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口一千五百万;正规军五万余人;民兵三十余万。 
  抗战结束后;中原解放区遭遇极大的生存困难;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国土的心脏地带;又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地;交通的便捷使国民党军在日本投降后迅速到达这里;很快就对中原解放区形成了包围趋势。 
  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中坚持下去;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此时;以宣化店为中心的解放区方圆不足五十公里;却聚集着中原军区数万人的部队和家属;还有四十万的百姓。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令这里的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王恩茂在当时的日记里写道:“困难;就是搞粮的次数太多……百姓感到粮食负担不知要负担到哪一天;负担的分量也重;百姓感到负担不了……我们说过再也不借了;现在又借;则失信誉。”国民党军不但控制了所有可能运输粮食的道路;而且在边缘地区故意抬高粮价;以吸引解放区内百姓的粮食外流。 
  中原解放区根本无法运输任何给养。此刻;在解放区的北面是国民党军第四十七军;西北面是第六十六军;而在第四十七军和第六十六军的北面还有第四十一军;东面是国民党军第四十八军;南面是第七十二军;西面是第七十五军。国民党军将这个狭窄的区域围困得铁桶一般密不透风;仅环绕解放区的碉堡就修建了六千多座;致使李先念部的数万官兵犹如在汪洋大海中困守于一叶孤舟。 


  中原军区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 
  八千多名编余干部和战士被要求复员。——中央的指示是:“如果你处只能养活五千人;那就只留五千人;其余不愿走者可令其隐蔽或遣散。”同时;富有作战经验的基层干部被秘密向外转移。当时;由于黄河决口而流离长江沿岸的难民需要返乡;国民政府为这些难民专门开辟出一条北返的通道;很多共产党干部化装成难民通过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联合国救济总署在宣化店设有办事处;共产党人通过大量的工作;用救济署的名义和证件也转移出不少干部。中原军区还制造了大量惟妙惟肖的假证件;包括外国通讯社的记者证、国统区百姓的身份证;甚至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证;这些假证件居然有效地掩护了一些转移干部的身份。为了化装转移;中原军区组织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化装转移站;召集有敌后工作经验的同志传授化装技巧;并根据需要转移干部的年龄、口音、长相和气质;精心设计其化装后的身份与经历。仅这个化装站;就成功转移出四百多名干部。 
  转移出去的人究竟是少数;中央要求中原军区同时还要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合法斗争”。所谓“合法斗争”;就是国共两党旷日持久的谈判。 
  一九四六年初;军调部负责调处中原战事的第九执行小组与国共双方军队代表在靠近豫鄂交界处的罗山县开始谈判。参加罗山谈判的国民党军方代表是驻守罗山的第四十七军军长陈鼎勋和驻守信阳的第六十六军军长宋瑞珂;共产党军方代表是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由于美方的努力斡旋;艰苦的谈判之后;最终签署了《罗山协议》。协议规定:“共产党能够领导之军队;得在其所驻地区之间运输给养;国民党军队不得阻挠干涉”;但是;协议依旧是一纸空文。就在王震离开罗山三天以后;他看到了中原军区的电报:“给养已到无米为炊的程度。”三月;马歇尔一行到达汉口;李先念提出中原共产党军队“被政府军围困;粮食断绝;十分困难;请求移防就食”。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反对;认为一旦移动部队;必将“惹起误会”。周恩来反驳说:“总不能坐以待毙嘛。”为了解决中原军区官兵的生存问题;周恩来甚至争取与国民党方面做成一笔买卖:由共产党晋察冀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拿出两万吨粮食;卖给国民党军位于北平、太原、新乡和济南等处的部队;换取现金;然后拿这些现金在武汉购买粮食再转运到宣化店。买卖还没做成;周恩来却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国民党军将在五月到九月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在周恩来的坚持下;马歇尔派出军调部三人小组前往宣化店。 
  周恩来到达宣化店对于中原军区的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其重要性不是在宣化店进行的国共之间的和平调解;也不是就对峙前沿阵地上谁进攻谁理论清楚;周恩来到达宣化店的当夜即与中原军区领导人详细商讨了一个秘密突围计划。此时;跟随三人小组到达宣化店的美国记者李敦白;将他所掌握的关于国民党军即将发动军事进攻的情报;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李先念。之前;李先念与李敦白在汉口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李先念说他这个美国人挑选了和自己一样的姓氏;证明两人有缘;李敦白说自己还会木匠活;而他知道李先念从前也是个木匠;证明两人更有缘。 
