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许仙的日子 作者:徐州小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做许仙的日子 作者:徐州小吃-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马皇后身后走出一女子。
  姐姐?许仙心中一惊,又平静下来。
  只因为朱元璋对待故人,只要你不伤他的面子,不揭他的伤疤,老朱还是会有恩泽的。
  据载,朱元璋出身草根,小时生活贫苦,在家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故又叫朱重八。他从小有张三、李四两个小伙伴,常在一起玩耍。论起关系来,感情甚笃,他们叫朱元璋为“八哥”堪称铁哥们。
  后来,朱元璋当兵跟随起义军,经历风霜雪雨,浴血奋战,好容易当上皇帝,张三和李四得知,便想凭借从前关系,先后来到京城,想讨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一番。
  张三先到了京都,他一见朱元璋,热泪盈眶,连呼“八哥”若非卫兵拦住,差点就冲上去与皇帝拥抱了。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念在儿时的情分上,就顺口问了一句:“别来无恙?”
  此时,张三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礼节规矩,啥话都敢说:“八哥,你现在真是八面威风啊!当初我们一起替人家放牛,不知挨了地主多少鞭子;我们一起要饭,不知受了多少谩骂、侮辱。记得有一次,我们躲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竹罐里煮,还没煮烂,几个人就急吼吼地抢着吃了起来,把罐子也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豆汤泼在泥土里。你饿急了,只顾捡豆子吃,连吞带咽,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塞进了嘴里。叶子噎在喉咙口,苦得要命,我们急中生智,抓了一把青叶子让你吞下去,总算把红叶子带进肚子里”
  张三话还没说完,坐在金銮殿上的朱元璋早已怒气冲天,大喝一声,下令马上将张三推出去斩了。
  过了两天,李四也来拜见朱元璋。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朱元璋见李四还蛮“拎得清”也问了一句:“别来无恙?”
  李四再次叩拜,说道:“微臣虽然不才,亏得皇上提携,记得当初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土遁,拿住了豆将军,不料红孩儿当关,幸亏青居士相助,万事大吉。朱元璋听他把往事说得又文雅、又含蓄,颇为得意,就封李四做了官。
  知道这个典故的许仙,仔细想想,好像是没做过让老朱丢脸的事,自然是心平气和了。而且似乎听来,自己家还与这老朱有什么关系。
  (再度感谢“李栋(远古)”
  的评价票。不知是我的浏览器,还是起点的原因,打赏什么的,得过一两天才显示是谁打赏的,而一开始只显示几个人打赏。)


第48章、震惊,认亲进行曲
  “是,是你。”
  不知是不是许家家贫,以使许娇容没有“女大十八变”的营养,反正朱元璋是一下子便认出她来,手指着许娇容,惊讶不已。
  “是你?不,是陛下。”
  许娇容也惊。
  虽然见到马皇后,她便知道是遇上了贵人,但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见过的人物,竟然真成了皇帝。
  这实在是太惊人了。就像是后世的赵、本山突然某一天成了帅锅—样吃惊。
  老朱的长相实在是太贴近农民了。皇帝?想不到,实在是想不到。
  “先生可好?”
  老朱说,“朕几次微服出访,寻找先生都没有找到。”
  老朱当了皇帝后,确实寻访过不少的故人。但是姓许的,许仙却还真的不知道。
  蝴蝶效应?可那时我还没有穿越吧?
  不过当朱元璋说出当年的往事,许仙才明白过来。
  正如阿Q之不敢与赵秀才说话一样,投奔起义军以前,朱元璋没“资格”也没机会和读书人打交道。对那些满腹诗书的“老爷”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他满怀敬慕,却高攀不上。
  可是当他战败的那一天,身边只有马秀英—个人,却偏偏遇上了这么一个读书人。
  当时朱元璋也是以为自己死定了,也顾不上那许多,就求了当时还是青年人的许父为他们主婚。更绝的是,当时许父竟然真的应承了下来。
  许仙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出。
  这一下怎么称呼才好?
  要知道古代这主婚可是大事,非长辈不可。
  “御弟!”
  不等许仙弄明白自家与老朱的关系,—声御弟,叫得许仙寒毛直树。“不不不,陛下呼不得。”
  当然呼不得。因为许仙想起了唐太宗喊唐僧的一声“御弟”好家伙,十万八千里啊!
