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名叫伊万诺夫的苏军营长向唐凯伸出了双臂。 
  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极具象征意义。从军事角度看;这是出兵中国打击日军的苏军与共产党军队的首次会合;从政治角度看;这次会合在第一时间确定了共产党军队与苏军的同盟关系。 
  接着;两支武装开始了首次合作:攻击山海关。在与日军方面谈判无效后;苏军的大炮在后面轰击;曾克林和唐凯的部队在前面冲锋;战斗以共产党官兵牺牲百人和苏军牺牲两名士兵的代价胜利结束。 
  一九四五年;伴随着日本投降;中国东北突然出现了政权真空。 
  国共双方都知道东北的重要性。 
  国共双方收复东北的命令几乎同时下达。 
  但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差别立刻显现:国民党军主力集结在西南地区;那里与东北是中国版图的两极。此时;通往北方的铁路因为战争大多处在瘫痪状态;修复进度十分缓慢。即使请求驻华美军援助;仅仅依靠飞机和军舰;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运送过多的兵力。而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最近的距离东北南部边缘仅百公里。共产党武装兵力不多;但官兵执行命令坚决。这些穷苦人家的子弟;自他们投身共产党军队的那天起;就未奢望过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他们的奔袭转战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他们没有辎重;除了一支步枪、少量的子弹和几颗土造的手榴弹外;最重的就是干粮袋;因为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根据地的百姓往干粮袋里塞了不少可供路上充饥的食物。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曾克林和唐凯的队伍到达沈阳。沈阳的百姓第一次看见八路军;欢迎与围观的人蜂拥而至;手里举的旗帜更是五花八门:镰刀斧头红旗、青天白日旗、美国的星条旗、英国的米字旗;甚至还有伪满洲国的龙旗和日本的太阳旗。——这就是那时候的中国东北;怪异的民众心理与混乱的社会秩序斑驳相交。 
  此刻;对于苏联;彻底打败日本关东军已不是问题;难题是如何处理国共两党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上讲;苏军与共产党武装应该更亲近一些。但是;由于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了解;更由于牵涉到未来的在华利益;苏联必须遵守《雅尔塔协议》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将日本投降后的东北政权交给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就在共产党的一支规模不大的队伍突然出现在沈阳的时候;苏联方面得知了美国为蒋介石政府向中国北方运兵的庞大计划;特别是美国军舰已经进入渤海湾的情报。苏联方面感到了严重的不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再微弱;终究是制约国民党政府与美国联姻的一种力量;苏联有必要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找一种有利于与美国抗衡的政治筹码。 
  九月十四日上午;在延安没有得到任何通报的情况下;一架苏军飞机降落在那块已经成为机场的空地上。曾克林从机舱里一钻出来;就朝跑过来的警卫战士高喊:快去报告!我从东北来!我把苏军代表请来了! 
  驻扎在长春的苏军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全权代表贝鲁罗索夫上校和翻译谢德明中校到达延安。 
  朱德立即接见了苏军代表。 
  贝鲁罗索夫上校声明他的军阶不高且权力有限;此行仅为传达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四点声明: 
  一、按照苏军统帅部的指示;蒋军和八路军进入东北;应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 
  二、苏军退出满洲之前;蒋军和八路军不得进入东北。 
  三、因八路军单独部队已进至沈阳、平泉、长春、大连等地;苏军统帅请朱总司令命令各部队退出苏军占领之地区。 
  四、未经苏军允许进入东北之蒋军部队;已被苏军缴械。苏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苏军不久将撤退;届时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应由中国自行解决;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 
  最后;出自同属共产党阵营的原因;贝鲁罗索夫上校礼貌地补充道:“我的上级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不论对总司令个人还是对八路军;均抱深厚之同情。” 
  午饭后;曾克林向中央汇报了他们进入东北的经过;随后详细描绘了当前东北的情景:社会秩序混乱;依旧由伪警察维持治安。苏军占领了东北的所有大城市;正忙着把重要的机器设备装上火车运往苏联。日本军队遗留下大量的军用物资;特别是大量的武器;没有人接收。 
  事后证明;曾克林关于“轻重武器及资财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的说法是夸张的;这给后来进入东北的部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曾克林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深知此刻任何犹豫和迟疑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他急切地盼望中央速下决心;立即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去东北;使共产党人成为那片黑土地的主人。 

解放战争字数:3118    字号:大 中 小   晚上;中央政治局彻夜开会;最终形成一个重要决策:舍弃南方的所有根据地;全力抢占东北。会议决定:抽调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分别率领两万干部和十万部队开赴东北。同时;派遣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以及报务员段子俊和译电员莫春和;立即跟随苏军飞机飞赴东北;在沈阳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党在东北的一切工作。 
