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皇明 +明皇 (重生成朱厚照 父子 年上 玄幻 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眷皇明 +明皇 (重生成朱厚照 父子 年上 玄幻 宫廷)-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当然!”朱厚照得意地道,他又不傻,知道自己那个收集各类技艺的政令一下,即使大部分人还是会将自己的秘籍藏着掖着,但是人总有个天灾人祸,手头不宽裕的时候,或者一脉单传临老还找不到传人的情况,大明朝这么大分布到各个府县短短几个月收集到东西就应该已经不少了!
  这些东西在以后可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呀,朱厚照可是不放心让那些粗鲁的衙役们去长期管理,书册这种东西还是让那些爱惜书的文人们去打理比较好!
  “可是你那所谓大学的夫子又怎么办?”看到儿子早有郁闷,朱祐樘也就稍微放心,便又问道,“在扩建之后原来的夫子可就不够用了!”
  “这还不简单,为了突出大学的地位,吸引更多学子入学,各地府学中的夫子都要选择当地最有名气的,建在北京的则要用当科全国都有名的,文科的好办,在原有夫子中挑选就行,武科工科等则可以去找那些所谓的隐士,给他们封个名号就行,至于俸禄嘛,朝廷出一小部分当做基本俸禄,再设置一个绩效俸禄按照他们的学生多少和授业成效来从学生们每个学期的学费中支付,再以抵扣税收为诱,让当地富商捐赠一部分银钱给当地学校进行建设,这样一来朝廷也就用不了多少钱了!”
  朱厚照这套引用后世的工资制度和融资策略让朱祐樘听的一楞,他在心中略微一算,发现确实是个妙招,不由得笑道,“胡闹,你还真是胡闹,虽然这样朝廷是省了一些银子,不过若是学费收得太贵学子也会减少的!还有,按你这样做,那些所谓的知名隐士难道会愿意来这些大学授课吗?”
  “他们敢不来!哼!”朱厚照不满地道,“如今可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这些人有才学有能力却都不愿意出仕为官,若是朝廷上下腐败不堪,国家社会动荡不宁他们为了自保躲起来到也罢了,可是如今我大明上下一片清明,只是让他们出来传业授课也不愿意,那他们就等着朕收拾他们吧!”
  朱祐樘被他恶狠狠的表情逗得笑了起来,“你想要如何收拾他们呢?”
  “这些隐士所擅长的东西或文或武,或是其他技艺,但是大多是有能之人,有功名在身!”朱厚照阴险地一笑,说出自己的打算,“在我大明朝,即使只是考上秀才,每天也能领上一升米,每年还能有四两银子的俸禄,更可以见官免跪,这些都可都是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哼哼,若是有不听诏的不愿来任课的人全部免除功名。”
  他有贼贼的笑了一声,继续道,“这些人有些可能自己不在乎功名,不过不代表他家族其他的人不在意吧,朕还会同时下令让这些不听话的人六族以内三代上下都不可为官!哼,我就不信这样这些人还不愿意来授课!”
  “你这政令一下,阁老们和太子监的人只怕又要闹起来了!”朱祐樘叹了口气,望着朱厚照的脸道,“你似乎对这些隐士们很不满呀!”
  “是,我是有些不待见这些人!”朱厚照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了几下,这才道,“这些所谓的隐士,也许他们认为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又或者是无所谓功名利禄,所以他们才想隐。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让自己处世不惊,内心恬淡,若是真的个个都能成为那超凡脱俗忘物忘我的圣人那也罢了,偏偏大多数只不过是趋于现实的无奈从而逃避。”
  他表情认真,沉沉地道。“我不喜欢这种人生态度,太消极了。君子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人却只知道独善其身,实在是讨厌!”
  朱祐樘听完他的话沉默了下来,朱厚照看着他的深沉表情也不再开口。
  刚刚说的那些都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在当年学历史的时候他就经常这样想,古代的知名隐士中大部分人都是半官半隐,一方面留恋着仕途,一方面却又自诩清高,在那些博得隐士美名的人当中真正能看透红尘的其实根本没有几个。
  “说得没错!这件事父皇支持你!”朱祐樘沉吟了一会居然赞同道,这让朱厚照反倒楞了一下,他可是知道自己这些思想有多么的超前!
  朱祐樘看出了他的吃惊,笑着解释道,“或许应该这样想,不是都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吗,那些真正的隐士能人应该都已经在朝廷之中,对那些还不能摆脱名利的小隐来说,让他们授课反倒是成全他们的名声,若是还不识好歹,照儿你采取过激一点的手段也没什么!”
