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倒是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里冷冷地说了一句:“义和团时代,和德国统帅睡了一段时间的赛金花,也早已被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这话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警醒。如此津津乐道于妓女舍身救国的故事,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男人的某种心理情结? 
  最后的魏赵灵飞 
  庚子年的风光之后,赛金花可谓是厄运连连。先是在辛丑年(1901年)因为殴杀一名妓女而被监禁,虽托人打通关节,终因人命关天,被遣送回原籍。回到家乡的赛金花,还是扮演起鸨母的角色,继续她的卖笑生涯。后来,赛金花又回到上海先给曹姓男子做妾,但不久老公便暴病身死。再后来,她与时任民国政府参议员的魏斯耿结婚。过了三年幸福、平静的生活后,再次孀居。 
  13年后,当商鸿逵采访她、准备编写《赛金花本事》时,年过花甲的她还是“最爱谈嫁魏事”,而且“每谈起”,就要“刺刺不休”。为她作传的商先生很厌烦她这样,以为她“嫁魏后之一切生活,已极为平凡,无何足以传述矣!”当时,商还是个学生,很年轻,不懂得这个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女人,最羡慕、最需要的恰是这“极为平凡”的生活。 
  而那位写《赛金花故事编年》的瑜寿,同样不懂。他讥讽地写道:“赛氏晚年,特别珍视他们所照的结婚像,悬在房中,逢人指点。在这张照片中,魏着大礼服,胖得像一口猪,赛氏披纱,绣花服,面色苍老。”在这位瑜先生内心深处,这样一个风尘女子丝毫激不起他一点同情心和怜悯心。 
  赛金花晚年只称自己是魏赵灵飞,不再自称是那个独占花魁的状元夫人,也不是名满京城的赛金花。她只愿归于平淡,安静地守着一个男人曾给予的名分和幸福,在回忆中打发余生。 
  然而,世人感兴趣的却还是她前半生做妓女的传奇。大家要听的只是Se情的故事,把玩的只是臆想的传奇,没有人懂得尊重她,更谈不上真正了解她。但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商鸿逵的老师:刘半农教授。他不同于那些一心从她那里猎奇换钱、沽名钓誉的人。他对她多有同情,写书动笔之前就确定了一个原则,以她本人作叙述人,尽量忠实于她本人的回忆。那时,有许多人反对他给妓女写传,认为有失学者尊严。后来刘半农急病暴卒,但在胡适先生的支持下,《赛金花本事》还是得以写成问世。在刘半农的丧礼上,赛金花献上了一副由别人代笔的挽联:“君是帝旁星宿,下扫浊世秕糠,又腾身骑龙云汉;侬惭江上琵琶,还惹后人挥泪,谨拱手司马文章”,以此表达她的敬重和哀悼。 
  赛金花的晚年,生活相当凄凉。她和一名叫顾妈的老仆在居仁里一处平房内闭门寡居,靠着典当和借债度日。当时,有一位叫陈彀的记者过去采访,看到的情况是:“时天已甚冷,无钱加煤,炉火不温,赛拥败絮,呼冷不已。顾妈伴赛,同居此室凡十五年,赛有卧榻,顾妈则对榻睡于一极狭极狭之春凳上,十五年如一日。此时却唯有与赛同卧偎抱以取暖”。那时,赛金花与江西民政厅魏斯耿在上海结婚(1918年)她连一个月八角的房租都付不起,当时的报纸以《八角大洋难倒庚子勋臣赛二爷》做了详细的报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冬天,赛金花终于油尽灯灭,病逝于居仁里16号的家里,时年64岁。她死后,经各界捐肋,得以落葬于陶然亭锦秋墩南坡上。她的墓表,原拟请金松林撰写,可金深以为耻,说“赛之淫荡,余不屑污笔墨”,“我有我之身份,不能为老妓谀墓”,断然拒绝。那时,倒是有许多人愿意给这名奇女子写墓表,但后被一个叫潘毓桂的争得。他是个汉奸,1939年上任后不久便特意为赛金花写了一篇志文,文中恭维她在庚子年间的作为“媲美于汉之‘明妃和戎’”,“其功当时不可知,而后世有知者”。这明显是借人喻己,为自己的汉奸行径辩护。 
  不知被人利用了一辈子的魏赵灵飞,若在天有灵,对此会有何感想?对于这样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奇女子,不知是赞是叹。 
  因为离我们太近,所以史料丰富,演绎也非常丰富。然而,那些史料的记载,依然多是猎奇的产物,那些生动的演绎,还是毫无新奇之处。骂她也好,赞她也好,说到底还是在重复着一种变味的人文情结。难道每逢国难当头之际,我们能指望的就是以身报国的女人吗?中国重复了几千年历史悲剧,什么时候才可以止演?陈腐俗套的“红颜救(亡)国”论,又何时得以休矣? 
