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玩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大玩家-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试玩中那三分钟开车剧情,更是让无数玩家恨得咬牙切齿。
    这简直太坑人了。那家中国公司知道美国人不见得会看这种剧情,不仅设置了不可跳过,还要时刻进行无聊的操作,才能渡过那三分钟!
    对于欧美的玩家来说,用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故事作背景,已是非常坑人了。用就算了,起码得有一点包装的技巧吧?将内容循序渐进地灌输给玩家,有什么难的?通过事件,将主角的经历、队友的身份、敌人的凶残都展现出来,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剧情,不行么?
    简而言之,就是先把仇恨拉好,再打怪。
    《远东战场》第一章做得不好,但还算勉强做到了。主角是个猎人,日军烧了主角的家,队友救下了主角,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但第二章这是什么?在第一章中那么迷茫的主角,为什么到了第二章,却东跑西跑地帮军队打了四年仗?这心理转变太大了,没有丝毫铺垫,不是逻辑混乱是什么?
    此外,“yuyanling”是谁?主角为什么要听他的命令?完全可以逃跑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守住这个地方?主角打这仗能得什么好处?这些基本的故事要素都不交代,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想的?
    这些问题让欧美玩家困惑莫名,但在王不负乃至所有中国玩家看来,却全是完全不需要解释的事情。
    主角为什么要打仗?抗日!还要什么解释?
    两方玩家由于文化、教育、环境等等因素,对于同样的题材,接受程度却天壤之别。对中国玩家来说,这游戏就是神作。可对欧美玩家来说,却是缺点和亮点同样明显的作品。
    欧美的游戏玩家从小接触各种游戏,所玩游戏的数量只怕是天文数字。但他们从未见过有这么一款游戏的。上来直接告诉玩家:你的敌人是谁,你的友军是谁,你要做什么。至于要问为什么?原因你自己去查。
    根本就是捏着人的嘴巴,然后往人喉咙里塞一把药片。已经到了不尊重玩家的程度了。
    那中国公司用奇怪的剧情也不是第一次了。绝大多数下载去玩试玩的人,本来就不是期待能看到多吸引人的剧情,而是想要知道第二章中新增了什么玩点。
    等看完了剧情,操作到迫击炮后,他们就目瞪口呆了。本来以为第二章相比第一章就算有所提高,也提高不到哪里去呢。没想到居然增加了火炮,还有那么炫目的击杀特效!
    机枪、手榴弹、刺刀新增的玩点一个接着一个。
    这游戏实在是有些难办。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玩法,另一方面,游戏的剧情根本就是在无视玩家。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一家位于纽约的游戏杂志,曾经热情评价过背景为纽约覆灭的《狂潮》,却不假言辞地批评了《远东战场》第二章的试玩。
    “这肯定是一款令人失望的游戏,中国游戏制作商的毛病暴露无疑。”
    文章之中,那杂志的编辑写出了理由,认为这款游戏的生硬剧情,已经到了无法让人玩下去的地步了。这可能是因为那家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了问题,缺少对市场的评估。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章的试玩是从游戏本体中切割出来的,可能那家中国公司,直接把第一个关卡放出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游戏的剧情,都是这种东西啊。在1944年,保卫“hengyang”,对抗日军“”全是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名词。
    编辑断定,第二章的销量绝对走低。可能凭着一些惊人的玩点依然吸引少部分玩家。但长此以往,那家公司就会因为无视市场的傲慢态度,而导致自身的失败。
    最后文章也给出了建议。事到如今,换个剧情已经不现实了。起码也得把剧情编得容易接受一些吧?最好将游戏发售延期,请好莱坞的编剧参与剧情的修改,做出更能令玩家理解的剧情。
    不是只有纽约的这家游戏杂志不看好。所有的游戏杂志都是如此。游戏杂志的编辑们本身就是最资深的游戏玩家,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游戏,所以觉得《远东战场》特别刺眼。不看好这游戏的市场表现。
    网上的风浪就更厉害了。除了玩游戏的人,还有日本的右翼团体参与其中。
    这些团体从日本的大财团、大企业得到资金,专门在国际上操纵舆论,以洗白过去历史。最终目的,是希望能欧美人能毫无芥蒂地使用日本产品。
    这帮人行事肆无忌惮。只要有人胆敢在公开场合向世人述说历史真相,就会被他们苍蝇一般地骚扰。
    毫无疑问,《远东战场》第一章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网上极尽抹黑之能事。第二章发售在即,他们也行动了起来,企图拉低游戏的销量。
    不管是骂是夸,时间总要向前。终于到了游戏在欧美正式发售的前夕。
    
    纽约。
    有个金发青年,从报亭上买了本游戏杂志。先翻开关于《远东战场》的文章。看了一会,说道:“这杂志说得没错!那家中国公司太自负了。一点也不知道迎合市场,他早晚有一天会衰败的!”
