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附庸风雅录-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10分说是看发言,其实课堂表现都在里头了。方思慎想起他纵向比较下的巨大转变,显著进步,给个0似乎确实说不过去。洪鑫垚这番话虽有强词夺理之嫌,却也并非完全讲不通。考虑一番,道:“你说得也有道理,是我之前想得不够周详。这样吧,我把评分方式调整一下:这10分里有5分基础分,凡是听了课的同学都能得到。另外5分按发言次数和质量给。”
  起身欲进教室宣布,被洪鑫垚拉住。
  笑:“你还想怎么样?不管怎么说,考试评分毕竟不是市场买东西,可以讨价还价,也可以按斤按两算得分文不差。既是我来评,终归我说了算,你和其他的同学,最重要看我是否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洪鑫垚旗开得胜,思路越发顺畅,又想出一辙来:“我还没说完呢,您先等会儿。您看啊,还有10分考勤,您只肯给我1分。”
  方思慎重又坐下:“这是学校统一规定,缺勤30%为0分,以此类推。”
  “这明摆着不合理啊。您想,考勤分当然应该按出勤率给,您说我缺了百分之……多少来着?”
  方思慎看下记录:“28%。”
  “28%是吧?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上了72%的课啊!”洪大少数学自来一团浆糊,这一刻突然灵光起来,“方老师,您哪能按缺勤率给我打分,应当照出勤率给分,照缺勤率扣分才对啊。考勤10分,我出勤72%,缺勤28%,四舍五入也该得7分是不是?……”
  他在这夹七夹八地瞎扯,方思慎却认真思考起来。如果换一种思路,这样打分,也并非不合理。于是说:“你的提议我会考虑,但是需要跟教务处老师协商。还是那句话,不管按什么方式打分,最重要的,是保持标准一致。”
  知道他担心什么,安慰道:“其实最后是否顺利结课,主要还是看下学期的个人论文做得怎样。”看一眼之前史同交上来的报告,“你负责整理大夏史上遭遇宫刑的名人?非常好的设想,不过这工程可够大的,一会儿仔细说说。”
  史同和洪鑫垚同时抬头:“啊?!”
  “啊什么?每位同学主讲自己负责的部分,同组成员互相补充,然后综合整体表现以及书面报告水平打分。”
  史同“腾”地站起来,扯着洪鑫垚就往教室里退:“老师您让别的组先说吧,我们还没准备好,申请最后一个上。”

  第〇一〇章

  所有的小组都谈完了,终于轮到最后一个“宫刑”组。
  “史同,对不起。”方思慎望着再次坐到自己面前的两名学生,向组长道歉,“别的小组选的都是课内讲过讨论过的专题,唯独你们这个,虽然跟《太史公书》也有关联,却延伸较远,没讲过,资料也不好找,应该提前跟你们谈的,是我疏忽了。”
  史同踌躇满志:“老师您看了我们的书面报告,觉得怎么样?”
  “看得出,花了工夫。《尚书》、《周礼》的记载对你们来说其实太艰涩,你居然都找着译文通读了。我当初的意思,只是想让你知道学术研究不容易,没想真要你啃这些上古文献,精神可嘉。”
  “那是,您不知道,我好几个晚上没睡……”
  方思慎打断他:“译文哪里找的?”
  “网上找的呀。”
  “什么网?译者是谁?是录入的已出版书籍内容,还是网上的原创?如果是已出版的书籍,跟纸版核对过没有?如果是网上原创,怎么保证准确无误?网络搜索,应当有若干不同翻译版本,比较甄别过没有?”
  史同被方老师一系列问题问得哑口无言。
  “我们上课提过,所谓研究,第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史同是认真听讲的学生,当下答道:“真实。”
  “是的,真实。那么我问你,你怎么保证译文的真实性?”
  费了许多力气才查到这些罕见翻译,老师居然怀疑是假的。史同没好气道:“又不是我自己编的,大家都这么说,当然是真的。”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是谁?一段古文,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某个词,解释到底符不符合原意,你得拿出根据来。”
  “您要这么说,我上哪儿拿根据去?我怎么知道真不真实?”
  洪鑫垚利用超强的机械记忆把史同写的报告背了个大概,正精神高度紧张坐在旁边,就盼着方书呆赶紧问自己。见搭档出师不利,开口帮忙:“都几千年前的事儿了,谁知道它真不真啊?那解释不也都是人写的,早化成灰了,难不成钻进棺材里问去?”
