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无条件的。” 
  大战在即;将领们却无一人同心同德;蒋介石的恼怒难以言表。 
  顾祝同到达徐州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等人在究竟是“守徐”还是“守淮”的问题上仍旧争执不下。孙元良、李弥与蒋介石的观点一致;认为“徐州易攻难守;补给线拉得太长”;不如退守淮、蚌地区;这样“补给线短;前面凭淮河天险;后面有重叠山峦;右面是沼泽地带;可以节约兵力;集中重兵打击共产党军队”。但是;邱清泉和黄百韬盛气凌人;豪情万丈:“徐州既设阵地;又有储备粮弹;乃兵家必争之地。既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我们有铁道、公路;并有空运;补给方面何难之有?徐州不仅要守;而且要以此为基点夺回失地!”这一观点符合顾祝同的意愿;于是顾祝同说他去向老头子汇报。 
  此时;蒋介石已经心力交瘁。 
  在整个辽沈战役中;六十一岁的他一直坐镇北平;其间三飞沈阳;结果“在北平吐血;回南京后连续吐血”。他将目前的军事形势描述为“对日战争结束以来之‘最严重者’”。蒋介石发现;国民党军失去东北后;国人似乎已不相信他在淮海地区即将爆发的大战能够取胜;不少报刊开始大肆渲染“政府可能南迁广州”的话题。蒋介石通过国民政府派驻联合国的代表直接上书马歇尔;他向美国人提出的要求既出乎中国人的预料;更出乎美国人的预料——蒋介石在要求加速提供军火的同时;建议美国军官以顾问的名义“实际指挥中国军队”。 
解放战争(Ⅱ)字数:3162    字号:大 中 小   蒋介石不知道;在美国人看来;他的政权已经不值得任何援助了。 
  十月二十三日;当东北战局已经明朗化之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请示了两个问题:“一;我们可以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以便组织一个没有共产党参加的共和政府;并且更有效地进行反共战争吗?二;我们可以赞成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某一位能够给国民党军队和非共产主义党派争取尽可能有利的条件而结束内战的政治领袖吗?” 
  心急如焚的蒋介石没等马歇尔答复;又责令南京驻美国大使顾维钧把他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亲笔信递进了白宫: 
  华中之共产党军队现在已到达距宁沪甚近地区。如果我们不能阻遏这一浪潮;中国便将失去民主。我因此不得不向阁下再作直接与迫切之呼吁。中国军事局势之一般恶化可以归因于若干因素;但其最基本原因是苏联政府不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缘故。阁下无疑当能忆及中国政府系由于美国政府之善意劝告而签订该约。我几乎不必再次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如无苏联之继续援助;则不能占领满洲而成为如此之威胁……我以反对共产党主义在全世界进袭与侵入之民主共同防卫者之资格要求你迅速给予并增加军事援助;并发表关于美国政策之坚定声明;支持我国政府从事奋斗之目的。当此在华北华中正展开重要战斗之际;此一声明足以鼓舞军民士气;并巩固政府之地位。阁下如能尽速派遣一高级军官与本政府共商有关军事援助之具体计划;包括美国军事顾问参加指挥作战;本政府当无任欣快之至。 
  美国人没有让蒋介石“欣快之至”;因为他们认为蒋介石关于苏联插手中国内战的说法是一种危言耸听。而马歇尔的回答对于蒋介石来讲更为冷酷:“即使无中国政府在过去屡次不接受美国劝告之情形;当此中国政府在民政和军事两方面的权威分崩离析之际;美国从事如此荒唐不经之冒险;实是勇而无谋之举。” 
  十一月五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南阳。 
  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我军已不需要再以三年时间'从今年七月算起'歼敌三百个正规师;才能达到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之目的。我军大约再以一年左右的时间;再歼其一百个师左右即可能达成这一目的。” 
  顾祝同从徐州回到南京;许朗轩也从葫芦岛回到南京;因为受到杜聿明的影响;许朗轩指出;死守徐州的兵团在配置上存在大问题;“如果得不到修正;再一次会战可能是在南京附近”。蒋介石没来得及理会许朗轩的危言;因为他刚刚看到一篇让他十分恼火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祝总统赴美休养一路平安》。 
  说谁总统要赴美修养了? 
  这不是在暗示他下台还能是什么? 
