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业中华-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护卫队则接管了酒厂和仓库,在那里建设了一个训练营。
  原来的军营,要改建成一个军事训练班,原种场正式从学堂里搬了出来,有一百多名技术员。他们已经不能算是学生了。张春也不再免费供应村里的种子,所有的种子都需要用钱购买,这些钱用来给良种场的技术员付工资。原种场是种植与研究的结合体,所以也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建个专业组。他们自己选举成组长和良种场场长。
  三个林业站也采取了相同的办法。
  每个专业组的成立都需要研讨决定,因为除了原种场和林业站自己的收入以外,张春还划拨一些研究经费。不过这些研究经费是需要你用研究项目来拿的。
  云龙守备队并没有全部接受投降过来的土匪,从六十多人中挑选了十八岁以下的二十四个人,其他人打发到采石场去了。
  云龙守备队就有了六个班五十四个步兵。不成形的测绘班、医疗班工五个人。加上保护顾明的三人警卫班。总计六十四人。
  剿匪没有获得多少有用的武器,大刀片子长矛之类没人用,扔给精工所回收。粮食少得可怜,可是银子却不少,六千两之多,还有十多根金条以及首饰玉器,都是抢劫或者绑架后的赎金。这些人也不容易,有银子都买不到东西。这些财物留给了守备队。因为守备队只能组满两个排,所以张天被任命为守备队副队官。顾明为代队长,李文贵就是不同意对顾明的任命请求,只能代着。
  守备队剿匪有了成绩。辛宝久终于活动成功,十一月,调任京山县令。李文贵调到汉口任一个闲职,云龙镇副衙撤销。十七岁的张春被任命县训导,兼云龙守备队官。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张春被正式任命为县主薄,不过只主管云龙镇事务。顾明还是没能实现当武官的梦想,任典史。张天任守备队队官,弄得张天见到顾明都低着头。
  因为张春自从任命为县训导后,除了管守备队事务以外,一直没有赴任。这次升任主薄,辛宝久严令张春立即赴任。
  南河石坝,耗时一年时间,总算完成了。南张村搬了过去,经历了一个雨季,安然无恙。
  石坝完成后,参加建设的这一千多人又花了三个多月,利用枯水期建成了南河拱桥,模仿赵州桥样式,将张家岭和南张街连接起来。采石场的人就一分为三,有经验的老石匠带着家人和三百多个壮劳力,到了石女山一个叫做小凤岭的地方,那里后世有一个小型的煤矿,规模很小。但是在小也是煤矿啊。这些人就直接占据到了那里,开始建设房屋和开垦梯田。
  张春没有告诉顾明煤矿的信息,是因为那里必须先控制起来才能谈开发的事情。
  小凤岭和采石场隔着一座大山,但是和石女村并不是很远。也没有河流阻隔,道路比较容易修通。到紫林就远了一些。这些道路都在慢慢修,进度不快,但是垦荒十分顺利。毕竟三百多人,生活没有保障肯定会出问题。
  因为张春需要养活的人暴涨一千多人,使张家的存粮差点不够用,幸好张扬氏运来了一船大米才让顾明松了口气。
  南张村从去年四月开始就开垦沙洲,全部改成了水稻地。原种场接管了他们的六百五水稻地。河南村的板栗总算开始大面积挂果。有了这些粮食补充,才硬支撑着把南河桥修起来。采石场留了两百多人就地开垦,同时也开采一定的石料提供沙洲的围田造地。剩下的四百多人全部进驻沙洲,按照规划,开水稻地的开垦水稻地,浅水改成藕田。深水改成鱼塘。
  张春和顾明都没有料想到土匪们会直接投降,为了粮食,顾明也变成张春式的粮食控了。
  沙洲的开垦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患。
  南河的水算是控制住了。但是云龙河的水泛滥起来也很厉害,与南河不同。云龙河在雨季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水势会暴涨暴落。修建石塘会修的很高,不划算,不修,沙洲大部分不能开发。
  坏境组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枯水季节在云龙河沿岸栽种大量的杨柳。杨柳就算被洪水淹没,也不会死,但是会截留大部分的泥沙。
  于是一个秋冬,从紫林到竹皮山,大量的杨柳被砍成了一个树桩,沿着云龙河北岸,栽上了密密麻麻的杨柳树干。春天的时候,就出现了宽十米,长达十多里的杨柳林。
  在这十多里公里范围内的沙洲上所有的芦苇全部挖了出来,在杨柳林的内侧堆起了一个两米多高的芦苇坝。在这个内侧是十米宽的隔离带,然后才是开垦出来的水稻地。隔离带是准备实在在不行就再修一条石坝而准备的。不过这个计划后来没用上。
  也许老天照顾张春。光绪三十四年,南方大旱。云龙河虽然还是涨水了,不过不大,杨柳林被淹后,长出了无数气生根。泥沙真的留了下来,芦苇带大多数都腐烂了,但是芦苇很耐肥,芦苇带上的芦苇长得格外茂密。
  河水灌进了隔离带,但是还没有到对水稻地产生影响的地步,水褪掉后,隔离带长高了半米,全是厚厚的泥沙。
