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争大唐-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比于李贞的震惊,李治却无甚反应,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自称袁天罡的老道士是何等人物,眼瞅着李靖称其为师兄,李治倒也不敢失礼,微笑着回道:“仙长客气了,仙长既是家师之师兄,小王还该称仙长为师伯的。”

“不敢,晋王殿下客气了,贫道可担不起师伯之名的。”袁天罡温和地笑着一稽首道:“晋王殿下请安座,若是不嫌弃的话,且让贫道为殿下看看相如何?”

李治倒也没客套,笑着道:“师伯有命,小王遵从便是。”话音一落,笑而不语地垂手端坐在椅子上。

袁天罡笑着点了下头,细细地看着李治的面相,右手指诀不断,推算了一阵子,突地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道:“好,好,好,贫道赠殿下一句话,还请殿下牢记在心,莫失莫忘:遇武呈祥,遇苏有难,当断则断。殿下若是能过得了关,日后自当鹏程万里。”

李治对于面相之道素来不知,听了此语倒也没往心里去,只是随口谢了一声,可李贞却是不同,他可是知道历史的大致发展方向的,一听此批语,心头猛地一震,面色顿时有些子难看了起来:遇武呈祥,妈的,那个武字不就是指武媚娘吗?该死,这老家伙该不是武媚娘派来的吧?不对!武媚娘这会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呢,满大唐能知道其名的都没几个,就算武媚娘再厉害,也不可能孩童时期就开始安排大计,更何况这老家伙是李靖的师兄,寻常人如何能使唤得了,妈的,看起来这老头是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了,嗯,遇苏有难,这个苏又指得是谁?李贞的脑海里乱成了一锅粥,一时间想得入了神,就连袁天罡跟他打招呼都没听到,末了还是李治暗自拉了李贞一把,才将李贞从梦游状态里拉了回来,一瞅见老道士正含笑看着自己,李贞忙定了定神,起身恭敬地说道:“小王李贞见过仙长,不知仙长有何赐教?”

袁天罡笑着一稽首,看了李贞一眼,淡淡地说道:“王爷请安座。”

眼瞅着袁天罡给李治所看的相颇有些靠谱,李贞心里头不免有些子忐忑不安起来,毕竟自个儿的事儿自个儿最清楚,李贞还真有些子担心自个儿的身份被这个高深莫测的老道士给看穿的,可没想到袁天罡并没有给李贞看相的意思,只是淡淡地看着李贞,默默地不发一言,愣是搅得李贞心乱不已,多半会,袁天罡突地叹了口气道:“汉王殿下是有缘之人,贫道有一物相赠。”话音一落,从怀中取出一个扁平的小包裹,很是慎重其事地递给了李贞。

李贞有些子莫名其妙地接过了小包裹,打开一看,却是一本封面破旧的古书,书不厚,也就是十来页的样子,封面上的文字早就磨损得看不清楚了,李贞刚想翻开书看个究竟,袁天罡却笑着说道:“此物是贫道师门所有,汉王殿下日后有空再看不迟,临别之际,贫道尚有一事相托。“嗯,这老牛鼻子神神秘秘地,整个啥妖蛾子?李贞尽自满心疑惑,可还是很是恭敬地应道:“师伯有事尽管吩咐,但凡小王能办得到的,一定不会推辞。”

“那就好,如此,贫道就先谢过汉王殿下了。”袁天罡脸上掠过一丝激动之色,深吸了口气道:“贫道自问相术冠绝当世,无有不可算之人,怎奈相者无法自算,某亦无可奈何。”顿了一下又接着道:“贫道的将来或许与汉王殿下有些瓜葛,若是有得罪之处,还请汉王殿下恕罪则个。”

啥?这老牛鼻子究竟说的是啥玩艺儿?妈的,老子怎地就听不怎么明白,貌似这老道送咱东西就是为了将来咱能放他一马?靠,不会这么神吧?李贞心里头有鬼,心中七上八下地没个安生,既有些子相信,可前世那会儿多年的无神论教育却又令李贞不敢相信真有相命这么回事,一时间有些子愣了神,脸上的神色也变幻个不停,沉默了良久之后,满脸子坚毅状地道:“师伯所言,小王一定遵从便是了。”

“多谢汉王殿下。”李贞的话音一落,袁天罡立时如获重释一般长出了口气,霍然而起,富有深意地看了李贞一眼道:“心有所思,意必动,汉王殿下行事只须听从心意便可无忧矣。”话一说完,既不开口解释,也不给李贞提问的机会,对着始终默默无语坐在一旁的李靖一稽首,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只留下室内满腹心思的师徒三人,一股子诡异的气氛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第二十一章  忧国不忘发财(上)

武侠世界无疑是多姿多彩的,但凡见识过金庸、梁羽生等大师笔下那般波澜壮阔的武侠故事之人,心中或多或少总会有着武侠的向往,李贞前世上学时可没少看那些子武侠小说,对武功之类的东西可是极为在意的,前世那会儿没条件,到了唐朝,李贞私下里可没少打探这类事情,不过嘛,得到的答案却是或许有,宫里头侍卫高手倒是不少,可李贞却从没见过那些高手们耍过轻功之类的玩意儿,便是所谓的内功也没听说过谁能会两下子的,时日久了,也就死了这方面的心,可自打得到袁天罡赠与的那本书之后,李贞却又有些子迷糊了。

