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坑世界- 第4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刚才那半真半假的演戏,即使是在最后一秒钟。李梅仍旧是忽而闪过一个冲动的念头,迷迷糊糊的想,不若就真的拉着吕涛的手儿道:“讽刺我?”

“没有,”无论哪里在哪寻宝,盗墓人当然寻得的是贵人之墓。事实上,在刺激李梅的同时,吕涛又何尝没有给她心中带来强烈的刺激感?强打起精神,装腔作势却底气不足道:“我想部落酋长与部落是不可能同居一处的。”

面对这巨大的地下空城。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宝殿?它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为什么又被废弃了呢?

劳累几个小时的姐妹俩,早已干不动了。地下世界的温度包裹在他们周围,时间一久让人觉得呼吸都十分困难。汗水从未从停止流淌,衣服皱巴巴的粘在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出土的文物挖出了不少,以吕涛的判断,那支木碗应属当之无愧的宝物。

从新回到地下河中洗澡的姐妹俩,自然又成为吕涛眼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姐妹俩挖掘地下古人遗物,完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吕涛却不以为燃,在他心目中,这里能见到原始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其它地区,其它国家也曾出现过。不像上个世纪在太阳金字塔不远处,人们发现了一处地窖。地窖内有许多石头房子,在这些房子的房顶和墙壁上,都铺设着一层15厘米厚的云母,不难发现,这些云母是被细心地、有意地铺设的。当初的兴建者,显然对云母有着特别的需求。专家们对这些云母层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了起绝缘作用,有人则认为是阳光反射器。地质学家们鉴定后确认。特奥蒂瓦坎的这些云母竟来自莫斯科(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个城市)。古代的特奥蒂瓦坎人是怎样知道云母的性能和产地,而且又是怎样千里迢迢跑到遥远的东欧把它们运到这里来的呢?

三人吃完饭,立即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姐妹俩根据吕涛已了解的地下河流的流向,粗略的分析了地面的地貌特征,决定这里的井火为中心,顺着下游继续探索,希望这其中或许有一段露出地面的河道,比如说再来一个天坑什么的,他们就彻底解放了。商量妥当,三人手拉手沿着河岸前行。这一次由于空间开阔,气流通畅,加之见到这样规模壮阔的地下河流,精神上首先就比较愉快,信心足了许多。这河道的水位线其实比涨水季节下退了许多,他们一路几乎是行走在柔软的沙滩上,沿途看不见什么景致,除了右边的河水,就是左边黑幽幽的地下世界。视力可及范围内不见一种物体,也没有发现有生命存在的迹象,但他们相信是有的,就隐藏在这悠悠的河水里。

空旷的地下世界,让一路走来的三人心胸为之一畅。这地下河也是一条极大的河道,比原来的那条河道大得多,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悬崖峭壁。这些是他们后来逐步探索出来对这条大河的整体认识。这里的地下世界大概分布很多个居住区,居住区住房地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从这一片出土的文物与资料上的解释对比,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以吕涛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地下洞穴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这么宏大的工程,绝非一年半载就可完工,整个工程,不仅需要极大的劳动量和大量的工具,而且还需要精密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工作。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仅凭原始的石刀、石斧、草绳等简陋工具,要完成勘测、规划、设计、挖掘、运输、后勤等等,更何况他们的工程好多是在地下和石头打交道,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另一个令人深思的疑问是:这么庞大的城市为什么要建造在地下?如果说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既然城市的建造者们能够建造出容纳1。5万人居住的庞大城市,那么把它们建在地面上同样可以起防御的作用,而工程难度要远远小于建在地下。如果说是为了隐蔽,那么他们在躲避什么呢?通过发现大量稻谷、稻壳来看,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可以让为当时连接这里的土地并不贫瘠、水源也不匮乏。如此之高的产量,不会仅是天坑天窗一个进出这里的通道,连运输至这里吧?或不是这样,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在这片地下世界中,一定有一个连接外面的通道。如果这一猜测在被推翻,古人又靠什么来维持生存的呢 ?

