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散文随笔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余华散文随笔集-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横溢的阴谋家发动了突然袭击。他选择了晚上十点钟,对时间深思熟虑的选择是他
对自己勇气的考验,并且让另一位贵族夫人德薇在场,这是他对自己勇气的确认。
他的手在桌下伸了过去,抓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司汤达有事可做了,他的叙述
将两个人推向了极端,一个蓄谋已久,一个猝不及防。只有德薇夫人置身事外,这
个在书中微不足道的人物,在此刻却成为了叙述的关键。这时候,司汤达显示出了
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的对技巧的关注,他对于德薇夫人的现场安排,使叙述之弦
最大限度地绷紧了,让叙述在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充满力量的掩盖所联结的脆弱里
前进。如果没有德薇夫人的在场,那么于连·索黑尔和德·瑞那夫人紧握的手就不
会如此不安了。司汤达如同描写一场战争似的描写男女之爱,德薇夫人又给这场战
争涂上了惊恐的颜色。在德·瑞那夫人努力缩回自己的手的抵抗结束之后,于连·
索黑尔承受住了可能会失败的打击,他终于得到了那只“冷得像冰霜一样”的手。
他的心浸润在幸福里。并不是他爱着德·瑞那夫人,而是一个可怕的苦难结束了。

    司汤达像所有伟大的作家那样,这时候关心的不是人物的心理,而是人物的全
部。他让于连·索黑尔强迫自己说话,为了不让德薇夫人觉察,于连·索黑尔强迫
自己声音宏亮有力;而德·瑞那夫人的声音,“恰恰相反,泄露出来情感的激动,
忸怩不安”,使德薇夫人以为她病了,提议回到屋子里去,并且再次提议。德·瑞
那夫人只好起身,可是于连·索黑尔“把这只手握得更紧了”,德·瑞那夫人只好
重新坐下,声音“半死不活”地说园中新鲜的空气对她有益。

    这一句话巩固了于连的幸福他高谈阔论,忘记了装假做作。

    司汤达的叙述仍然继续着,于连·索黑尔开始害怕德薇夫人会离开,因为接下
去他没有准备如何与德·瑞那夫人单独相处。“至于德·瑞那夫人,她的手搁在于
连手里,她什么也没有想,她听天由命,就这样活下去。”我想,我举例的任务应
该结束了。老实说,我没有想到我的写作会出现这样的长度,几乎是我准备写下的
两倍。本来我应该在一篇文章里完成这次讨论,现在我觉得分开在两篇文章里进行
讨论可能更合适。我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我在重温威廉·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
基和司汤达的某些篇章时,他们叙述上无与伦比的丰富紧紧抓住了我,让我时常忘
记自己正在进行中的使命,因为我的使命仅仅是为了指出他们叙述里的某一方面,
而他们给予我的远比我想要得到的多。他们就像于连·索黑尔有力的手,而我的写
作则是德·瑞那夫人被控制的手。这就是叙述的力量,无论是表达一个感受,还是
说出一个思考,写作者都是在被选择,而不是选择。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在
我心中盘踞了十二年之久的认识,那就是心理描写的不可靠,尤其是当人物面临突
如其来的幸福和意想不到的困境时,对人物的任何心理分析都会局限人物真实的内
心,因为内心在丰富的时候是无法表达的。当心理描写不能在内心最为丰富的时候
出来滔滔不绝地发言,它在内心清闲时的言论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似乎是叙述里
最大的难题,我个人的写作曾经被它困扰了很久,是威廉·福克纳解放了我,当人
物最需要内心表达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同时让他们的眼
睛睁开,让他们的耳朵矗起,让他们的身体活跃起来,我知道了这时候人物的状态
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它才真正具有了表达丰富内心的能力。这是十二年前的事
了,后来我又在欧内斯特·海明威和罗伯-格里耶那里看到了这样的风格如何完整
起来。有一段时间,我曾经以为这是二十世纪文学特有的品质。可是陀思妥耶夫斯
基和司汤达,这两个与内心最为亲密的作家破坏了我这样的想法。现在我相信这应
该是我们无限文学中共有的品质。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蒙田就已经警告我们,
他说:“探测内心深处,检查是哪些弹簧引起的反弹;但这是一件高深莫测的
工作,我希望尝试的人愈少愈好。”
 
 
                                       眼睛和声音——关于心理描写之一        
                     

    我想在这里先谈谈欧内斯特·海明威和罗伯-格里耶的两部作品,这是在我个
人极其有限阅读里的两次难忘的经历,我指的是《白象似的群山》和《嫉妒》。与
阅读其它作品不一样,这两部作品带给我的乐趣是忘记它们的对话、场景和比喻,
然后去记住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快车上的“声音”,和百叶窗后面的“眼睛”。