  就在《汉口协议》签字的那天;六月十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原局书记郑位三:“目前时局虽还有由谈判获致协议;推迟全国内战爆发之可能;但全面内战亦有很快爆发之可能。我们方针是力争和平;但必须立即准备与国民党全面大打时能坚决粉碎之。”——全国内战不可避免;这是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以后共产党人的判断。 
  蒋介石确实决心已下。 
  六月十日;他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上讲话时说:“今天以前我是主张政治解决的;可现在我必须放弃政治解决了;已经给他们(共产党)十五天的反省期限。我在北伐是决定三年解决统一问题;结果不到三年便告统一。请同志们再次相信;我决于一年内完成军事;两年内恢复经济。”几天后;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要求:退出华北的热河、察哈尔两省;山东的烟台、威海卫两地;以及六月七日以后中共军队在山东境内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所有大小城镇;退出哈尔滨、安东、通化、牡丹江和白城子;退出山东胶济路沿线、苏北以及中共军队在山西、河北两省境内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所有大小城镇。这时候;美国政府又批准了帮助国民政府组建空军的决定。至此;美国政府已经向国民党军提供了各种作战飞机近千架和足以装备四十五个步兵师的武器。国民党军在美军的帮助下已基本完成调动和部署;位于内战第一线地域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一百九十三个旅;总兵力约一百六十万人。 
  内战已呈一触即发之势。 
  毛泽东陷入两难的痛苦选择中。 
  抉择的艰难在于:如果内战爆发;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实力相差悬殊;将令共产党军队面临巨大的危险;至少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苦时期;而如果继续坚持和平政策;也许有可能遏制内战的爆发;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他方面的力量对蒋介石的制约。 
  毛泽东很重视美国人的态度。 
  但是;美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援助法案;以及蒋介石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牒;还是激怒了毛泽东。六月十九日;毛泽东致电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六月二十二日;面对中原军区请示立即突围的电报;毛泽东彻夜不眠。中原局认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因为截获的密电显示国民党军将于近日对中原解放区动手——如果中原军区部队不能及时突围;“皖南事变”的结局也许将会重演。深夜;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 
  中原局: 
  (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三)望团结奋斗;预祝你胜利。 
  中央 
  六月二十三日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晚;驻宣化店的军调执行小组官员观看文艺演出的时候;中原军区部队秘密集结后开始突围了。 
  演出结束;国民党代表提交了一份“据了解共军正在集结突围”的备忘录;但遭到共产党代表的当即否认。接着;美方代表提出要见李先念;此时李先念已经离开宣化店十五公里了。共产党代表说李将军身体欠佳已经休息。而李先念接到报告后立即策马连夜赶回。二十七日一早;美方代表看见中原军区司令部里一切如常;操场上仍然还有士兵在操练——他看见的是根据突围计划秘密进入宣化店接防的鄂东独立旅的两个连和警卫排。而李先念躺在床上;美方代表问候了几句;放心地走了。他的身影刚一消失;李先念再次上马飞驰而去。二十八日;鄂东独立旅政委张体学继续与军调执行小组成员打麻将;唱豫剧;还上山打了猎。二十九日傍晚时分;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已经突围至平汉路附近;张体学则在宣化店设宴会;代表李先念将军宴请军调执行小组。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张体学站了起来;他告诉军调执行小组:鉴于国民党军屡屡践踏停战协议;甚至准备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我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已经被迫撤离宣化店。宴会立即就散了。张体学率领鄂东独立旅迅速离开宣化店;而军调执行小组也在中原军区一位营长的护送下乘汽车驶往汉口。 
  共产党方面称;中原军区被迫突围;美蒋方面称;共产党方面破坏了停战协议中双方军队“停于现在地区”的条款。——无论如何;引发重大历史转折的事件就这样戏剧性地开始了。 


解放战争字数:3270    字号:大 中 小   中原军区的突围;选择了分散进行的方式;因为大部队突围无法达到隐蔽性;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生存。李先念和王震率领人数最多的一支从宣化店向西;那是国民党军认为最不可能突围的方向;因为那个方向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在国民党军队调动部队企图围追的几天里;突围官兵以昼夜不停的急促行军冲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