  方思慎听出点“历史虚无主义”的意思,笑了:“这才显出‘研究’的重要性。”然而怎么跟面前完全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少年解释这个问题呢?他本不喜空发议论,尤其不擅即兴发挥,备课从来力求翔实周到,这会儿却不得不边思考边表达,争取用简单明了的言辞,把自己对“研究”的理解说清楚。
  “研究从来都不容易。尤其是‘国学研究’,因为对象是古文献中的古人古事。即使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表象之下有事实,事实之下有真相,常常很难判断真伪,何况千百年前?但只要发生过的事,总会留下痕迹。咱们看到的这些《尚书》、《周礼》片段,包括后人的翻译解说,都不妨当作是‘历史的痕迹’。所谓研究,也可以理解成是利用这些‘痕迹’,做出合理推测。所以,学术上的真实,首要重态度,其次讲逻辑。尽量收集最多的资料,掌握最全的信息,做最客观缜密的分析,以怀疑求真实,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
  看两个学生似懂非懂,道:“就拿这段译文来说,史同,我让你拿出根据,是让你拿出能够说服我,让我相信这些译文准确可靠的理由。而你要说服我,首先必须说服你自己。也就是说,你要动脑筋去核对、比较、辨别,确认它是目前已有译文中最好的版本,然后注明出处来源。或者你觉得它们都不够好,自己对照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翻译一份出来,那更好。”
  “那……那得花多少时间啊?太难了……”
  “所以我被你的题目吓了一跳啊。《大夏宫刑滥觞考论》——‘滥觞’一词,既指起源发端,又指波及影响,难道你预备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考论到近代宦官消失?这可是一辈子都未必干得完的工程。”
  洪鑫垚背报告的时候已经问过史同,知道宦官就是太监,插嘴:“要搞你自己搞,我可不陪你研究一辈子太监!”
  方思慎看他一眼,道:“真正做学问,还就是一辈子的事,正如前人所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你们知道全国各类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专职从事国学领域研究的人加起来有多少吗?”
  “不知道。”
  “十万。”
  “啊?!”
  “这些人里边,一辈子就研究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的,比比皆是。”
  洪鑫垚听到这,撇嘴:“这不有病嘛!”他脱口而出,才发现过于忤逆,赶忙补救,“方老师,我不是说您啊,就说他们,那个……”越描越黑,算了,不说了。
  方思慎倒不觉得怎样,淡淡道:“人各有志,乐在其中。”
  史同结结巴巴地说:“方老师,我,我不想一辈子、一辈子……研究太监啊!”
  方思慎笑道:“我的意思,国学研究本身广博精深,需要专业人士来做,但研究精神无处不在。如果不是真正爱好喜欢,不打算以此为职业和事业,比如选修这门课的许多同学,未见得将来一定上国学院去做学者,无需执着于成果,重要的是体会其精神。将来即使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必有用到这种精神的时候。”
  史同几乎热泪盈眶:“那老师,我可不可以改个题目?改成‘大夏历史上最早的宫刑’之类。”
  方思慎点头:“是的,在初级阶段,问题越具体越好。你这个题目已经具体多了,但仍然可作多层次多角度拆分。史上最早的宫刑,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颁布者、执行者和其他参与者都有谁?具体操作方式是什么?对象是谁?有什么后果和影响?……”
  史同捧住脑袋呻吟:“老师……”
  “我建议你不妨从中选一个最感兴趣的、最具体的问题,好好查点资料,写出自己的心得,应该就能成为一篇不错的小论文。”
  史同忸怩一下:“其实,其实我对‘操作方式’最感兴趣……”
  洪鑫垚怪笑一声:“不成不成,我比你更感兴趣,这个得留给我,说什么也得留给我!”
  他的搭档早已习惯屈服于洪大少淫威之下,小声道:“那……那你写这个,我做第二个板块,‘遭受宫刑的名人有哪些’,正好也是老师说的‘对象’问题。”心说到时候还不是两篇都赖给我写,你抄一份去交差。
  方思慎将报告翻过一页:“《大夏史上名人宫刑知多少》,史同你很会取标题。”
  “嘿嘿……谢谢老师表扬。”
  “不过你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同样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
  史同急于表现,赶紧辩白:“嗯,现在我知道了。一开始我想的是,既然太史公得罪了孝武皇帝受到宫刑,那肯定还有不少名人也有相同的遭遇。其实只打算找找跟他同时代的人,但是总觉得题目不够气派,所以……”
  “照你这么说,那也至少得把《太史公书》、《前汉书》和《资治通鉴》前汉部分通读一遍。”
  “我觉得还是太难了……老师,您说该怎么办?”
  方思慎沉吟道:“名人受宫刑,这种论题,应该有人总结过,不过我没留意这方面的文章。你上网搜索了没有?”
  “我找过了,都是些奴隶啊战俘啊什么的,就没什么像样的名人。”
  “你根据太史公受宫刑,从而推测当时宫刑可能比较普遍。目前资料显示,受宫刑的以地位低下的奴隶战俘为主,并没找到像太史公一样地位较高的官吏或者说士人。那么,这个‘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