    我指的似乎是叙述的方式,或者说是风格。对很多作家来说,能够贯穿其一生
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的风格,在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人物场景里反复出
现,有时是散漫的,有时是暗示,也有的时候会突出和明朗起来。不管作家怎样写
作。总会在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时期,其叙述风格会在某一部作品里突然凝聚起来。
《白象似的群山》和《嫉妒》对海明威和罗伯-格里耶正是如此。就像参加集会的
人流从大街小巷汇聚到广场一样,《白象似的群山》和《嫉妒》展现了几乎是无限
的文学之中的两个广场,或者说是某些文学风格里的中心。

    我感兴趣的是这两部作品的一个共同之处,海明威和罗伯-格里耶的叙述其实
都是在对某个心理过程的揭示。

    《白象似的群山》有资格成为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段赞美之词。西班牙
境内行驶的快车上,男人和姑娘交谈着,然后呢?仍然是交谈,这就是故事的全部。
显然,这是一部由“声音”组装起来的作品,男人的声音和姑娘的声音,对话简短
发音清晰,似乎是来自广播的专业的声音,当然他们不是在朗读,而是交谈——
“天气热得很”,“我们喝杯啤酒吧。”从啤酒到西班牙的茴香酒,两个人喝着,
同时说着。他们使用的是那种不怕被偷听的语言,一种公共领域的语言,也就是在
行驶的列车上应该说的那种话。然而那些话语里所暗示的却是强烈的和不安的隐私,
他们似乎正处于生活的某一个尴尬时期,他们的话语里隐藏着冲突,抱怨和烦恼,
然后通过车窗外白象似的群山和手中的茴香酒借题发挥。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用钟表匠的语气谈论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说:“他把
螺丝钉完全暴露在外,就像装在货车上那样。”《白象似的群山》可以说是一览无
余,这正是海明威最为迷人之处。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
结构和语言,使它们像河流一样清晰可见。与此同时,海明威也削弱了读者分析作
品的权利,他只让他们去感受、猜测和想象。《白象似的群山》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那些如同列车、啤酒和窗外的群山一样明确单纯的语言下,海明威展示的却是一
个复杂的和百感交集的心理过程。在驶往马德里的快车上,男人和姑娘的交谈似乎
有了一个理由——堕胎,然而围绕着这个理由延伸出去的话语又缺少了起码的明确
性,就像他们不详的姓名一样,他们的交谈也无法被确定下来。

    欧内斯特·海明威明白内心意味着什么,正如他著名的“冰山理论”所认为的
那样,人们所能看到的和所能计算的体积,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水
深处的才真正是冰山的全部,而这部分只能通过感受、猜测和想象才得以看到。于
是海明威无法用意义来确定他们的交谈,就像无法确认男人和姑娘的姓名。没有了
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拥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
更多的可能中的心理经历。

    与《白象似的群山》相比,罗伯-格里耶在《嫉妒》里所叙述的内心压力似乎
更为漫长,不仅仅是篇幅的原因,海明威的叙述像晴空一样明朗,有着奏鸣曲般跳
跃的节奏,而罗伯-格里耶则要暗淡的多,如同昼夜之交的黄昏,他的叙述像阳光
下的阴影一样缓慢地移动着。
    “嫉妒”一词在法语里同时又是“百叶窗”,显然,罗伯-格里耶在选择这个
词语的时候,也选择了耐心。百叶窗为注视中的眼睛提供了焦距,对目光的限制就
像在花盆里施肥,让其无法流失,于是内心的嫉妒在可以计算的等待里茁壮成长。

    光线、墙壁、走廊、门窗、地砖、桌椅、A 和她的邻居以轮回的方式出现和消
失,然后继续出现和继续消失。场景和人物在叙述里的不断重复,如同书写在复写
纸上,不仅仅是词序的类似,似乎连字迹都是一致,其细微的差异只是在浓淡之间
隐约可见。

    长时间的注视几乎令人窒息,“眼睛”似乎被永久地固定住了,如同一件被遗
忘的衬衣挂在百叶窗的后面。这一双因为凝视已久已经布满了灰尘的“眼睛”,在
叙述里找到了最好的藏身之处,获得了嫉妒和百叶窗的双重掩护。罗伯-格里耶只
是在第三把椅子、第三只杯子、第三副餐具这类第三者的暗示里,才让自己的叙述
做出披露的姿态,一个吝啬鬼的姿态。

    即便如此,阅读者仍然很难觉察这位深不可测的嫉妒者,或者说是百叶窗造就
出来的窥视者。就像他的妻子A 和那位有可能勾引A 的邻居一样很难觉察到他的存
在。窥视者的内心是如此难以把握,他似乎处于切身利益和旁观者的交界之处,同
时他又没有泄露一丝的倾向。

    罗伯-格里耶让自己的叙述变成了纯粹的物质般的记录,他让眼睛的注视淹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