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的时候,郑先瑞带着买回来的丫头走进东院,引进了屋内。当时,小如玉瞧着新来的丫头与自己年龄相仿,个子不高,衣着单薄,身材有些瘦弱,样子郁郁寡欢,便是为她起个欢快的名字,叫做;家燕。希望小伙伴来到郑家之后,能够像自家门前的燕子一样,自由飞翔、生活的快快乐乐。
家燕长着圆圆的脸庞,眉毛和眼睛都很俊秀。来到家里之后,郑如玉对待小伙伴情同姐妹,教给家燕读书识字,首先让她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家燕,二字。
开始练习写字,家燕总是把“家”字的宝字盖写的很大,把下面的“豕”字写的很小。字形的间架结构比例不好,写出的字体就很难看。
小如玉瞧见之后,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她正确的使用毛笔,纠正错误方式,如何能够规范工整地书写字体和笔画。并且,还耐心细致地教给一些写字的经验和秘诀;“若想把‘家’字写好,宝字盖必须小。写出的字体就会很耐看了。”
家燕也是聪明肯学,按照小姐传授的一些经验和规则练习书写,很快就掌握了写字的要领,写出的字迹就很美观耐看了。
在小姐和夫人的影响教育下,家燕从中学习到很多的文化知识,读书和写字的水平在渐渐提高。以至后来,家燕也逐步地成为一个小文化人了。
(4)
西厢房里。新来的小丫头身材不矮,长方形脸庞,大眼阔鼻,性情憨厚朴实,是郑兰玉从父亲买回来的两个丫头之中单独地挑选出来的。
小丫头来到郑家之际,兰氏就特意为她起个响快的名字,叫做;巧灵。意思是让她干活灵巧,不许偷懒。
在此期间,由于秋菊长年受到主人的打骂和欺凌,一直精神压抑,倍受折磨。因此,她长年抑郁寡欢,慢慢地患上疾病、很快就去世了。
巧灵来到郑家之后,遭受的待遇也几乎和秋菊一样。每天,巧灵都要勤勤恳恳,侍候主人小心翼翼,若是稍有疏忽和不慎,就会受到兰氏母女的欺辱和打骂。
因为巧灵与家燕相处的关系较好。有的时侯,趁着主人不在家,巧灵心里有了委屈,就偷偷地跑到东房这边,悄悄地对着家燕诉苦,默默地伤心流泪。从此以后,每当巧灵心里难过,受到主人的打骂和欺负,如玉和家燕都要对她进行一番安慰和开导,或者暗暗地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如果有了闲空,如玉也教给巧灵读书识字,让她懂得一些做人的哲理和处理事务的一些方式,使之精神和心情能够逐渐地宽松一些。
(5)
这一年入冬以后,春花的肚皮日渐增大,行动不便。于氏对此关怀备至、精心照顾。临近产期,先瑞惟恐有所闪失,在预产期之前,就将接产婆请来家中,日夜守候。
等到春花即将分娩,孕妇却是临盆难产。由于胎儿过大,在腹内滞留的时间过长,生出来的男婴已经窒息。当时,接生婆虽然实施措施,进行了紧急抢救,却是未能使这个男婴存活下来。
男孩夭折,郑先瑞悲伤万分,失声痛哭。春花也因此忧伤过度,连日茶饭不思。再加上生产的时候流血过多,身体特别虚弱,几日后竟然患了严重的产后风症。
为了给春花治病,郑先瑞请遍城内各大名医。可是,由于病情严重,郎中诊断病情之后,却是无力回天,最后还是未能挽救这位年轻女子的性命。
郑先瑞连丧子妾,更是痛心疾首,悲伤不已。
西房里面,得知春花生下男婴之后未能存活。兰氏与女儿暗暗拍手称快,窃然地呼喊行乐之令。几日之后,闻见春花噩讯,兰氏更是欢喜得意,兴灾乐祸。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3。…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1)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时序光绪六年,郑家的两位小姐已经长成十六岁的少女了。
元宵节的傍晚,郑家门前的大红灯笼早早地亮了起来。合家人吃过团圆饭,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郑先瑞决定让两位小姐换上男装,打扮成为大男孩的模样,带领她们去到财神庙前的元宵灯会瞧瞧热闹。
郑家父女三人走出家门,乘坐冯头驾驶的马车,一路沿着古老的城街,兴致勃勃地朝城镇中心的方向驶去……。
圆圆的一轮明月,就像冰清晶莹的一个玉盘,镶嵌在墨蓝色的夜空上,皎洁美丽,闪烁着银白色的光亮。
街面上,家家户户的大宅门前,红灯高挂,喜气洋洋。节日里,燃放的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喜庆的欢笑声,充满了古镇老街。