  水稻地全部开垦出来了,但是靠云龙河的一半没敢种小麦,而是种了豌豆。就是赌一下晚稻插秧的时候,老天给面子。
  耗空了张春全部的积累,连研究活动都受到了影响。总算到了麦收季节。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一年的夏收,是一点粮食都不能卖。一千多张嘴要吃饭,张春还要穷一年。


 第十一章 目光需长远

  沙洲的土地因为还未成型,所以没有进行分配,一共三千多亩水稻离地,一千多亩藕田。一千多亩鱼塘。剩下的一万多亩,因为地势低洼,还是云龙河和南河的河荡。不过沿着南河有一条小高地通向采石场。
  住在采石场简易工棚的总共一百多户,有七十户需要搬迁到沙洲,因为考虑到沙洲洪水的影响,连地势最高的南张街都硬用石头加高了两米。所以这些人集中起来,半天务农,半天清理南河的河道,挖出来的沙土全部拓宽南张街。
  这一百多户家中都有孩子,所以采取了和石女村相似的办法,年满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进入张家蒙学堂学习,十二岁以上的孩子,由农学堂下去调查的时候组织扫盲班。不过是对所有人的扫盲。
  原种场的农学组、水稻组的人几乎每天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沙洲,他们还保持着以前的集体生活作风,虽然有几对已经成亲了。这些“土秀才”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很高,到处都是敬畏的眼神。无论这些学员怎么努力都没能改观。越是这样,学员们越不想弱了名头,所以弄得严肃极了。每次回来,一过南河桥,就恨不得倒在河岸上。被人崇敬也是很累人的事情。
  好在这些孩子都是从穷苦中过来的,好日子也才过了几年,加上张春讲课时不停地将人人平等挂在嘴边。张春也以身作则,还没有养成“老爷”脾气。
  这一年开春的时候,年满十三岁的丽质正式在张扬氏的主持下完婚了。金鸡岭的人都去了南张街。金鸡岭的水稻地直接划给了水稻组,他们太需要育种田了。不过金鸡岭上的住房给了精工组。因为这里也是全封闭的院落建筑,保密性不错。精工组与化工组也算正是分开。
  因为张春和丽质一直在一起,成婚只是一个仪式,两个人又强调不要打扰人。所以在张家岭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而沙洲和绿源山养殖场让世人知道了张春的力量。
  张春迟迟不到云龙镇上任,反而让吴家和李家心里犯嘀咕,纷纷到杨家去打听,因为杨家毕竟是丽质的外婆家。
  不过杨家实际上也和张春来往十分清淡。
  张春没有上任,实在是因为事务太多。
  养殖场,第一次建造大规模的沼气发生站,完全没有经验的工人们磕磕碰碰总算是完成了。但是第一套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还是没能完全自己制造出来,一半以上的零件是委托汉阳枪炮厂制造的。质量很让刘光利瞧不起,组装出来的发电机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也没办法,总能用啊。
  刘光利为了让扩建后的生产线有足够的能力,一咬牙,依旧是半制造,半委托,装了一台十吨的水压机。这次的质量要比发电机组好一点。但是刘光利知道了不能好高骛远,先把各种机床和冶炼锻造设备做好再说。
  所以小规模的冶炼,锻造,加工生产线成为了刘光利奋斗的目标。当然,前提条件还是一半购买,一半制造。张春已经把刘光利的眼光拉升了。
  养殖场身后的山沟里,一套冶炼炉升了起来,不大,是江南制造局的淘汰货,技术水平不高。但比刘光利弄的土炉子强,而且刘光利找来的工人能够操作。
  张春说现在你能用就行,再先进,你不能用,配套上不来,你也没办法。所以你必须从基础做起,把人才培养起来。改造你的技术力量和工器具,慢是慢一点,但是也要量力而行。
  实际上,这一年,把张春几年的储备全部耗光了。再快,张春的财力已经力不从心。
  采石场、南张街、养殖场慢慢稳定下来。采石场由陈继祖去当了村长,带着前李村的民兵,加上采石场的人手,那里有护卫南张街的职责。南张街的商业界建设交给了袁定国。农田建设交给了原种场的张迪代管。
  养殖场和前李村,张扬的能力出众,隔得也近,慢慢也走向了正轨。
  张春也到了该去上任的时候了。
  从南河乘船,顺水而下到云龙河,南河与云龙河交接处,因为是雨季,河边非常宽阔。南河水从这里从东西方向,折回到西东方向。沙洲一带的水还算清澈。但是云龙河上游的水比较浑浊,在吴家一侧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滩。这些浅滩很多都隐藏在水面下,行船非常不安全。
  两条河的落差并不大,汇水处,河水流动非常平缓。由于沙洲一侧的南河河道在枯水季节被清理了一遍。所以船从这里进入云龙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