    “中国公司?做了什么游戏啊?”卖报人好奇起来。好多买了这杂志的人,都会义愤填膺卖骂几句。真是奇怪了。
    “叫做《远东战场》。”青年把名字告诉卖报人。
    卖报人是俄罗斯裔,还真不知道自己卖的杂志里有这些东西,赶紧拿起一本,边翻边兴奋道:“是不是二战游戏?当年苏联红军可是歼灭了几十万日军的!”
    “不是,是中**队打日本军队。”青年叹气说。
    就好像中国人难以想象菲律宾也发生了抗日战争一样,绝大多数美国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金发青年也是如此。
    游戏公司不应该制作玩家不感兴趣的题材。这不是常理么?谁会将非洲部落追逐猎物的过程,制作成游戏给玩家玩?
    生僻的题材,下场都是做得越好,亏得越惨。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敢于开始做的?
    卖报人也是同样毫无兴趣,翻看了几页,合上杂志道:“这有什么可做成游戏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九章 在欧美市场上市
    青年郁闷道:“那游戏确实很好玩。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做个正常的游戏呢?”
    《远东战场》第一章的剧情生硬,但玩法好玩,他玩了很多遍,才算彻底弄清第一章的剧情。
    可第二章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哪怕是按着第一章的剧情来做。主角先是感受到了仇恨,然后积累力量,接着产生冲突,主角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加入了军队。最后矛盾爆发这个时候再开始防守“hengyang”,也稍微好一点啊。
    青年不想再为那游戏花钱了。他拿着杂志回家,只见合租室友正在抱着一本书在看。
    “你居然还买书看呢?”金发青年惊奇道。他的舍友一般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很少去买新书看。
    舍友也是填鸭式地看这书,说道:“对。这书正式发售还要再过几天,不过作者正在搞签售,去了可以先买到。我就去了,还听了演讲。”
    “什么书?”金发青年没听懂舍友在说什么。又看了看书名,《四亿人的八年》,也没看懂。
    “写的是二战的中国战场。马上《远东战场》不是要出第二章了么,我先了解下背景,玩起来能更投入些。”舍友说着又啃起书来。
    金发青年知道,舍友是那中国公司的狂热粉丝,可不至于这么夸张吧?为了玩一款游戏,居然去买相关的书来看。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我去喝杯咖啡。”舍友合上书,实在看得头疼。
    “我能看看么?”金发青年好奇道。
    “行。”舍友说完出门。
    金发青年拿过那书。先看定价,三十九美元。相对于很厚一本书来讲,还不算特别贵。
    他翻到第一页,看着看着就看傻了。里面不仅有中文人名,还有日本人名。这些名字就连他一个美国人都不会念,何况记得住?弄得他每看到一个人名,就要翻到最后的列表,重看那人是谁。
    接下来更加坑人。因为又出现地名了!对于这位来说,根本搞不清“太原”和“徐州”在哪里。看得一头浆糊。
    这书怎么看啊?金发青年决定不遭罪了,把书放回舍友的桌子上。却看到了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只见屏幕上还显示着英文版的中国地图。
    舍友为看懂这本书。甚至会参考着地图来看!
    至于不至于啊?金发青年更不理解了。
    舍友出去端了杯咖啡回来,重新开始看书,那认真的劲头和准备考试也大差无几。
    金发青年只觉得怪异无比,他曾在高中时代。为了和同学玩卡牌游戏。从头学起掌握dnd规则。当时他看入门书籍时。就是这么地投入。
    《远东战场》居然能和dnd相比?金发青年不这样认为,所以觉得舍友行为奇怪。
    但对舍友来说,却不值得奇怪。他来自南方小镇。从小被父亲带着去打猎。经历和游戏中的主角差不多。只是他没有出生在战火年代,看不到升级条,也不能减缓时间而已。
    所以在玩到第一章时,他就入迷了。《远东战场》又是沙盒化的游戏,理论上可以一直玩下去。他早就满级了,但时不时地还会进入游戏中,享受那种单枪匹马用一把步枪歼灭上百名敌军的爽感。
    为了能更好地进入游戏,他还去找学校里的华裔学生帮忙列书单,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完以后,对游戏更加了解,玩起来也更加投入。
    当然了,他还是没办法把自己幻想成中国人,玩的时候,只是幻想现在的他,去往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日本兵。
    对于他来说,只要第二章中有步枪,就值得去买回去玩了。他对机枪、迫击炮的观感还好,但当玩到试玩的最后,他操作着主角用刺刀捅死三个日军时,顿时激灵灵地打了个冷颤,对那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第一章中,刺刀只能一对一,虽然符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