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4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呀,不是那样的,我可是和你说正经事,你先给我个回答。我再接着往下说。”

杨璐神情有些坚决的说道。

陆政东见杨璐真是很严肃的说这事,想了一下说道:“你有这想法其实很正常,官本位的观念在国人中根深蒂固,有位研究东方问题的假洋鬼子曾经说过:中央之国的商人最大理想就是,他的子孙不再是商人。商人从政,古已有之,比如吕不韦。”

陆政东沉吟了一下才接着说道:

“不过,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你也知道,搞政治的人看着确实风光,但政治就是一溏浑水,进去之后很多时候就会沉沉浮浮身不由己。”

陆政东平静地说道。

“我知道,公司所在的工商联通知我,说准备选举我为政协委员。我对政治都是外行,所以才让你给拿主意嘛。”

“区政协委员?”

陆政东不由笑了,“就这点事情啊,我以为什么事儿呢,恩,你搞错了一个概念,你这不叫从政,而是叫参政,明白吗?和从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那你的意思是”

“让你当你就当就是,这是件好事。这是一种趋势,从九三年有民营企业家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之后,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而是民营企业家群体从‘偷偷摸摸’发点小财到‘登堂入室’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参与者的地位大转折。每一次党代会,都把民营经济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这实际上是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效应的一种体现,这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陆政东笑着道:

“这应该是你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公司才赢得了这么一个机会,这一点其实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政府都很看重,一个企业有社会责任心很重要,公司现在已经有一定基础了,发展很快,业务已经不是局限于西河一隅的地方企业了,追求利润的同时可以适当也多考虑一些社会责任,公司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竖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形象,应该从各方面来打造自己的软硬实力,这对于提升一个企业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好处。”

杨璐知道企业现在的规模还远远比不上市里,甚至区里德一些大企业,但听着陆政东娓娓道来,也知道企业要想突破瓶颈,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感觉也是受益匪浅

第63章群英荟萃

陆政东见杨璐若有所思的样子,知道杨璐找他来,肯定是想得到他关于这方面更多的指点于是便继续道:“这样的头衔无疑具有‘保护’性质,让人家觉得你可靠,就能拿到大项目。政治上可靠,经济上有实力,别人就不敢打你的主意。但能够从一次次的大浪淘沙幸存下来,甚至发展壮大起来的人,首先具备的是这样一种生存哲学:山高难以翻越,他们就绕过去;敌人太过强大,可以先成为对手的一员。

这样知进知退,不会一次次硬把脑袋在玻璃门上撞得头破血流,这就是懂政治,千万不要将此理解为低层次的经营‘灰色’政商关系—为自己寻找政治后台,不少风光一时的企业家最终落马,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其次要选对行业,而这两者本身又密不可分,归结起来,就是找到自己企业和政府需要的契合点,也就是跟着国家的整个大的方针政策走,这样就能得到连续的支持和鼓励,就跟政府的关系保持一个正常的接触,跟着大政方针走,这就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上和,国家战略捆绑在一起,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更能应对市场风险,不会是市场调控的失败者,不是赢家也是幸存者,而且还有机会发展得很好。”

陆政东娓娓而谈: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除去一般意义上地向上面表决心外,还要让上面完全相信在政治上的企图,不是如狼似虎永无止境的。政治协商,政治协商。这四个看着简单的字其实有着很深层的内涵,不少层次较低的委员,特别是那些商人出身的委员,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一名头当做是披在身上的一件富丽堂皇的外衣。他们中有几人能真正分辨其中的分量,其中的内涵”

“所以你一定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你需要切记的一点是,把普通商人引入政治舞台,这个步伐,无论是上还是下,都必然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不能操之过急”

陆政东讲了不少,虽然有些东西杨璐不可能现在就完全领会,但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具体过程中一定会把握住先机,并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变得更为成熟,而在接下来掀起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黄金时间能够斩获更多

接下来自然是一宿风流,陆政东醒来的时候,身畔的丽人早就起床了,不过被还残留着缕缕余香,门悄悄开了一丝缝隙,似乎是要看他醒了没有,见他没有动弹。便又走到窗户边小心的把窗帘拉了一条缝隙,一抹阳光从缝隙中透了讲来,陆政东装出要动未动的样子,窗边的身影赶紧又轻手轻脚的闪了出去。