古城的风俗,非常重视人文节日。财神庙前的元宵灯会,已经有着悠久的举办历史,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里都吸引了古镇内外众多的猜谜观光者。
今晚的灯谜会场,张灯结彩,盛况空前。会场中间,搭设一个三尺多高,两丈见方的主持平台。平台上方,高高地挂着一个横幅的红绸标语,上面书写着“元宵节灯谜大会”几个大字。平台上面,放置着两个敞盖的木箱,箱子里装满了檀香木的雕花折扇,几位主持人站在平台上、正在做会前准备。
灯谜会即将开始,会场里面人流穿梭,热闹非凡。平台上面,一位中等身材的主持人,手上拿着扇子,面对观众、热忱地大声宣布;“各位来到灯谜会场的游览观光者;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我们岫岩城内的几大商家,为了答谢乡亲各界人士的厚爱,联手举办此届元宵灯谜盛会。现在,会场上花灯万盏,布置妥当,一款款谜语都是遵循不同格式,工整规范地书写在花灯上面,欢迎广大观灯群众踊跃地参加猜迷,射中谜底者有奖!”话到此处,他举起手里的扇子,示意地挥动了几下,声色激昂地鼓舞大家说;“每次中鹄一条谜语者,奖励檀香木雕花扇子一把。”
灯会场上,悬挂的花灯新颖别致,造型各异,一盏一盏排列的井然有序;有兰色的方灯,绿色的圆灯,红色的鲤鱼灯,粉色的荷花灯,黄色的南瓜灯,以及旋转分层的走马灯等等、数不胜数。将整个会场装扮的流彩缤纷,五光十色。
岫岩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多年的文化积淀,灯谜会上的谜语亦是新陈汇集,雅俗共赏。花灯上面,各种谜语风格不同,形式多样,每一款谜语都书写的工整规范、清清楚楚;有的谜词像一首小诗,有的谜面是一幅图画,有的是一句成语或是歇后语等等,令人看上去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款一款谜面看似简单,制谜者却是以高超的智慧以及想象丰富的语言,将其内容包括的广泛无边、扑朔迷离。擅于猜谜的人,首先要懂得谜理,通解谜面,根据不同格式、遵循谜法去猜方能中“鹄”。然而,多数观光猜谜者却是丈二和僧一时摸不着头脑,只能三三俩俩地游恋于花灯之下,观赏景致或是寻找易于破解的谜底。
平台前侧。一盏二十九号的兰色方灯,谜面通俗风趣,令人绕有兴致;
一条腿土里生,
两条腿叫五更
三条腿佛前坐,
四条腿挖窟窿。
谜底;打四种动植物品。
这盏谜灯之下,聚集了好多人。有的人读过谜面,揣摩着谜底,大家都感觉内容挺熟,却是一时猜测不到点子上?间或,有两个农夫打扮的中年人听过谜词、很快就咂巴出来其中的寓意。一位农夫凑上跟前,十分帖切地参与说;“这一款谜语,按照我们农户人家来讲,一条腿土里生;就是山里生长的蘑菇。两条腿叫五更;就是家中报晓的公鸡。”随即,另一人也立刻激发出灵感,抢白地说出了后面的两句;“按照这样的猜测,佛前坐的三条腿;就是上供的香炉。四条腿挖窟窿;就是挖洞的老鼠。”
二人猜中谜语,转过头去、就向台上喊出了谜底;“这款二十九号灯谜我们猜中了,谜底是;磨菇,公鸡,香炉,老鼠。”
台上听得答案,主持人立即给递过来一把扇子、并且大声赞扬鼓励道;“二十九号灯谜答案正确,奖励射中者檀香木扇子一把。”
灯谜被猜中之后。场内便有专人手持长杆,走上前来,把这盏二十九号的谜灯挑了下来。随即,将之息灭灯火,证明这盏谜灯已经被取消。
(2)
冯头赶着马车,来到财神庙前停了下来。郑家的两位小姐女扮男装,跟随着父亲下了马车,三人一同走进了灯谜会场。
月影灯下。郑如玉中等身材,脸庞圆润,鼻子挺直,一双眼睛美丽动人,明亮晶莹,闪烁出一种聪明和智慧。她身穿一套深兰色的锦缎男装,头戴一顶深兰色的瓜皮小帽,走在人群之间,形色稳重,素雅大方,越发显得清秀可人。
郑兰玉个头略高,身材稍微有一点肥胖,长的脸庞稍长,鼻子稍宽,薄薄的嘴唇,一双大大圆圆的眼睛,样子也很俊美。她身穿一套褐红色的锦缎男装,头戴一顶褐红色的瓜皮小帽,走在家人前面,形色张扬,于左顾而右盼,一举一动总是透露出一丝不被觉察的轻狂与蛮性。
花灯流光溢彩,美不盛观!会场里面人流涌动,纷嚷嘈杂。郑先瑞担心受到拥挤,引领女儿避开人群、往人流的稀处走去。
会场的侧边,一盏十五号红色方灯色彩鲜亮、谜面看似特别简额;
人有它大,天没它大。
谜底;打一字。
这一盏谜灯,吸引了观光者好多目光,一些人停留在谜灯之下,揣摩议论,争相竟猜?却都不得要领,似是而非,根本争讲不出所以然来。
郑家父女走近灯下,也停下来驻足观赏。郑如玉一经读过谜面,就以敏锐的悟性,清晰的思路,立即射中了谜底。随即,她与父亲小声闲谈;“阿玛,这条字谜并不难猜,谜底就是;‘一’字。”
郑兰玉站在跟前,听见两人谈论,感知猜中了谜底、便指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