  此时;尽管共产党人对淮海战役的设想依旧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但是;不可预知演变规模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已经不可逆转地发动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深夜;华东野战军开始包围黄百韬兵团。 
   
  侧翼的开裂 
  一九四八年十月五日;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从徐州返回新安镇。在火车上;他对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说:“可惜我这计划批准太晚;现在撤退恐怕来不及了。”——十六天后;刚满五十岁的黄百韬在极端的怨恨和恐慌中死于混乱的战场上;这使他成为内战爆发以来第一位陈尸旷野的兵团级高级将领。 
  火车轰隆隆地向东开去;窗外是萧瑟的无边旷野。 
  黄百韬不断把目光转向北面;试图在已经枯黄的庄稼地的尽头发现些什么;以为弥漫在心头的不该有的惴惴不安寻找理由。 
  此刻的黄百韬正走在一条危险的边界线上。 
  华东野战军占领济南之后;国共两军沿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接壤地带重兵对垒。北面的华东野战军随时可能大军南下;而驻扎在这一地带的第七兵团的任务就是要阻止这一攻势;以护卫徐州的侧翼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黄百韬所处的战场位置;是真正的前沿;而且是一个坐落在巨大火药桶上的前沿。 
  进入十月以后;黄百韬每天都能接到粟裕部频繁调动的情报;调来调去的纵队番号有十几个之多;他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势必爆发的恶战;唯一能做的是将整个兵团迅速撤退到徐州附近去。十月下旬;黄百韬向刘峙陈述了自己的判断:粟裕部主力将会合其在苏北的三个纵队;夹击第七兵团;而刘伯承部将从西南方向牵制徐州“剿总”的各主力兵团;使其均不能增援第七兵团;待第七兵团被消灭后;“再循序各个击破各兵团”。共产党军队的这一作战意图“已甚明显”。而徐州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分布于陇海铁路沿线;目前“四面八方均有敌情;备左则右寡;备前则后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集结各兵团于徐州四周”;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备战;深沟高垒;各兵团互相衔接”;趁共产党军队“尚未会合之前”将其各个击破。黄百韬特意向刘峙说明:不是他怕死;“而是这样才能持久”。刘峙据此向蒋介石请示;直到十一月四日深夜;徐州“剿总”才得到国防部的回复:第七兵团撤退徐州。 
  第七兵团总兵力达十二万人以上;重兵撤退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令黄百韬焦虑不安的是时间已经晚了。 
  黄百韬回到距徐州一百二十公里的新安镇;正准备以最快的速度给各军下达紧急撤退的命令;同时还要布置火车将粮食、弹药、被服和其他军用物资迅速转运徐州。突然;电话响了;电话是刘峙打来的;内容是:第七兵团原地等待海州方向的第四十四军;该军划属第七兵团序列;并与第七兵团一起撤退。 
  这就是说;黄百韬至少要在新安镇再等两天才能开始撤退。 
  黄百韬的情绪有些失控;他在电话里大喊:“第四十四军什么时候可以到达?本兵团究竟何时可以撤退?”——“大概对方无具体答复;只听得黄将耳机摔在桌上。” 
  这是十一月五日的晚上;黄百韬和他的第七兵团的悲剧命运;就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开始了。 
  这一天;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已发现黄百韬准备向徐州撤退;特别是驻扎在海州第四十四军也出现了西撤的迹象。如果让黄百韬及时撤往徐州;必将使徐州集团的国民党军紧缩成更为坚硬的一团;不但将来分割和攻击都将出现困难;整个淮海战役的设想也许会因此落空。于是;粟裕当即决定将战役发动时间由八日晚改为六日夜。粟裕在将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军委的同时;给华东野战军各纵队下达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命令。作为前线指挥员;粟裕明白;关键时刻;谁争取了时间就能占据战场主动;战机的捕捉很可能就在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的失掉或争取之间。 
  刘峙给黄百韬下达的命令来源于蒋介石。 
  蒋介石发布这一命令来源于他对战场态势的错误判断。 
  当获悉解放军已开始向徐州大规模调动时;蒋介石始终认为;粟裕首选的攻击目标不是新安镇的黄百韬;而是位于新安镇以东海州、连云港方向的第九绥靖区部队。根据这一判断;十一月四日;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兵团的第一〇〇军星夜开赴海州加强防御。但是;仅仅过了一天;第一〇〇军刚走到半路;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但命令第一〇〇军掉头回来;还让驻守海州的第四十四军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黄百韬在运河以东、陇海路以北掩护第四十四军撤退。蒋介石朝令夕改的严重性在于:黄百韬遭遇攻击的态势已经基本明朗;在这种情况下;竟然不惜让整整一个兵团痛失最后撤退的时机而等待一个军;并由此导致了黄百韬因撤退不及而陷入包围。蒋介石不知道;正是由于黄百韬兵团的被歼;致使国民党方面策划的“徐蚌会战”开始瓦解。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果蒋介石不希望海州的第九绥靖区部队因孤悬一隅而被吃掉;紧邻连云港的第四十四军完全可以从海路撤退;何必在这个时间等同于生命的危急时刻;非让第四十四军走陆路;而且还是沿着危机四伏的两军对垒线横向移动? 

解放战争(Ⅱ)字数:3213    字号:大 中 小   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刻;看似荒诞的事情就这样真切地发生了。 
  蒋介石的命令;不但给华东野战军送来了两天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