那本书古旧得很,墨迹都已经有些子褪色了,书不厚,就十来页,也没个名字,内里全是些书生模样的人在使剑的图样,画功不错,一幅幅图都栩栩如生,每幅图边上还有些注释,可问题就出在那些注释上——图李贞倒是看得懂,不外乎就是剑谱之类的东西,可偏生那些注释文字李贞竟然没一个字识得,完全跟天书似的,自个儿揣摩了许久也没个头绪,拿去问李靖,没曾想李靖根本就不回答,只是说日久自明。

日久自明?李贞愣是看不出这个“自明”从何而出,可李靖不说,李贞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先将此“天书”搁置在一旁——自打袁天罡相面之后,李靖所布置的功课陡然间翻了几倍,不单是儒学上的进度快了许多,便是啥子天文、地理之类的知识也没少教,饶是李贞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也应付得极为吃力,更别说秦琼那头的习武课程也重得很,李贞已少有空闲时间去理会自家的生意,就更别提那本不知来路的天书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转眼间就是贞观七年二月,跟随李、秦学艺一年多的李贞个头长高了不少,小身子打熬得极为壮实,学问见长不说,骑射功夫也有些模样了,虽说尚不能拉硬弓,玩些个百步穿杨的勾当,可骑在马上耍上几趟枪法却也能凑合一下子的,李贞的“神童”之名因此而坐实了,满京师都知道汉王殿下英武聪慧,关于李贞的传说在市面上可是不老少的,时人们在教育自家孩子上,没少拿李贞来做榜样,这令李贞得意之余,却也有些子惶恐——人怕出名猪怕壮,天晓得那帮子“可爱”的兄弟们会不会因自个儿的名声大噪而有所动作,没奈何,李贞也只能小心从事,绝不跟那帮子兄弟勾勾搭搭,每日里除了习文练武就是忙乎生意上的事儿,小日子倒也过得充实得很。

李贞忙得很,一起子兄弟们也都没没闲着,这段时日来,虽说彼此间没什么正面交锋,可都各自加紧了拉拢朝臣、积蓄力量的脚步,而一件大事的发生,终于使始终潜藏着的暗流开始浮上了水面,兄弟们之间的暗斗开始向明争转化,这事儿是这样的: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迁延了一个多月的科举总算是放榜了,之所以拖延了如此长的时间,并不是因考生云集而忙不过来,实际上是因考生少得可怜不说,质量还差的很,愣是令主考官不知该如何抉择——堂堂一个大比,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字、进士一共六科,可总考生加起来却只有可怜的三百人不到不说,真儿个能考过的更是只有明经科不到十人而已,其余五科竟然无一人合格,如此丢脸的成绩着实令主考们有些子不知所措——尽管往年的科举成绩也好不到哪去,可毕竟各科都还有些中选者,至少进士科还能有一、两名俊才脱颖而出的,可这一科竟然全军覆没,这令一直提倡教化百姓,选天下之才为己用的李世民分外的恼火,大怒之余,再次下劝学诏书,诏令各地务必遵照执行。

朝廷想要教化百姓,这自然是好事一件,可要想教化百姓总得有书不是?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这时节的书全都是手抄本,在经隋末乱世之后,存世的书籍本就不多,大多存于世家门阀之手,民间的书籍少得可怜不说,因着是传抄的缘故,其中的谬误还不少,而大唐建立以来却始终未曾在治典上下过功夫,这就导致教化民众连个范本都没有,天晓得下头那些子地方官该如何去遵诏执行,如此一来,治典之事就迫在眉睫了,围绕着该如何治典、由谁来治典,一起子皇子们可是拉开架势斗上了。

最先出手的是越王李泰,头天李世民刚发出劝学诏书,次日一早李泰便上了奏章  ,在大肆吹捧了自家老子的英明决策一番后,提出要编典籍,明儒学之主张,并毛遂自荐要充当总编;李泰的奏章  写得慷慨激昂、颇富文采,令李世民看了之后,龙颜大悦,可还没等李世民下诏准行,那一头得了消息的太子却不干了,同样上了本章  ,宣称弘文馆在东宫,内里藏书丰富不说,弘文馆学士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人,既是要修典籍,自该由东宫出面为妥;李承乾的本章  言词灼灼,也很有道理,这令李世民很有些子为难,可还没等李世民做出个决断,蜀王李恪也上了本,同样是提出治典籍的事儿,所不同的是李恪的文本中不但载明了如何治典、治何典籍,甚至连相应的治典计划都详细地列了出来。就这么着,三个皇子算是正面杠上了,还说得都挺有理的,这一下李世民可就犯难了,一时间也无法决定该由谁来主导这次修典,索性下诏让朝臣们上本议事,呵,这回可就热闹了,一起子皇子门下的门客们上窜下跳地忙乎开了,朝堂中立时狼烟四起,乱哄哄地没个安生。

兄弟们斗不斗的,李贞并不关心,若是其他事情,李贞压根儿就懒得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