通过对地下世界遗址的挖掘,三人还发现,当时的手工艺人已掌握相当高的手工技巧。他们不但是技艺娴熟的陶制工人,制作出大量的精细陶器,还制作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商品。如金属工具和武器,用贝壳做成的镯子,用珠子串成的项链。有些精致的项链其制作技术极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比如,一条长长的光玉髓(一种类似石英的红色宝石)项链大约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精制的铜质天平,以及众多象牙和彩色小石块制成的砝码,说明他们已有一套完善的计量制度。这里出土的文物塑像最多的是公牛,也有用牛拉车的陶俑,说明这里的人们已懂得驾驭牲畜并使用车辆。

有贫民居住的地方就有达官贵人,在历史上是无需解释的。一扇厚重的石门,出现在地下河边的石壁上。厚重的石门上面满是尘土,可见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三人看见有了新的发现,立即兴奋地上前使劲推动石门。石门被缓缓推开,一股空气带着灰尘从里面直冲出来,就像打开了一个密封的空气罐头。

门外仍然是一片漆黑,但感觉有更大的空间存在。三人小心翼翼地通过门口,闯进了这完全陌生的地方。墙上的艺术,除了发挥装饰功用以外,同时还想要表达出一套有关宇宙创造的宗教信仰来。很可惜,三人一时还无法译解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所以,对在古城中发现的几百幅壁画,还是感到不可理解。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这些壁画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肯定花费了惊人的精力,但对于他们的意义,三人知道的实在有限。

这时的三人也不急着向前,先各自拿出手电,往四周照射了一圈,观察一番之后,发现他们正处在一个宽大的地面通道之中,前方黑黝黝的深不见尽头,左右则宽约四到五百米,地面和两侧都是由大块的青灰色岩石铺就;顶部最高处达五至八米,是半圆状的券顶结构,看它的材质。竟然也是用同一种岩石砌成,只是每一块的尺寸要小一些,尽管如此,这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建筑。

如今,门之内早已一片空寂荒凉,巨大石像兀立在崩塌了的台地上,好像用力托着青天。废墟之上,只有石砌的神庙墙壁上镶嵌的百余颗红砂岩石雕成的人头像,一颗颗从墙上凸出来,个个表情怪异,千古以来,他们一直虎视眈眈地守护着这些历史不明的古代民族的秘密,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有那些用整块岩石雕凿的碑柱,它们是那么巨大,那么笨重,但又被切割得那么整齐,雕凿得那么精美,使得每一个站在这些巨石面前的人,都不得不被它们的宏伟气势和神秘气氛所震撼,并时时唤起人们的惊叹与困惑。

这是个一个长约1000米、宽450米的地下大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都用岩石筑成,这些岩石大多被加工成长方形,垒砌整齐。从残存的遗迹还可看出,这原是一座坚固而庞大的地下大厅,建筑宏伟而又谨严,四面都有巨大石块砌成的高高的墙壁,宽阔的石门都用一整块大石凿成。一些墙角摆放着一些大型的陶器,有陶尖底盏、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当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还出土木耜、木雕彩绘神人头像。

一堆整齐堆放类似碗口粗一米长的圆柱体出现在一门内的石洞里。看到一处灯台,吕涛立刻意思到,这就是传说中的“人鱼膏”。

“人鱼膏”,顾名思义是用人鱼熬制成的油膏,放在地宫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鱼是指什么鱼呢?《史记集解》引徐广语云:“人鱼似站,四脚。”《史记正义》又引《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据上述记载的描述,有人以为“人鱼”就是俗称的“娃娃鱼”,学名为“大鲵”。

还有人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照明所用的是以人鱼膏油制成的蜡烛。以人鱼膏油制成的蜡烛,其能量每小时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人鱼膏油可燃五千天,足够保证地宫中“不灭者久之”的需要。

“这不会是地下又寝殿吧?”传来令人窒息的喘息滴水声,众人都听得明明白白,李雪拉着吕涛的手,原本柔软细腻的手心中,早已湿漉漉的满是汗水,吕涛心中明白,她平时胆小的她,一但进入这等地方,原本心里就有几分恐慌,如今碰到这等诡异的情况,更是惧怕。吕涛紧紧的握着她的手,想要给她安慰。

“管它是什么,一切都已成为历史……”走进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域文明的兴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脚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受到任何人为或者战乱破坏过的迹象,这里既没战争痕迹,也未见杀戮的尸骨,一切都似乎消失于自然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