依然容易出问题,体积大,还没什么力气。用在小型船舶或者不载重的汽车上是没有问题。但是它们是用来拉火箭弹的,还是想拉大型火箭弹。这就有问题了。而且这种发动机的维修也很繁琐。
  虽然这种发动机用来建造小汽车肯定会比“洋车”好,但是张春说,这玩意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废气。等你们什么时候制造出污染小的发动机在民用吧。张春说指出了一个方向,废气可以用涡轮反过来给发动机增压,在进气时采用压缩空气并把油进行雾化,燃烧越充分,发动机性能越好,污染越小。或者干脆采用甲烷或者酒精,这玩意燃烧起来没污染。
  张春一句话,军工所就累死人,不过他们乐此不疲了。要想用气,那么就必须有更加高性能的空气压缩机和可靠的储气钢瓶,以及相应的耐压、减压阀。当然,发动机本身也要求尽量简化。不让如此繁复的东西只能在研究所呆着。
  飞控所的另一种发动机就采用了高性能压缩机,用来给涡轮喷气发动机加注燃料。燃烧燃烧效果非常好,动力强大,但是钢材材质不行,涡轮废掉了,发动机燃烧室也受损。材质是最大的问题,冶炼所正在寻找耐热的材料。张春说进口的钛白粉能够提练出一种又轻有结实,还耐高温的钛,那是制造发动机最好的材料,某些陶瓷釉料中很可能就含有钛。
  在和飞控所闲聊的时候张春说,钛不知道有没有,但是铝矿却是有的,就在黎天才现在的管区荆门。
  周荣和彭越已经派人收集荆门的情报。只是这件事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知道而已。
  ——————————————————
  民国五年末。黄兴和蔡锷相继去世。
  张春曾经邀请两个人到利济医院治病。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黄兴是不忍心破坏孙中山竭力完成了革命党的统一局面。蔡锷却是觉得无颜再见恩师。他是因为军人干政而主动辞职去了日本。因为他认为自己虽然护国成功,但是却开了一个坏头,造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而日本继续用金钱收买段祺瑞。《新民报》每期都有反日文章。
  新民副刊成了销售最大的刊物,新诗很受年轻人欢迎。张春因为批驳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和诗歌,自己也会写一些只有几句话的组诗。讲求意境以及思想性,描述简洁,明了。
  不过张春的这些东西很少。大多数是学生们的作品。他们在乡下四处走,写的东西写实性很强,批判性也很强。再这个时代,热情就是最好的助燃剂。不过也许新民大学的文学细胞真的不足,写散文诗歌论文的人很多,写小说的一个都没有。
  张春有一次很奇怪地问陈独秀,陈独秀也跑去问学生们,他们说小说都是胡说八道,谁耐烦编故事。
  张春听说直接满头黑线。不过让张春去弄小说,他也是不干的,写短文发泄发泄情绪可以。
  副刊销量好,还因为上面图画并茂。
  印刷厂的彩色印刷术,达到了复制彩色画的效果,再加上纸张、油墨的改进。副刊非常精美。只是制作周期有点长。《副刊》还是月刊,而《新民报》已经改成周报了。之所以不改成日报,是因为吴贯因和陈独秀都坚持要言之有物,不能胡乱刊登一些质量很差的东西。
  印刷厂专门成立了一个印刷技术研究所,彩色印刷只是其中一部分技术的运用。
  新民报的文章让刘清很不舒服,毕竟日本是她的母国。刘清甚至认为日本应该走向大陆,帮助大陆赶走所有的侵略者。中国不应该把日本视为仇敌,而是朋友。日本的综合国力是亚洲第一,日本应该成为亚洲的领导者,领导大东亚共同繁荣。
  新苑,刘清的言论让张春和刘英、顾明侧目。
  “日本,是否还想如满人入关当皇帝?”顾明的脸色已经不好看了。
  刘清愣住了。她没有回答,但是从她的神情中可以知道,这很可能在日本皇族中是一种共识。同时她也清楚,就连满人,中国也在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日本的这个梦想就有些奢侈。
  “这是中国国力衰弱,如果有一天,中国国力强盛,日本是否愿意并入中国的版图?”张春笑道。
  “这怎么可能?”刘清下意识地摇头。
  张春淡淡一笑:“你是否认为中国只有我们这几个人才真心为了国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