  美人地理 
  归园·赛金花故居在安徽省黟县建有赛金花故居,建筑的设计都有其历史依据,除了围墙是新的,内部一砖一瓦、一切构件和设置都是修旧如旧。除了依据原貌恢复旧的赛金花故居外,还修复了赛氏祖居:归园。 
  陶然亭·赛金花墓赛金花去世后,被葬在陶然亭香冢和鹦鹉冢之间。墓为大理石砌成,墓前立有高1.8米的花岗岩巨碑。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修整陶然亭时,将赛金花坟墓和墓碑一并迁走,后在“文革”中遭破坏,现存墓碑,陈放于慈悲庵石刻陈列室内。   
  小凤仙:代价惨重的知音(1)   
  小凤仙,浙江钱塘人,“流寓袁哑,堕入妓籍,隶属陕西巷云和班,相貌乏过中姿,性惦龃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又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民国四年(1915年),小凤仙结识蔡锷,时年17岁。同年11月,袁世凯称帝前夕助蔡锷逃出北京。都中人士赞称她为侠妓。 
  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民国妓女,大概就算小凤仙了。她恐怕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情结中“女人救国”的最后一位,也是最鲜活的一个文化标本了。那个时代,她以特殊的身份,碰上一个特殊的人物,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却因为触动了文人心中的某种情结,于是衍生了一段英雄与美人之间的佳话传奇。 
  蔡将军的难处 
  蔡锷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 
  蔡锷,字松坡,1882年出生于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虽然出身贫寒,可是聪明好学,幼年有“神童”之称。后 
  留学日本,于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又因成绩优秀,被列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辛亥革命爆发,蔡松坡和滇军将士起而响应,一举光复昆明,蔡被推举为云南首任都督,时年仅29岁。 
  此时的袁世凯鬼迷心窍,一心要复辟帝制。而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就必须扫清障碍。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袁世凯深知蔡锷与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关系密切,所以视军界新锐蔡锷为心腹大患。袁遂于1913年10月调蔡进京,封其为“昭威将军”,并责令大公子袁克定拜蔡为师,同时还暧昧地向蔡锷透露:更辉煌的前途是陆军总长。貌似重用贤能,实则驱虎入笼。 
  起初蔡锷将军对满口共和的袁世凯还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幻想。但很快就看穿了袁的把戏,对他独裁、卖国、妄想称帝的种种行径大为失望。而袁世凯在对蔡锷百般拉拢无效后,便派人严密监视。 
  羁留北京的蔡锷将军,看似显赫,担任的却都是些有名无实的职务,终日无所事事,还要受监视。何况他身为共和元老,却要整日和一群搞帝制的小丑厮混,自然非常郁闷。后来,在老师梁启超的授意下,他暂时放下自己的“人格”,假装赞成帝制,并表现得“忠心耿耿,积极劝进”。同时,为了避袁世凯耳目,他还要故作韬晦之计。于是,蔡将军怀着非常使命,经常到北京八大胡同走动,并在那里认识了小凤仙。 
  小凤仙的妙处 
  不管我们如何感慨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爱情传奇,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尽管这有点令人沮丧,那就是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更多的是文人的演绎和世俗的附会,与真实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或者说,我们可能太过美化和放大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小凤仙本是北京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和班的一个普通妓女,《民初史略》上说她“相貌乏过中姿,性格且是孤傲”,只不过“粗通翰墨,喜缀歌词”,倒也颇受许多风流文士的追捧和赞赏。另外,书中还说她还生有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所以蔡松坡初次与她相见时,她便一眼认定蔡是一位非常人物。这个说法也可能只是文人善良过度的想象吧。 
  小凤仙结识蔡锷时才17岁。从后来小凤仙的回忆来看,她强调的也是对蔡将军的敬重,倒看不出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般浓情和缠绵。便是在她晚年经常拿出蔡的照片端详之时,有人问及,她也是淡淡地回答,说是一个朋友。为何要将心爱的人儿界定为“朋友”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她的态度确实耐人寻味。 
  还有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蔡锷竟没有给小凤仙留下任何能充当感情见证的信物。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内,蔡将军竟也没有给小凤仙捎去任何口信。如果说是蔡锷走得太过匆忙或军务繁忙,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论,蔡锷将军对小凤仙的感情,若说逢场作戏,有点残忍,但肯定不是纯粹的儿女之情。根据当时许多重要的当事人回忆,蔡将军的出逃,是预谋已久的。也就是说,他当初去八大胡同,与小凤仙邂逅,有偶然因素,还有另一层“找掩护,遮耳目”的动机。 
  感情虽有不纯之嫌,好在是相处日久,蔡将军也将实情告知于她。而她也算深明大义,成全了英雄,并落下一个“侠妓”的名声。只是对于爱人而言,这样的名分就有点悲情的味道了。 
  助将军出逃 
  无论于国于家,蔡锷都必然要出逃。但小凤仙有没有协助蔡锷出逃,以何种方式协助出逃,则是很有意思也是很有争议的话题。由于蔡将军出逃的意义重大,加上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