陆政东坐起身来,无声地笑了笑,看样子杨璐是担心自己今天还要赶飞机,怕误机,又想让自己多睡一会,就用这种“自然方式”来把自己唤醒,心思倒也是够细腻了

※※※

陆政东到了平湖才发现,平湖实际上并不在浦江,而是临近的江州省的一个小地方,虽然此次会议地点比较偏,而且会议的性质也是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间,其实这很玄妙,回顾改革开放这些年,每一个预示改革的动作,事实上都穿行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在非正式和正式之间的会议,对于能够与会的人员要求却非常严格,一些由于论文没过关没有拿到资格但又希望与会的一些人也想参与此会,却被无情的挡在外面。

参加会议的人也得到通知要求,论文不许带上山,只带身子来,至于带秘书之类的更是不可能而而且开会不准照本宣科,这其实要求与会者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经济理论功底和修养。

而在会议的安保措施上,实行的是一级保卫,这通常是副国以上级别的领导人一级及其重要的全国性重要会议才能享受的待遇。

而且在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与会人员不准随意接受记者采访,而参加采访的记者一律被告知各新闻单位在会议期间一律不许报道会议具体内容。陆政东能够理解会议的组织者如此要求的良苦用心,毕竟这时候不比新世纪,很多东西必须谨言慎行,避免树大招风,坏了事情。

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这一次会议的与众不同,而陆政东真正向会务组报道之后,才真正发现这一次与会人员的组成绝对是重量级的,与会的有身居国家经济决策中枢的人员,有就任国家官方经济智囊部门的人员,有身处巅峰学术机构的人员,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人员:最高决策层里面负责经济事务领导人的秘书,级别最高的还有正部级官员,还有像陆政东的老熟人曾怀德这样的有着不同寻常背景的红色子弟,虽然这些人名义上不是职务行为,是个人行为,也是与会的普通一员,但实际上这才是会议的几杆大旗,他们很大程度地代表了某些中央领导的态度,以及一些曾经主管过经济事务老领导的态度,这无疑提升了整个会议的档次。

陆政东对于会议的组织者也是由衷的感到佩服,因为这些会议的发起组织者,聪明巧妙地组合了各种支持力量和资源,把会办得有声有色。

会议的形式也是很新鲜很独特,没有报告,只有讨论,会议分成几个组,把探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所涉及的讨论的题目都必须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面对的尖锐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议的讨论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由于我们有在国务院咨询部门工作的背景,以及一直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重大策略的策划工作,因而有基础拿出一套很有挑战性的各分组讨论课题。这些题目奠定了会议的内容、方向和基础,为会议成功奠定了一块基石。

每个组有核心的人主持会,没有报告,有中心发言,抛砖引玉,大家讨论,去哪个组听都行。

会议开得热火朝天,有共识的时候大家会会心一笑,而又分歧的时候则是火药味儿十足,虽然讨论也有时间,但是真正一讨论起来,往往都不会顾及到时间,从白天到夜里,不停的讨论、争论不休。

但与会的人员丝毫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反而是都显得精神亢奋,非常专注,而且会议的强度远远比寻常的强度高得多,不休息,几乎都是连轴转,即便与会的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也有不少人都感到很是疲惫,身体都有些吃不消,大会的秘书长甚至累得都吐血了。

大家都显得极为活跃,整个会议都充满着活力,陆政东也很想在这样的场合下会一会曾怀德,但曾怀德在宏观组,和他不是一个组别,没有机会直接进行对话。

陆虽然陆政东年纪尚青,但由于之前入选论文的水平较高,以及具体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也在关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的改革这个课题中做了中心发言,除此之外还以一定的事实依据提出东南亚即将爆发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并就国内的金融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会议进行了五天,这期间也就几家报纸就此次会议做了一个标题式的报道,似乎并没有在公众中间引起太高的关注度,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开这么大一个全国性会议,讨论经济改革问题,在体制内肯定是极其引人注目的。知道这次会议一些内幕的各个部门和一些相关的人士都在静观风向,看看是不是这伙青年人这回要挨批评。

但陆政东却是清楚,会议最后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文件,陆政东相信这些文件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最高决策层的案头,并引起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与会的这些人员无疑也会更进一步进入高层的视野,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