  九月十六日;苏军的飞机从延安起飞。在山海关落地加油时;飞机冲出跑道;机头插进一块稻田里;机尾高高地翘起;机舱里的人和物全部倒进前舱。伍修权、莫春和与段子俊受了轻伤;彭真的头部受到撞击;叶季壮受伤最重被抬出飞机;只有陈云奇迹般地毫发无损。九月十八日;他们到达沈阳;随即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局的办公地点选在了张作霖的大帅府。 
  此刻;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开始了向东北的急行军。 
  以开荒闻名的三五九旅一部在河南林县接到命令后迅速北进。由于中央关于东北情况的通报已经下达;官兵们中间流传的说法是:“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部队把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当地;手里的轻武器也在北进的途中走一路送一路;不少官兵甚至用自己的枪支和冀中军区的地方部队换了自行车。 
  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是当时进入东北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早在九月十四日;黄克诚就以个人名义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建议立即派部队去东北“创造根据地”。九月二十三日;第三师接到中央的命令后;四个作战旅和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人立即从苏北淮阴出发北上。黄克诚没有轻信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的说法;不但坚持让官兵把武器都带上;而且还带上了过冬的棉衣。事后证明;他的这个命令具有惊人的预见性。 
  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分别从陆路、海路进入辽东半岛。毛泽东更是心情急迫:“……务使每日不断;源源北运。山东应出之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山东军区的所有部队昼夜兼程;八万多兵力先后到达东北。 
  从陆路进发的部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连续徒步急行军;导致不少官兵因伤病而掉队。从海路进发的部队;乘的是临时征来的帆船;在没有任何气象预报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有的船只不幸失踪。来自解放区的官兵大多没有想到;此一去他们将面临异常残酷的战斗;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妻儿的官兵;别离时面对涟涟泪水谁也不曾想到一别竟是数年;而对于那些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官兵来讲;此一去便是他们与故土和亲人的永别。这些乡音不同、建制杂乱的共产党官兵;是后来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最初基础。第四野战军以其巨大的规模、充实的装备、官兵们头顶上的各色狗皮帽子和勇敢强悍的战斗作风以及指挥他们的那个精于战术计算的著名军事将领而闻名于世。 
  林彪;仅从单薄的外表上看;不像一位军事指挥员;更接近一个书生。红军时期;年仅二十五的林彪就已成为共产党红色武装的主力作战部队——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与率领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承担着冲锋陷阵的角色。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师长;让他的名字进入中国抗战史的平型关一战;也让他的身体因中弹受到损伤。一九四五年九月;处于休养状态的林彪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他在延安登上一架美军飞机;飞机降落在河北的一个简易机场;林彪接着骑马向山东前行。九月二十三日;当他到达河南濮阳的时候;接到了中央让他北上的命令。林彪只好掉头;先骑马到了河北南宫;再换乘汽车到达河北固安;从那里徒步穿越封锁线;于十月中旬到达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此刻;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一支部队;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指挥哪些部队。 
  就在这时中央命令他迅速前往沈阳的电报到了。这位三十八岁的共产党将领在少数官兵的护送下继续北上。而几乎与此同时;将要成为他的军事对手的另一位将领——国民党军派往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杜聿明;正在美国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的陪同下;站在美国军舰上的甲板上瞭望渤海岸边的一个登陆点。 
  杜聿明和林彪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但是这个时年四十一岁的国民党军将领已经先于林彪到达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第五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对日作战最强硬的部队之一;他曾是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在缅北的热带丛林中与日军作战并率领部队九死一生的突围经历中国妇幼皆知。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八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蒋介石当面交代:“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旅大、营口、葫芦岛等)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几天后;杜聿明与他的随从到达上海;他需要与美军联系自海路运送他的部队去东北。老部下郑洞国在上海机场迎接他。军装笔挺、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