  不是怕路远,实在是危险。不要看唐僧似乎一路都有人保着,只惊不险。但是那是唐僧的—世。而为了渡过一小小的流沙河,他可是足足死了十世,每次都是沙僧动的手,就是沙和尚脖子上带的后来变化了佛珠的骷髅头。
  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为人棋子的感觉。
  “称得,自然称得。先生为我主持婚礼,虽非璋长辈,却绝对是长辈。这样,你我自然兄弟相称。”
  接下来,几乎是没有许仙什么事了。老朱抓着许仙,执意结为兄弟,再加上马皇后夫唱妇随,又哪儿有许仙姐弟反抗的余地。
  当然了,这也是许仙并没有坚决反对。
  这可是认皇帝做兄弟,许仙又怎么可能一点儿不动心。许仙毕竟还很年轻。
  “就留妹妹在宫中,与我说说话。”
  那边认完干亲,马皇后便带走了许娇容。
  许仙还是回家的路上,为冷风—吹,头脑才冷静了下来。“不愧是帝王枭雄,这等手段都使得出来。”
  皇宫中,在安顿了许娇容睡下,马皇后去见了朱元璋。“陛下。”
  “皇后辛苦了。”
  朱元璋说。
  “臣妾不经陛下同意,便带她入宫,还请陛下责罚。”
  这马皇后本是在宫中,又怎么跑出了宫外去,又怎么撞上许娇容,怎么认出了她。
  其实这一切都是老朱的黑暗面。一边召许仙进宫,一边又使人去带许娇容。
  许仙出银子一切好说,若是不出他为红巾时,也不是没干过虏人的手段。
  真真是两手准备。
  “不,朕要谢谢皇后,否则几误大事!”
  只是峰回路转,老朱怎么也没想到这世上竟然有如许多的财富。
  老朱把许仙告说的话又原原本本告诉了马皇后。
  “嘶-世上果有许多财富?”
  马皇后也倒抽冷气,实在是这财富太多了。
  “想必不是假的。否则他又何必指称倭国。”
  如果许仙尽说些老朱听都没有听过的地名,老朱还会半信半疑。
  但是倭国啊!与中国交流了几千年的倭国。
  不说别的,就是他老朱派出锦衣卫察证,也是不难。
  杀了这么多年的老朱绝对不相信有人敢在他面前扯这个谎。
  当然,这与人的本性很重要。
  人,就没有想发财的。
  老朱的朱氏集团工资低,不是老朱不想开高,实在是穷啊!不然,老朱也不会—辈子都在打天下富人的主意了。
  现在,许仙告诉他原来天下是这么有钱的,简直是打开了老朱的思路。
  老朱起义,自领军以来,知识分子居然主动前来投奔。朱元璋当然受宠若惊,毕恭毕敬。他们随随便便出几个主意,就令朱茅塞顿开,见识大长。冯国用一见朱,就建议他取建康以为根本,再四出征伐,平定天下。李善长一见面,就说他像刘邦,劝他“法其所为,不嗜杀人,天下不足定也”这些建议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如遇明灯,通往皇位的道路一下子清晰起来。
  现在,当了家的老朱,深刻了解了油盐酱醋柴的他,居然在听了许仙的话后,又有了当年的感觉。
  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识几筐,成为起义军首领后,才开始学习读书写作。随着读书的增多,他对知识分子的崇拜之心也渐渐淡去:原来知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样可以博古通今,甚至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朱元璋渐渐发现,知识分子既有突出的长处,也有明显的短处。长处是知识广博,足智多谋,弱点是多谋寡断,缺乏行动力。朱元璋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做事畏首畏尾,条条框框太多,缺乏胆气魄力,只会做君子,不敢当小人,所以他们难以dú lì成大事,只能追随自己寻找功名富贵。真正的英雄,还得数他和刘邦这样的大老粗。明白了这一点,朱元璋渐启对文人的轻视之心。
  许仙显然递补了这个空缺。打天下要人才,而治国却需要花钱的,特别是天下一统后,老朱实在找不到打劫对象情况下。
  “陛下,他会不会有所夸大。”
  马皇后只是做她平时做的,规劝丈夫向善,少杀人,多干事,少造孽,多利民。
  现在已经是皇上了,再不是过去。她只是从锦衣卫手中要来许娇容,实在是没有想到,也不敢相信自己救下了这么个人物。她也与老朱一样,初听那么多黄金,只觉满脑子的金花,话都说不利索了。


第49章、李公甫的担心
  老朱却说:“即便夸大,也不会太过,至少倭国近在眼前。”
  见老朱这么笃信,马皇后也没有更多质疑,反而说道:“陛下是这样才认的御弟吗?”
  “不然。天下人总骂我老朱不知感恩,今天我就让世人知道,我老朱并非不知感恩之人。”
  “不,陛下怎么会是不知感恩之人呢?”
  马皇后小心劝解着老朱。
  毕竟只有马皇后才是最了解老朱的人。
  按说,朱元璋坐皇位得天下后,大可以与其他皇帝一样,**美女想要多少有多少、要多漂亮多年轻尽可以满足,但朱元璋能在眼花缭乱花丛中,不嫌弃糠糟之妻,始终以自己马秀英为皇后,而且一辈子都恩爱有加、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规劝,也是言听计从,就挺难得。此事咋看似乎是家事,但作为一国之君,许多情况下家事就是国事。这事虽小,却足以可见,朱元璋还是懂得感情知道报恩的,是信奉“患难之交见真情”的人。
  有夫如此,我马秀英何求?
  不提老朱的诸般算计。
  在许娇容为锦衣卫带入皇城,李公甫便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