  朱厚照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却不知道朱祐樘真正的想法确是觉得他这么点既不血腥又不暴力的小手段根本不算什么,比起他们朱家的老祖宗朱元璋对于隐士的“不合作则死”的横蛮态度来说根本就是小儿科,所以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第053章 作战会议

  组建大学的事情是件新鲜事物,刚刚传开来便在士林中激起了千重浪。自汉武独尊儒术以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早已成为天下学子心中认定的道理。
  小皇帝突然弄出来的这个大学看起来并没有触动天下文人的利益,但是文武杂学合并却让一些心思活络的人看出来皇帝这是想要提高其他杂学的地位了。
  一时间朝鲜那档子破事立刻被压下了风头,朝里朝外的人们纷纷议论的都是这件事情。几个御史更是挺直了腰板天天在乾清宫外求见,指责皇帝这是乱了祖宗的规矩。
  虽然被指责,但朱厚照却并不担心,他在诏书中号称自己如此行事只是为了能在大明重现盛唐时的学风。
  历史上,在唐太宗之后,高宗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儒学崇高的地位渐渐衰弱,出现了“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的局面。虽然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响,却为杂学、格物等其他学科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唐朝从上到下的学府,特别是在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国子监中都有不少学子不但熟读经学,更是精通其他杂术,那种开明、务实的学风培养出了不少的务实人才,成为大唐兴盛的基础。
  朱厚照本来以为自己这次将综合性大学的概念提前几百年的做法会在士林掀起天大的波浪,如果这种做法不合适宜引起了天下文人的强烈抵触将会适得其反。
  但是在下诏书前朱祐樘建议他加上这样一条,自己此次乃是效仿唐风,说是盛唐时期已经有了类似的做法,这次只是彻底为格物、杂学等正名而已。
  古代的改革只要有前例可依,便不怕落人口舌,更何况兴建大学,加强教育即使是被记上史书也不怕后世人评论,因此两父子也并不为这件事情感到为难。
  只不过朱厚照在无奈之下见了几次这些强烈抵触的御史以后,就感觉头都快被他们啰嗦得爆炸了。
  这些言官个个自诩铮铮铁骨,说不听、打不怕,却又还杀不得,偏偏明朝又不像清时禁忌颇多,对于言论一向颇为开放,搞得朱厚照也拿这些人没办法,最后弄了几回他也就学乖了,直接就不去理会他们,见着了躲得远远的。
  虽然士子们闹腾得慌,但是由于三位内阁大学士一直沉默不对此事进行表态,朱厚照的政令还是十分顺利的传达到了全国。
  大学在各州府一所所的建立了起来,而国子监作为朝廷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最终还是在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之后增添了武学、音律、兵法、天文、格物等各科杂学,那些近月收集的宝贵技艺抄本更是作为珍贵资料进入了堪比现代国家图书馆的国子监崇文阁。
  天下士子正为大学的事闹得纷纷扬扬时,而兵部却正默默的忙碌着。兵部尚书刘大夏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了,整天就在衙门里对着地图琢磨。他身为三朝元老,算是看着朱厚照这新皇帝长大的,自然知道这新皇对于兵事的痴迷。
  能在官场多年树立不倒的人,哪个不是人精。刘大夏心如明镜,知道朱厚照在还是太子时就已经对军队士气低下、军伍空虚、屯田破坏的事情十分不满,对于各地军伍吃空饷的事情更是深恶痛绝。
  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哪个新皇登基之后会没有一番举动呢!?为了怕朱厚照亲自对兵部动手,不想惹火上身的刘大夏在朱祐樘宣布退位之后就立刻着手整治全国军卫。
  近一年的时间下来,如今军队已经恢复了不少战斗力,吃空饷、荒屯田的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虽然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却是一份实打实的功能。
  如今正是拿着这成效请功的时候,却又生生被即将到来的天大麻烦给耽搁了下来。
  该死的番子们!刘大夏心中郁闷的啐了一口。
  “海防,这海防一定要给朕给守牢了!”
  一阵敲击的声音让刘大夏惊醒,抬头看了一眼正在地图上比划的小皇帝。突然他有种被窥视的感觉,他偷瞄了一眼太上皇,那双凤目正若有似无的扫过自己。
  他的心中一凛,立刻将走神的心思又关注到眼前的会议上。
  朱祐樘早发现了刘大夏的走神,不过却并未发作,毕竟这位老大臣的年岁早已不轻,这些日子的忙碌即使是年轻人也吃不消更别说是这七十几老尚书了。
  这针对四线作战的部署会议早已开了很多次,尽管朱祐樘每次都会来旁听,但是却没用多大的心思。在他心中,自己将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但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旁观者。
  这是儿子的战斗,是他展翅的舞台,一旦成功防守住四线战场的第一轮攻势,儿子将能龙入九天,成为太祖之后甚至超越太祖的帝王,大明史上最伟大的一名的帝王。
  朱祐樘隐约知道兵部呈上的许多折子都被儿子愤怒的打回,不切实际!计划空洞!怯于对战!这些不甚完美的计划书都让儿子最近的怒气已经飙升到了极点。
  四线作战却不得不战,虽然还没正式下令大告天下,但是朝廷的百官也都影影绰绰得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