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十日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傻十日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太傻是否有能力帮我改变现状并未抱太大的希望。如果从这次谈话中我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那就全当是普通的聊天好了。至少借这次机会,也算是一睹坛主的庐山真面目了。
毕竟,我做留学版的版主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其间自己有两次完整的申请经验,同时又在一家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多,遇到了无数的留学申请人,也见过了很多的牛人并和他们谈过话,我一向比较自信地认为,真正能够帮助我和指导我的人真的不多了。以往当我虚心地去请教别人的时候,结果都不约而同地成了我反客为主,给了对方很多建议。而在同几个顶着留学专家头衔的人谈话和曾经参加的一些留学讲座中,更是觉得异常的乏味和无聊——这些竭力吹嘘的培训课程和留学咨询或者中介,要么搬弄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概念(比如3C法则,SWOT原理),要么就是极力吹嘘一些所谓的案例——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当然,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如果我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就不会在这个阶段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帮助了,也不会主动和太傻联系。现在的我正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今天的谈话,如果能帮助我确定未来是不是该继续准备留学申请,我就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就是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态,我坐到了太傻的对面。
闲聊了几分钟,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Jim,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我想我们需要制定几条简单的规则。所以,刚才在等你的时候,我随便与了些东西,你看看。”
他把一张便签递给我,上面写着几条简单的谈话规则:
不要在意身份的问题,就当成随便的聊天好了。
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
尽量简短,不要怀疑对方的理解能力。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说,“而且我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开始吧。”
“好吧。”太傻说,“首先,你告诉我,你这次和我谈话,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想知道,”我说,“在两次留学申请失败之后,我到底应不应该在今年继续申请?”
太傻笑着说:“你以前是做版主的。要是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会反问他,”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要是你继续申请,你会在哪些地方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呢?或者,你会在什么方面改进呢?”
“那么对方一般都会怎么回答呢?”太傻接着问。
我想了想,“他们会谈到自己以前申请中犯的一些小错误,比如材料寄的时间迟了,或者没有对教授的某一封信及时回复,或者自己把选校的范围定得太狭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事务性的细节,就算这个申请者下次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说实话,我在留学领域这么久了,大部分人申请,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申请都是在碰运气,也许他下次改进了一些方面,比如和教授交流积极了一些,碰巧一个教授对他有好感,于是他被录取了,之后他会给每一个人传授经验,说沟通是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说不定会有一篇文章出来,标题叫做《我的套磁经验》。但是事实上,每年留学申请有很多人成功了,也有很多人失败了,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在碰运气罢了,运气好的,被录取了,运气不好的就什么都没有拿到。一个人在留学申请失败后,往往会很虚心地总结经验,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留学失败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关注一些细节而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丢失了。”
“那当你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呢?”太傻的问题很尖锐,“你既然清楚几乎所有的人在犯什么样的错误,那么你在申请之前也肯定有意识地回避了此类错误,但是,你还是失败了。那么,如果明年重新申请,你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
我说:“我来找你谈话,就是想在这方面寻求突破。我虽然对留学很有经验,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要注意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明年重新申请,充其量只是把一些细节考虑得更充分,却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我以前已经尽可能地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下一次申请,其实我和其他人都一样是在碰运气。说实话,我并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才能改变我的现状。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样去碰运气,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地方没有做好,或者还有什么技巧我没有使用。一句话,怎样改变现状。”
谈话进行到这一步,太傻显得很有兴趣。他说:“很明显,你和我大多数的谈话对象很不一样,你对留学懂得很多。说实话,我现在很少能见到像你这样能客观评价留学申请的人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态:既然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也这么做,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失败了,申请者也通常会把自己的经历整理好了,去跟别人的成功进行比较,然后以彼此间的差距为借口,给自己的失败一个说法。真正能够像你这样反思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应该归功于你有过当版主的经历吧!“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很明显,你的反思还不够深入透彻,否则,你也不会遇到现在的困境。当然,由于你的经历、目标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所以你遇到的问题也很特另,内心的矛盾也更突出。比如,其他背景的人要是拿到排名70的金融半奖,会很高兴地接受,但是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就是因为你的目标比别人的更高。我非常乐意帮助你建立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但这些东西只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不一定保证你实现目标。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提供这种保障,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去实践。但是我相信,你的申请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随后,太傻又说:“首先,我们来看看,你以前是怎么做留学申请的。在你的两次留学申请中,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做事的重点又放在什么方面。你简要地总结一下吧!”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我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我前两次申请的经历:
〃2003年秋季的入学申请,我的申请目标定得比较高——美国大学TOP20的金融学全奖。事实上,那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清楚金融学申请奖学金的难度,TOP20的大学金融学申请更是竞争惨烈。这也是美国人自己申请的热门专业,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申请者也很多,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体系完善,大部分申请者都在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申请金融专业的中国学生人数相对少些,很多原先学金融专业的中国学生在了解到他们在申请奖学金以及被录取方面处于劣势之后,通常都转而去申请经济学专业,有工作经验的人则去申请MBA。因此,除了金融学博士之外,很少有中国学生申请TOP20成功的例子。有至少一半的TOP20大学,金融专业近三年都没有录取中国学生。而那几个被录取的人,我都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过。他们要么有至少三年以上的金融工作经验,要么就是与录取他们的学校有一定关系。奖学金很高,可是能被录取已经是难上加难,能获得奖学金者更是凤毛麟角。
〃我在确定第一次申请目标的时候,已经把这些问题了解得很清楚了,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可以说,最后的结果虽然让我吃惊,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在预料之中。毕竟,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不管背景多么好,都是没有强大竞争力的。这种状况,不只是金融专业所特有,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如此。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永远是处于劣势,除非你在本科学习期间成绩特别优异,或者你在学习期间已经做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并且你的研究成果与那些从事实践工作者的水平相当,甚至超过了他们。
〃第一次申请,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击最高目标。我努力克服自己在职业经验上的劣势,并且突出自己个人校园背景的工作经验,其中我特别强调了自己曾在国际辩论大赛上获奖。我尝试着用这些与众不同的细节打动美国的学校,最大限度地说明自己的发展潜力,希望借此增强我的竞争力。当然,如果申请失败,我打算马上进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从事金融方面的实际工作,并在2004年秋季的入学申请中再次冲击最强。
〃当我定下个人目标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熟悉我的人都认为这个方案万无一失,加上我所有的硬件背景,如我在GMAT、TOEFL;以大家都相信,就像我以前取得的那些令人炫目的成绩一样,我将再次创造奇迹。
“我信心百倍地准备所有的东西,尤其是我的PS、推荐信和简历。我的PS数易其稿,找到最专业的英文教授逐一修改,并且与众多已经在海外留学的师兄师姐反复讨论,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反复修改。我还找专门的文书写作公司写过两个版本的PS。在推荐信方面,我找到最牛的人和最熟悉我的人,写成推荐信六封,其中一封是中国金融领域的元老写的,一封是银监会的副总写的,一封出自一家世界500强的金融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之笔。余下的三封推荐信,分别由我就读本科时所在学校的教授、院长和我的指导老师写成。
〃在申请哪几所学校的问题上,我找到在TOP20学校金融专业学习的中国人,他们中有硕士,有博士,有助教,还有教授。这些人非常了解这些学校每年招生的实际人数、招生的风格、审核程序,以及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和奖学金发放的可能性,他们为我的申请提供了翔实可信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还弄到了那些在申请程序中起决定作用者的联系方式,我甚至知道了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他们交往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在材料包装、成绩寄送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